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国荣 《建筑工人》1996,(11):49-49
门窗洞口是结构的薄弱部位,根据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在门窗顶一般应设置过梁。主要有砖砌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两类。对于门窗宽度在2米以内的洞口,一般采用砖砌过梁。砖砌过梁一般有三类:一是钢筋砖过梁,多用于跨度2米以内的门窗洞口,用普通砖平砌,砌筑时,在梁底处支设模板,模板上铺2厘米厚的1:3水泥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将涉及规范的相关条文摘列如下,以便对比分析。《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第6.2.4条第三款中规定:“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120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mm,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第7.2.3条规定:“砌筑钢筋砖过梁,如设计无具体要求,底面应铺1:3水泥砂浆层,其厚度宜为30mm;钢筋应埋入砂浆层中,两端伸入支座砌体内不应小于240mm,并有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下面的问题前,有必要将涉及到规范的相关条款罗列一下,以便对比分析。《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第6.2.4条第三款中规定:“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120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mm,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  相似文献   

4.
[问]我在学习GB 50203-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时,其中砖砌体工程中一般项目第5.3.1的规定如下。砖砌体组砌方法应正确,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合格标准:除符合本条要求外,清水墙、  相似文献   

5.
加劲柱组合砖砌体,即在按常规施工法砌筑的砖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加强柱。这种组合砌体也是配筋砌体的一种形式,可提高墙体的强度和改善墙体的受力性能,扩大砖砌体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加劲柱组合砖砌体,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中列出的网状配筋砖砌体  相似文献   

6.
一、误把圈梁配筋当作过梁配筋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规定,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单独配置。显然,把圈梁钢筋当作过梁钢筋使用是错误的。 二、钢筋搭接长度不够 圈梁钢筋绑扎时。一些施工人员多按底部纵筋受拉、上部纵筋受压来确定钢筋搭接长度。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规定,圈梁纵向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显然圈梁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存在受拉与受压之分。  相似文献   

7.
张军长 《建筑工人》2002,(12):20-21
本人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发现 ,烧结普通砖砌体组砌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同时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评定。为纠正这一问题 ,其组砌方法应做如下改进。《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 -2002)规定砖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实心砌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的砌筑形式。为了避免组砌上的错误 ,要求首皮砖砌筑前必须进行干摆 ,干摆时应掌握以下原则。1.山丁檐跑。在基础顶面进行首层砖干摆时 ,凡370墙的山墙里皮砖为丁砖 ,檐墙的里皮为跑砖 ,内墙开间的240承重墙为丁…  相似文献   

8.
工程质量检查发现,圈梁的设计和施工常有以下一些弊病,现以砖混结构工程圈梁为例加以说明。一、误把圈梁配筋当作过梁配筋《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  相似文献   

9.
当门窗洞口宽度≤1200毫米时,洞口过梁一般采用钢筋砖过梁。《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砌筑钢筋砖过梁,如设计无具体要求,底面应铺设1:3水泥砂浆层,其厚度宜为3厘米;钢筋应埋入砂浆层中,两端伸入支座砌体内不应小于24厘米,并有90°弯  相似文献   

10.
建筑工程主体验收时,经常发现钢筋砖过梁的砌筑方法是:首先砌一皮丁砖,然后在丁砌层上铺设砌筑砂浆,放置预先准备好的钢筋,接着再砌砖。这种施工程序与《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3—83)中第4.2.13条的规定不符合,即钢筋砖过梁中的受拉钢筋摆放位置不正确。 产生这种不正确砌筑方法的原因有:①对先立樘子的门、窗洞口减少了一道必要的支模程序。②对于后立樘子的门、窗洞口,即使支模也不那么严格,而是在模板的支承端下部100mm处,插入砌  相似文献   

11.
钢筋砖过梁因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的特点,所以,在中小型民用建筑中被广泛采用。但在主体验收时,常发现钢筋砖过梁的砌筑方法不对。错误的砌法是,首先砌一皮丁砌层,然后在丁砌层上铺设砌筑砂浆,放置预先准备好的钢筋,接着再砌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一些建筑物与构筑物中,由于砖砌体质量低劣留下了不少隐患与不安全因素,甚至发生倒塌事故。据笔者了解,当前砖砌体工程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是材料与施工两方面的质量问题所致。一、当前砌体材料存在的质量问题1、砖的规格小于标准砖设计单位是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砖进行各种计算的。标准砖的规格为240×115×53毫米,而当前部分窑厂生产的砖不同程度地小于标准砖尺寸,有的甚至小到220×105×48毫米,如砖墙厚  相似文献   

13.
蒸压粉煤灰实心砖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蒸压粉煤灰砖与专用砂浆配砌的共24个9砖模型的抗剪强度试验,探索块材及胶结材料对试件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采用专用砌筑砂浆砌筑的砌体通缝抗剪强度计算设计值小于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相应设计值;对于同等级专用砂浆砌筑的抗剪砌体,由薄灰缝和厚灰缝砌筑的砌体抗剪强度相差不大.建议用砖的抗压强度和折压比两项指标确定蒸压粉煤灰砖的强度等级.本次试验采用的专用砂浆砌筑的砌体通缝抗剪强度无明显提高,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砌筑砂浆配合比.  相似文献   

14.
第八篇 施工质量和安全 4砌体结构施工质量 4.1 一般规定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3-98 2.0.2 砌体工程应在地基或基础工程验评合格后,方可施工。 2.0.7 砌筑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底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接。当设计无要求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基础扩大部分的高度。 2.内外墙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按规定留槎并做好接槎处理。 2.0.12 不得在下列墙体或部位中设置脚手眼: 2.过梁上与过梁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及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在砖砌体住宅楼中,客厅内两卧室240mm 厚门间墙通常为490mm(图1)。通过对砖砌体现场质量检查,发现490mm 长、240mm 厚门间砖墙施工存在下列质量问题。1.砖砌筑形成内通缝。目前,该门间墙常见组砌方法如图2。这种砌筑方法存在两点不足。首先,该墙从上到下存在 T 形内通缝,不符合(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第4.2.1条规定:“砖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满足上下相邻两皮砖的竖缝错开长度不得小于砖体长度四分之一的要求。其  相似文献   

16.
曾火兴 《工程质量》2003,(12):41-42
为了确保砖结构房屋的安全,国家在有关标准、规范中从设计到施工均对其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施工中仍有一些事关结构质量的问题常被忽视。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临时施工洞口在砌体施工中,应严格按现行规范要求留置施工洞口,其侧边距离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mm,洞口净宽度不应超过1m。同时,在满足使用的情况下,洞口高度越低越好;洞口上方应设置过梁,过梁搁置长度不宜小于240mm。洞口两侧砌体留直槎,并沿墙高每500mm放置2φ6拉结钢筋,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不应小于500mm。补砌前洞口周边应提前浇水湿润,将接槎处表面清理干净,砂浆…  相似文献   

17.
《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范》(GBJ203—83)中规定;“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采用包心,使外皮砖与中心砖之间互不搭接,形成周圈的通天缝,整体性差,会削弱柱砌体的承裁能力,这对于大断面的砖柱(大于49×49厘米)来说,规范的规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0 0 11 2 0 0 1规定 ,多层砖房设置的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而且国家行业标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 T13 94明确规定了构造柱马牙槎的高度不宜大于30 0mm。一直以来 ,人们对砖砌体留置构造柱马牙槎习惯采用“五退五进”的做法 ,即每个马牙槎砌 5皮砖 ,先退后收。由于普通粘土砖的标准厚度为 5 3mm ,加上规定的灰缝厚度 8~ 10mm ,一般砌体高度就是每米 16皮或 15 5皮砖。每个马牙槎砌 5皮砖 ,其最小高度为 312 5mm ,事实上已经超过了规范、规程的规定。另外…  相似文献   

19.
1 砌块填充墙规范做法的缺陷 按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和<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03-2003规定对框架填充墙进行设计、施工,最终形成的填充墙水平变形由拉结筋进行控制,底部框架梁与填充墙变形靠填充墙自身重力来控制,上部框架梁与填充墙变形靠补砌砌块挤紧来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梁端支撑处砌体受力状态的分析,阐明了过梁梁端有效支撑长度的正确值方法,并对《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