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BL型脉动无级变速器是由四相并列连杆机构与单向超越离合器组成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超越离合器是该无级变速器的关键零件之一 ,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直接影响到变速器的寿命。本文介绍一种超越离合器的装配工具 ,它使超越离合器的装配正确、迅速 ,能够确保装配质量要求。  一、超越离合器的结构脉动无级变速器的连杆机构与超越离合器的机构图 1 脉动无级变   速器机构    运动简图 运动简图见图 1,具体结构如图 2所示。每台变速器中有 4相相同的机构 ,每相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ABCD和双摇杆机构DCEF串联而成 ,动力由…  相似文献   

2.
<正>超越离合器是装载机动力换挡变速器的关键零部件,本文介绍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和功能,阐述超越离合器损坏原因,并探讨超越离合器损坏对装载机的影响。1.变矩器及超越离合器结构zL50型装载机配装的变矩器安装在发动机与动力换挡变速器之间,通常采用双涡轮结构。该变矩器主要由弹性板1、凸轮2、外环齿轮3、复位弹簧4、  相似文献   

3.
链环式超越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物理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锭环式超越离合器是一种我国独创的新型超越离合器。它原理新颖、结构独特,其承载能力、耐用寿命和开合灵敏度都大大优于传统的滚柱式超越离合器。这种超越离作品顺在脉动无级变速器上的成功应用已经证明它使脉动无级变速器在传动能力和耐用寿命上产生的重大突破。可以预料,这种超越离合器的出现也许将在机械传动领域引起一场无齿轮变速传动的重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真实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力  黄茂林  李太福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2):1080-1084
对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作了较全面的动力学分析。考虑运动副摩擦、电机转速,将系统简化为一个等效动力学模型;考虑超越离合器的弹性接触和滚动摩擦,建立了超越离合器楔紧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上述各因素,对该机构进行了弹性动力学分析,计算出了考虑振动情况下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运动及动力特性、机构各运动副的约束反力以及超越离合器的动态工作过程等,为该无级变速器的开发研究及动态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锥形结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该变速器具有较好的无级变速性能。利用凸轮等速运动规律,以单向超越离合器为圆心,对称布置三个凸轮和摆杆,经单向超越离合器转换运动后,可获得完全的匀速输出。用SolidWorks2010 Motion进行运动和动力仿真模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超越离合器滚动摩擦力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凯  阮忠唐 《机械》1992,19(1):11-14
对脉动无级变速器用超越离合器内滚动摩擦力矩产生机理进行分析,给出定量计算公式,在给定条件下,可求得离合器因滚动摩擦而产生的功率消耗,为离合器热分析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7.
超越离合器滚动摩擦力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脉动无级变速器用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内的滚动摩擦力矩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定量计算的公式。在给定条件下,可以求得离合器因滚动摩擦而产生的功率消耗,为离合器的热分析提供输入数据。  相似文献   

8.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依托先进的控制技术,在较短时间内的实现了动力平稳切换;但依然存在离合器磨损严重、动力干涉的问题,以及核心的控制技术主要被少数国家掌握、国产DCT控制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鉴于此提出了新型结构、易于控制的超越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文中介绍了其结构及换挡原理,基于影响换挡品质的三因素,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换挡品质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只需控制一个离合器的超越式DCT可以平稳地实现动力换挡、冲击度较小,并且减少了滑磨功,简化了换挡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9.
对目前汽车产业中新型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地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找出了控制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结合与换挡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关键点,通过分析给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验给出了变速器换挡机构电路原理图以及换挡机构程序控制流程图,并对控制双离合器的关键部件—高速开关电磁阀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控制驱动电路图。实践表明对双离合器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表明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现代零部件》2013,(7):38-41
双离合器变速器(DCT)以高动力性能和低燃油消耗而著称。配有干式双离合器的变速器尤为突出,这是由于通过电子液压控制系统操控的离合器和变速器所需的拖曳转矩和能量损耗是最少的。因此,在效率方面,干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堪称自动变速器领域中的标杆。  相似文献   

11.
一台龙岩ZL50型装载机,因行走无力,大修了变矩器、变速器,修后能用,但动力有所降低,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原故障。经检查,变速器油位正常,油质良好,各挡压力为1.0MPa,油温90℃。分析故障可能在以下部位:变速泵、液力变矩器、超越离合器、Ⅲ挡离合器。更换调压阀调节弹簧,各挡压力达到1.5MPa,但  相似文献   

12.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采用了2个离合器,将原平行轴式手动变速器档位与2个离合器重新进行了配置,当车辆以某一档运行时,将下一个档位实行预先啮合挂档,车辆达到换档点后只需切换2个离合器的动作即可完成换档。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拥有手动变速器传动效率高、成本低及自动变速器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与乘坐的舒适性的特点,可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  相似文献   

13.
DCT(双离合器变速器)也称DSG(Direct Shift Gearbox)直接换挡变速器。双离合器变速器技术在赛车上的应用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真正应用于量产车上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双离合器变速器技术优势明显,兼备并且超过手动变速器的灵活、迅捷,自动变  相似文献   

14.
以搭载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某轿车为例,介绍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仿真平台建立了装有该自动变速器车辆起步模型,模型采用两个离合器同时起步。根据起步条件确定离合器的起步控制策略,通过控制两个离合器最终油压参数来保证起步过程的快速、平顺。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加速度、冲击度和离合器滑摩功均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A动变速器中单向离合器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自动变速器变速的原理,分析了自动变速器只使用制动器和离合器的功能缺陷,同时介绍了单向离合器的结构原理。以一个典型的四挡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说明了自动变速器中的单向离合器怎样配合离合器或制动器使用弥补功能缺陷,实现下坡发动机制动和停车时滑行以及缓解换挡冲击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郝允志  陈建  薛荣生  周黔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6):2249-2253
为了提高微型耕耘机等小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和操作舒适性,提出了一种根据作业阻力自动换挡的两挡自动变速器结构。换挡机构由摩擦离合器、超越离合器、端面凸轮和弹簧组成,无需电控和液压机构。采用扭矩式单参数回差换挡规律,降挡扭矩通过弹簧预压力进行调节,换挡回差主要由端面凸轮角度决定。换挡过程中动力不中断,离合器的接合压力保持恒定并传递稳定的扭矩,通过滑摩来逐渐达到转速同步,有利于降低换挡冲击。原理样机验证了变速器的自动换挡功能和换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曲柄四摆块——齿轮型无级变速器是由曲柄转动中心对称型四摆块机构与内啮合齿轮机构用四个单向超越离合器联接组成的,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变速调节方便、传递转矩大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曲柄可调式无级变速器,可以应用在中、低速机械变速领域。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内部结构特点,指出发展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优势及适用于轿车广泛采用的“前置前驱”布置形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换档工作过程和动力传递路线及双离合器的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9.
《现代零部件》2014,(4):40-41
正双离合器变速器将"自动变速器"与"运动性驾车"之间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是变速器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大陆集团作为双离合器变速器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在变速器不断进步的十年里,推出了诸多为变速器带来转折性进步的技术,未来还将继续增加双离合器变速器技术领域的投资。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理想拍档,大陆DCT技术将为变速器领域掀开新的篇章。首创干式及湿式DCT控制单元过去,自动变速器和运动性驾驶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无必然关联。但大陆却将其有机融合,这就是双离合器变速器(DCT)技术。越来越多的驾驶者,特别  相似文献   

20.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改变了传统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动力中断的缺点,使汽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换挡舒适性,是目前变速器技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在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设计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利用UG软件建立了变速器三维实体模型,然后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变速器的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