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8  
秉承工业景观,传达历史信息的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的景观形式。文章总结了工业废弃地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的思想,设计手法,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工业废弃地更新中自然景观的改造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已成为景观设计界关注的前沿性领域,在分析其发展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以土壤、植被、水系、地形为构成要素的自然景观进行论述,提出了具体的更新措施,即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及艺术设计手法进行改造与再生.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使传统工业的发展相形见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工业废弃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工业废弃地带来的矛盾也越发尖锐。针对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在开展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石家庄市鹿泉龙泉湖郊野公园改造案例深入地阐述了在现代城市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改造、利用工业废弃地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施雨  杨蕊 《城市住宅》2021,28(4):205-206
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多数工厂逐渐向城郊转移,由此出现很多工业废弃土地.阐述工业废弃地的价值,分析修补生态漏洞、合理处置新旧建筑物等景观重塑措施,进而从景观和生态两方面探讨景观重塑策略,并以南京市汤山矿坑公园为案例论证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5.
沈洁  李利 《风景园林》2014,(1):136-141
卡尔·亚历山大矿山基址原是德国贝斯韦勒市一座废弃的露天煤矿。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相关环境立法的促进下,矿区植被得到了全面再造和恢复。2002年,在一次针对矿山及周边区域改造的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德国DTP景观事务所以矿山改造为契机,通过对景观结构的改变将这里转变成为一条以未来为导向的、多方向发展的主动脉,从而带动区域振兴。一期实施的矿山公园,通过架设“空中廊道”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矿山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里也成为了贝斯韦勒市独一无二的地标。在该项目中展现的设计尊重现状、景观推动区域发展的策略,为我国的后工业景观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孙青丽 《安徽建筑》2006,13(6):47-48
工业废弃地改造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传统工业的逐渐衰落而出现的,20世纪在西方国家已经成功实践。改造中体现的景观设计思想,拓展了景观设计的内涵,革新了人们对景观的认识,成为景观设计界关注和实践的前沿性领域,它们对于我国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失去活力的城市中心区工业废弃地进行重新激活,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一个深刻社会问题。通过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实例分析,认为艺术介入空间可以为这种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毅杉  夏健 《工业建筑》2008,38(4):27-31
城市工业遗产是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多元角度的研究,目前我国从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特别是从整合城市空间角度研究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相对比较匮乏。从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到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角度对其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到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整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和建筑的不断发展演进,城市片区的属性不断发生变化。从资源环境节约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转向存量开发,必然会面临众多工业厂房闲置的问题,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天津天钢中板厂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为例,把工业废弃地作为集体记忆载体,尝试通过生态策略和景观策略复兴工业铁路遗址上即将消失的乡土记忆景观。  相似文献   

10.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空间更新,是传承工业文化、重振工业衰退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文本和图片数据,对阳朔老糖厂更新利用项目进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整体空间体验三个层次的体验感知特征研究分析,从“原真性”“设计感”和“整体性”三方面得出结论,并在空间本底、空间记忆、空间功能和空间体验四个方面提出保护空间肌理、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价值共创、丰富体验内容,以期为其他中小型工业遗产游憩化更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抚英 《新建筑》2013,(1):99-102
基于对原杭州市印刷厂区工业废弃地的背景概况与综合环境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该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的主导取向及场地环境污染清理对策.进而探讨了利用工业废弃地营建“杭州新传媒城市综合体”的场地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开采量持续上升,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土地也产生了极大的损害,破坏了局部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成了城市片区的消极空间,煤炭工业废弃地在我国的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城市中的"牛皮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与城市的发展背道而驰。如何对其进行景观修复和修复后的亮化提升设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唐山南湖公园为例,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煤矿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艺术特征及景观修复后的亮化提升策略,以期对今后相关课题和实践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足下文化,野草之美”是歧江公园的主题。一切从平常着手。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高官,也不是一些深不可测的学者,而是大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案例是一个22hm^2的公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的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相似文献   

15.
王璐  唐文 《园林》2017,(5):42-4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并在城市或郊野中遗留下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见证历史变迁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其蕴含的工业景观不仅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而且还具备显著的改造与再利用的价值。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方式可能多种多样,而Loft创意产业园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在中国利用城市工业废弃地一种较早的也是较为成功的方式。本文以昆明108智库为例,来分析研究其改造策略,以及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为工业废弃地改造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矿业城市因其强烈的资源导向性而产生了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文章通过对转型的矿业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利用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这一特殊的土地资源的策略,并通过案例实践了具体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旅游城市尤为重要。文章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桂林市170个生态游憩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居民需求视角下的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整体可达性较好,其中旅游休闲类、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高,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低;主客共享视角下的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整体可达性均大幅下降;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差异明显,城区范围内的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较高而县域范围内的较低。同时,文章根据评价结果并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探讨了满足居民游憩需求、旅游发展需求及便捷可达要求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统矿业废弃地的修复利用是将矿业废弃地视作消费者及生态系统的依赖者,忽视其潜在的生产能力,重生态轻生产、重技术轻人文、重分项轻整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章将生产性理念运用到矿业废弃地的绿色更新中,通过对绿色生产、农业生产、能源生产和智能生产的整合应用,提出矿业废弃地的绿色更新策略,并以北京门头沟...  相似文献   

19.
李晋 《中国园林》2021,37(1):50-55
随着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同行政区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联动关系在城市各功能空间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更渗透到了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游憩空间建构之中.受制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跨行政区的游憩空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柔性措施.以欧洲高莱茵河沿岸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莱茵河沿岸地区游憩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期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工业发生了结构、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变革。城市中出现大批废弃的、甚至是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闲置土地。视觉形象差、水体变质、土壤污染、植被缺乏等是多数废弃地的共同特征,场地景观再生是废弃地再生利用的基础。美国经历了城市工业废弃地再生的完整过程,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本文以制造业河谷和911事件垃圾集中处理区的景观再生为典型案例,分析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场地生态环境修复的经验,探讨对快速变革中的中国城市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