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对酶联免疫法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选择一步萃取与甲醇水溶液(7+3)提取相结合的方法,回收率较理想,在0.1~2.0μg/kg浓度范围内,黄曲霉毒素B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0μg/kg,加标回收率为101.3%~104.3%,精密度试验RSD为1.04%~3.16%,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2012年和2013年度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验证,结果|Z|比分数均远远小于2,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酶联免疫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因此可广泛应用于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快速检测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进行方法验证,考查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情况。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进行了准确性与回收率、重复性、复现性等方法学实验。用验证后的试剂盒检测156份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回收率在102.8%~113.8%,相对标准偏差为2.0%~6.1%,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4.3%,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7.1%和7.6%。156份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检出率为60.90%,其中山茶油的检出率为78.38%,高于平均水平。结论试剂盒检测植物油稳定性较好,定量准确。156份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检出浓度最高,其次是玉米油。茶油的加工生产过程可能存在污染黄曲霉毒素B_1的情况,应注意加工过程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我国8省738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4种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 首先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快速筛检市售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再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阳性样品中4种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进一步确证。结果 食用植物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含量范围在0.06~221.00 μg/kg之间,平均为19.30 μg/kg。4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以AFB1为主,其检出率为17.21%(127/738),平均含量为16.20 μg/kg。其次是AFB2、AFG1和AFG2。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重,AFB1超标率为11.57%(25/216)。来自广西的植物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重,AFB1超标率达19.23%(20/104)。此外,散装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含量高于定型包装样品。95.45%(126/132)的阳性样品检出2种或2种以上的黄曲霉毒素。结论 我国食用植物油存在黄曲霉毒素协同污染现象,并以AFB1为主。花生油、来自广西的植物油样品以及散装食用植物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高,需重点监测并加以监管。  相似文献   

4.
通过冷冻-离心净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测定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并将其用于测定市场上30批植物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以水/乙腈溶液为提取剂对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进行萃取,低温冷冻固化植物油,冷冻离心使植物油和提取液分离、净化提取液,经衍生后上液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优化的乙腈/水提取液配比为90:10,低温冰箱冷冻温度为-12 ℃,冷冻离心转速为12000 r/min、离心力约为1.4万 × g,以水浴加热的方式进行衍生。方法的定量检出限为0.02 μg/kg,校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2.321987x+0.001377,相关系数(R2)为0.9997,在0.10~5.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当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添加量为0.5、1.0、5.0 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0.2%~93.2%,相对标准偏差为2.9%~4.7%(n=6),均优于免疫亲和柱净化处理的结果。市售植物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范围为< LOD至5.72 μg/kg,均低于GB 2761—2017中对该指标的限值,花生油和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B1均有检出,油茶籽油和核桃油中黄曲霉毒素B1均低于检出限。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稳定性好、检出限低,适合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浙江省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污染情况。根据浙江省食用植物油生产消费的实际情况,2016年9—12月,采用统计学方法采集151家食用植物油经销企业的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油茶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调和油8大类散装油和定型包装油,共1 208个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FB_1含量。结果表明:22个样品检出AFB_1,检出率为1.8%,超标率为0.0%;其中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调和油检出AFB_1,浙江省特产的油茶籽油和菜籽油未检出AFB_1,散装油中AFB_1检出率(3.8%)是定型包装油(0.9%)的4.22倍,食用植物油样品中AFB_1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7种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总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B1、3-氯丙醇酯含量、氧化稳定性指数(OSI)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这7种食用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78.29%~91.92%),但不同油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各不相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为菜籽油(91.92%)、油茶籽油(80.44%)和葵花籽油(61.18%);微量活性成分中,菜籽油的总酚含量最高,为139.83 mg/kg;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中γ-生育酚含量较高,葵花籽油、米糠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大豆油生育酚含量最高,为1 129.21 mg/kg;不同油中植物甾醇均以β-谷甾醇为主,米糠油、玉米油中植物甾醇含量较高,分别为10 705.8 mg/kg和8 596.7 mg/kg;危害因子中,只有少数食用植物油检出苯并(a)芘和黄曲霉毒素B1,且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菜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较低,均小于1.0 mg/kg;菜籽油、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指数(OSI)较高,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的较低,且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不同苦荞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对如何防控苦荞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探讨。在分析的4类产品中,苦荞营养粉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最低,其次是苦荞速溶片和苦荞醋,苦荞米茶中最高。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1 μg/kg,平均回收率在84.70~84.9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果表明,酶联免疫法测定准确,稳定性和重现性好,可广泛应用于苦荞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广西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暴露风险。方法结合广西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状况和人群消费量的调查结果,应用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MOE)法对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膳食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此次调查中植物油样品黄曲霉毒素B_1含量范围为0.50~320.00μg/kg。其中,花生油的检出率为78.08%(114/146),远高于其他植物油,超标率为31.51%(46/146),平均含量为30.80μg/kg,人群日膳食暴露量为17.30 ng/kg BW,MOE值为18。定型包装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平均含量为6.33μg/kg,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处于安全范围;而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平均为41.50μg/kg,含量高出国家标准1.08倍,人群日膳食暴露量25.59 ng/kg BW,MOE值为12,是定型包装的MOE值的1/8。结论对于散装花生油应优先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并做好人群健康饮食习惯指导。  相似文献   

9.
用酶联免疫吸附-酶标仪分析法和免疫亲和微柱-荧光仪分析法分别对粮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进行测定,对其检测条件和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都比较适宜在广大基层实验室推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适宜大批量样品快速筛选;免疫亲和微柱分析法适宜单一样品现场快速检测,特别适宜对食用植物油中AFB1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依据GB/T17480-2008《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绿豆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绿豆沙由颗粒状变为半固体豆沙状,实验验证该方法对绿豆沙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的适用性,并对方法的检出限、准确性进行验证,确定酶联免疫法适用于绿豆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规范检测细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地市不同餐饮服务单位食用植物油的质量状况。方法 在广东省各地市的餐饮单位随机抽取食用植物油样品512批次, 根据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 5009.2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6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和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对其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为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和黄曲霉毒素B1。按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产品明示标准及质量要求, 判定是否合格。结果 总合格率为93.55%, 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的合格率均为100%, 酸价和黄曲霉毒素B1的合格率分别为99.41%和93.55%。结论 2017年广东省餐饮服务单位食用植物油的总体质量水平良好, 散装食用植物油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较严重, 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酶联免疫法测定混合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样品进行测定。样品经甲醇溶液提取,提取的抗原及黄曲霉毒素B_1标记物与微孔板上的黄曲霉毒素B_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竞争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杂质。将底物加入孵育,产生蓝色产物,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蓝色产物变成黄色产物,450nm处测量吸光度。结果本方法在2h内完成混合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测定。黄曲霉毒素B_1的加标浓度在1.0~20.0μg/kg之间时的回收率为76.5%~120.2%,方法定量限为1.00μg/kg。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合测定混合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  相似文献   

13.
杨朝慧 《中国油脂》2021,46(12):69-78
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2015—2020年2 701 份我国食用植物油抽检不合格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合格植物油的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植物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过氧化值和酸值超标、苯并(a)芘超标、黄曲霉毒素B1超标、溶剂残留量超标、非法添加乙基麦芽酚和脂肪酸组成不合格是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风险因素。运用交叉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分别识别了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在不同植物油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中检出频率和检测值的差异,旨在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应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进而提高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旨在为广西贵港市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B 5009.22—2016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2018—2022年从贵港市不同地点采集的625件食用植物油样品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并应用人群肝癌发病风险法和暴露限值(MOE)法对AFB1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625件食用植物油样品中,AFB1的检出率为96.80%,超标率为20.00%,其中定型包装油均合格,散装油超标率为31.97%;花生油中AFB1的检出率为97.04%,超标率为24.70%,其他食用植物油均合格;采集自油坊、杂货店和街头摊点的样品的AFB1超标率较高;食用植物油中AFB1的日膳食暴露量为5.26 ng/kg, AFB1致肝癌发病风险为0.236例/(年·10万人),其中散装油为0.581例/(年·10万人),花生油为0.416例/(年·10万人);食用植物油的MOE值为76,其中散装油为31,定型包装油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自上而下方法评定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在控制不确定度来源或程序的前提下,得出试验数据、质控数据进行评定,通过计算偏移和实验室内复现性2个分量,最后合成得到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按照自上而下法的公式计算,本研究测得食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为(46.25±6.28)μg/m L,扩展不确定度U_(rel)为14%(k=2)。结论使用自上而下法对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进评定过程是实用和可靠的,可以为其他同类型的检测方法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所借鉴,也为实验员在实验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金纳米粒子周围包覆聚丙烯酰胺黄曲霉素B1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得以金纳米为核,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壳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黄曲霉素B1分子可以被聚丙烯酰胺壳层空穴特异性捕获,进入金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共振磁场有效范围而实现黄曲霉素B1的SERS检测,检测线性范围为3×10-113×10-4mol/L,相关系数R2为0.982,检测限达到3×10-11mol/L。将建立的方法用于食用油样品中的黄曲霉素B1检测,黄曲霉素B1的含量在4.65×10-94.98×10-5mol/L之间,样品回收率为89.84%101.24%,相对标准偏差为4.51%13.11%。结果表明,本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可以用于食用油中黄曲霉素B1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食品工业科技》2013,(09):306-309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同时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方法的定量限均为0.1μg/kg,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的定量限为5.0μg/kg,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4%,回收率为82.0%~95.5%。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用于对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了聚多巴胺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 用于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的吸附富集方法。方法 以多巴胺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5,7-二甲氧基香豆素为模拟模板分子,一步法在Fe3O4 NPs表面制备磁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该分子印迹材料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对两种黄曲霉毒素B吸附性能。最终以该印迹材料作为分散固相萃取剂,对影响黄曲霉毒素B吸附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该分子印迹材料对两种黄曲霉毒素B的吸附模式符合Langmuir理论,对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0.46 mg/g和0.047 mg/g。在最佳萃取条件(材料用量(10 mg)、溶液pH(7.0)、超声时间(5 min)和1 mL(解吸2次,每次0.5 mL)3%乙酸/乙腈作为解析液下,结合配有大体积流通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浓度分别在0.005-0.500 ng/mL(R=0.9989)和0.001-0.100 ng/mL(R=0.9992)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检出限分别为0.0024 ng/mL和0.00038 ng/mL,食用油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2%~104.0%,相对标准偏差5.8%~7.7%,且可重复使用至少7次。结论 该吸附富集方法具有快速、低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的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