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需水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产卵场近20年的水文资料和实测的产卵场地形和水力数据,通过Tennant法计算得到了不同栖息地状况下的生态需水量范围,其最佳范围为7 800~13000m3/s.随后采用IFIM法,同时考虑中华鲟对栖息地流速、水深、底质的喜好性,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模拟结果计算了不同流量边... 相似文献
2.
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赣江下游河道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日益增加。本研究采用Tennant法和生态流量阈值法分别计算外洲断面生态需水量,并采用基于四大家鱼为生态保护目标的湿周法进行筛选比对,确定赣江下游适宜和较适宜的生态需水过程。结果表明:Tennant法和生态流量阈值法计算得到的年均适宜生态需水量分别为845.44m3/s、1 041.30m3/s,占外洲断面多年平均径流的40%左右;年均较适宜生态需水量为626.60m3/s、561.16m3/s,占外洲断面多年平均径流的27%左右,为赣江下游适宜生态需水量的预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Tennant法计算南沙河河道生态需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系统尤其是水生态系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出现了水源枯竭、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通过对河流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有效地保障南沙河城区段景现及生态系统需水要求。利用Tennant法计算南沙河城区段生态需水量。 相似文献
5.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兴建后,中华鲟无法洄游到金沙江产卵栖息地,其繁殖受到较大影响。实地调查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建立了两个新的产卵繁殖地。为了研究适于中华鲟产卵繁殖的水深、流速、底质等条件,利用中华鲟繁殖期上下游水文站的实测水文和河道地形资料建立了河道水力模拟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中华鲟产卵地的水力条件,确定了产卵繁殖地水力条件与上游水利工程下泄流量之间的量化关系。中华鲟的产卵繁殖时间正好与三峡工程汛末蓄水时间一致,因此,研究成果为三峡水库蓄水和中华鲟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提出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多目标评价法计算河道生态需水量,以加权可利用面积(WUA)最大和流量最小为目标,采用理想点法进行求解.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提供了一个栖息地保护和经济用水相协调的最优河流生态需水量.最后以鱼类作为指示物种,对新疆额尔齐斯河中游鱼类产卵期的河道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其生态流量为78m3/s,占该河段多年平均流量的74%.该结果比直接采用栖息地模拟法计算的结果小,但该生态流量可以对河流栖息地提供足够的保护,且较好地协调了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水库生态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针对重要珍稀水生动物中华鲟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数学模型及产卵适合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获得水库调度与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关系模型,并将关系模型嵌入葛洲坝现行的水库调度模型,获得中华鲟产卵期(10~11月)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生态调度模型以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及水电厂发电量最大为双目标函数,以同期水库需满足的航运效益、水资源利用效益及水轮机运行效益为主要约束条件。通过比较相同入库流量下生态调度和现行调度的水库综合效益,得出在中华鲟产卵期,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生态调度在仅损失0.15%发电量的同时使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增加39%,使中华鲟获得更适宜的水动力环境,增加产卵概率,有效保护中华鲟资源。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鲤栖息地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黄河下游生态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野外生物监测、栖息地同步观测和实验室控制实验等技术手段,应用生物学、鱼类生态学、生态水力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基于河流栖息地模拟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指示物种黄河鲤生态学特性及其栖息生境与流速、水深、水温等水文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将径流条件与目标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信息相结合,建立了代表物种繁殖期、越冬期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构建了黄河下游重点河段河流栖息地模型,建立了指示物种栖息地状况与河川径流条件定量响应关系,提出黄河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断面繁殖期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和1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600~700 m3/s和190~250 m3/s。该研究在水生生物习性及其与河川径流响应关系方面实现突破,解决了黄河生态需水研究中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针对重要珍稀水生动物中华鲟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数学模型及产卵适合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构建水库调度与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关系模型,并将关系模型嵌入葛洲坝现行的水库调度模型,获得中华鲟产卵期(10—11月)优化中华鲟产卵生境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生态调度模型以中华鲟产卵场产卵适合度及水电厂发电量最大为双目标函数,以同期水库需满足的航运效益、水资源利用效益及水轮机运行效益为主要约束条件,通过比较相同 相似文献
11.
Th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is an anadromous species that spawns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 of China. Its population has declined dramatically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zhouba Dam (GD) in 1981 and then with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 upstream of the GD in 2003.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method based on the 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sh spawning habitat and the operations of the GD and TGD, aiming to find a solu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species. A 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was built with the River2D to simulate the hydraulic behaviour of the stream below the GD.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was determined by the biological data of the fish collected in the field. The two parts were then integrated through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ed via ArcGIS to outline the fish habitat area variation with flows.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s applied to set up a habitat time series for validating the assumption that more habita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more fish. The fish habitat results for alternative instream flow scheme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 for defining the optimal flow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ng effects of reservoir operation alternativ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GD and TGD proj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flow for spawning of the fish is about 7000–13000 m3/s and the optimal inlets combination is where the inflow comes from two power plant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面临严重的种群资源问题,明确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流特性可为产卵场修复和自然种群挽救提供更准确合理的技术参数。研究运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产卵时期的三维水流过程,分析流速、涡量、湍动能等水力学参数在产卵场不同功能区内的变化规律和取值范围。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水力学参数的取值范围不同,对比各取值范围发现底层流速基本满足产卵受精区播卵区着卵孵化区,而播卵区的流速垂向变化幅度总体大于产卵受精区;涡量基本满足播卵区产卵受精区着卵孵化区;湍动激烈区基本位于水体的上中层,底层湍动能在各功能区变化不大,特别是着卵孵化区的湍动能没有明显区别于播卵区。葛洲坝坝下产卵场水流状况不是特别有利于中华鲟卵的受精散播和附着孵化,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华鲟产卵繁殖的水流特性,需要继续开展大量的模拟、对比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3.
宁夏引黄灌区适宜生态需水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欲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大型引黄灌区水量平衡机制和耗水机理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中灌区生态需水的估算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各自的计算模型对宁夏引黄灌区各类生态耗水要素的适宜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现状条件下,平水年份(降水频率50%)灌区周边的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1.12亿m3,枯水年份(降水频率75%)灌区周边的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2.72亿m3,这一研究结果为灌区基于生态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典型河段底栖动物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水生生物生境需求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被认为是评估河流流量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可信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取长江干流含有河漫滩的监利江段为实例,建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计算变化流量下栖息地适宜面积的时间序列,并据此进行生态流量决策。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底栖动物最敏感的环境参数是流速,适宜范围为0~0.2 m/s;其次是水深,适宜范围为0~6 m。在考虑敏感环境参数的前提下,得出监利江段底栖动物的最佳生态流量为20 000 m3/s。三峡大坝蓄水后枯水期和平水期底栖动物适宜面积的低值部分减小,丰水期适宜面积增加。为了保护底栖动物栖息地,建议三峡大坝在防洪蓄水的同时能兼顾底栖动物的生态流量需求,调节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流量,让监利江段接近4000 m3/s,丰水期接近20 000 m3/s。在枯水年增大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流量,平水年增大枯水期的流量,丰水年减少丰水期的流量。本研究方法可以供长江其他河段目标物种的生态流量决策和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Delft3D水力学模型和栖息地模型组成物理栖息地模拟模型,以长江中游宜昌至枝江河段为研究区域,以长江的重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为目标物种,结合流速及水深两个栖息地限制因子推求研究区域内不同流量下四大家鱼四个产卵场的栖息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4—6月份产卵期间的最小生态流量为4570m3/s,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2000~15500m3/s。计算结果在传统水文学法界定的生态流量范围之内,而且比传统水文学法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可为四大家鱼的保护和三峡及葛洲坝工程的生态调度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