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维绘图软件Voxler在水质分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Voxler三维数据成图软件对大量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形象地展示了化学物浓度等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了污染物的扩散规律.此项技术为水质分析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维绘图软件Voxler在水质分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Voxler三维数据成图软件对大量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形象地展示了化学物浓度等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了污染物的扩散规律。此项技术为水质分析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和谐的加权平均通量(Weighted Average Flux,简称WAF)算法,研究了浅水波方程的间断解及污染物传输问题。该算法采用WAF格式和HLLC Riemann求解器近似单元边界数值通量,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地形源项,然后理论上证明了该算法是和谐的。最后利用WAF算法对非平底地形上浅水波间断解及污染物传输问题进行数值计算,精确地捕捉到了间断解和污染物运动过程,结果表明该算法满足守恒性,具有高分辨率、无振荡及捕捉污染物运动边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浅水湖泊群连通与调水的二维水动力-水质藕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群连通并进行引清调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在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独立湖泊群相互连通引水后各湖区的水动力水质变化情况,以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建立了湖泊群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采用适合复杂边界的非结构化网格,考虑湖底地形和气候条件,考虑污染物的输入、迁移和转化,以及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分别利用东湖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的野外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和校核,并利用2012年6月实测数据对3种引水方案与3种连通模式组合情况下湖泊群的BOD5,TP,TN以及Chl-a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对稳定运行30 d后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工程中,对于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风力作用依旧是影响流场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引水流量下,不同的调水方案对水质改善结果有较大差别;湖泊群中隔堤的存在会给湖泊污染治理带来困难,而在湖泊群中适当区域设置生态小岛对水质变化过程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5.
为模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并研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水管理决策系统的优化提供支撑,本文选取2006年为现状基准年,结合滨海新区战略发展规划,应用WEAP模型对新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及水管理决策的优化能够提高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荆南长江干堤李家花园堤段减压井基础砂矿化和井水水质进行分析,得出李家花园堤段减压井井水中含有较高的铁及铁化合物是导致减压井化学淤堵的主要原因。国际国内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饮用水中铁含量不能超过0.3mg/L,降低减压井井水中铁含量是利用已建堤防减压井解决沿岸农村饮用水问题和减少减压井化学淤堵保障堤防安全的关键。针对减压井井水中铁含量过高的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物理法、生物法等方法对李家花园堤段减压井井水进行净化处理。此研究对解决沿堤农村饮用水问题及保障堤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形理论在乌梁素海湖泊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计算单个水质指标的分维数,由最大似然分类原则确定评价分维指数,并以2010年7月29日的实测水质指标代表乌梁素海湖泊丰水期的水质现状,采用加权平均法求算乌梁素海湖泊多个水质指标的综合评价级别。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湖泊大部分区域已经达到了重富营养化程度,水质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分形理论可以应用于湖泊水质评价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水质模型在杨溪水库污染负荷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溪水库是永康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保障其供水安全意义重大。在对库区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现状水质的评价,得出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其年平均为III类水质,个别月份为IV类水质。采用水库质量平衡模型和狄龙模型模拟预测杨溪水库的水质,至2020年,CODMn仍可保持II类水质,但NH3-N由I类变为II类,总氮由III恶化为V类,总磷由II类变为Ⅳ类。基于此,计算了恢复至目标水质所需削减的污染负荷值,提出了污染源防治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To simulate ice and water circulation in Lake Erie over a yearly cycle, a Great Lakes Ice-circulation Model (GLIM) was developed by applying a Coupled Ice-Ocean Model (CIOM) with a 2-km resolution grid. The hourly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thermodynamic forcings for input into the GLIM are derived from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interpolated onto the 2-km model grids. The seasonal cycles for ice concentration, thickness, velocity, and other variables are well reproduced in the 2003/04 ice season. Satellite measurements of ice cover were used to validate GLIM with a mean bias deviation (MBD) of 7.4%. The seasonal cycle for lak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well reproduced in comparison to the satellite measurements with a MBD of 1.5%. Addition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further confirm the important impacts of ice cover on lake water temperature and water level variations. Furthermore, a period including an extreme cooling (due to a cold air outbreak) and an extreme warming event in February 2004 was examined to test GLIM's response to rapidly-changing synoptic for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