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在库鲁克塔格断隆和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构造较为复杂,经历了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被动陆缘盆地阶段、挤压反转古鼻凸形成阶段、克拉通内凹陷阶段、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和类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发育有寒武系、奥陶系等烃源岩储层,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合周边已钻探井资料认为,大西海构造带、维马克构造带是寻找志留系背斜构造圈闭有利区带;开屏构造带是寻找奥陶系背斜构造圈闭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孔雀河斜坡油气形成与加里东晚期古构造密切相关,古构造背景是成藏的必要条件,烃源岩生排烃高峰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孔雀河斜坡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具有古构造背景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该区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其在加里东中晚期演化达到成熟—过成熟,在后期的演化中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圈闭形成期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及燕山中期。成藏期次分析、勘探实践、原油裂解气形成条件等进一步支持孔雀河斜坡所发现的油气可能为早期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及其热演化决定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富集的纵向分布,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古斜坡以及前陆逆冲构造带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构造-岩性圈闭及低幅度构造圈闭控制上古生界-中生界油气成藏,多源多期动态成藏-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机理。碳酸盐岩领域重点突出大型表生岩溶型和礁滩相溶蚀孔隙型等复合圈闭的勘探,碎屑岩领域应突出志留系大型地层超覆型、构造-岩性圈闭。塔北地区的阿克库勒凸起及雅克拉断凸是近期增储上产的地区,应加强该区的多层系复合油气藏立体勘探。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巴楚隆起、古城墟古隆起、玛南断褶带是进一步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目标区。超深层及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沉积盖层分为3大构造层,按古生界和中生界2大构造层重新划分构造单元;将区内断裂按走向划分为4组,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断裂—褶皱组合样式有5种类型,以挤压构造为主。构造变形具有复合叠加特征,东西向表现为不对称的复式背斜;南北向以斜坡加断鼻构造为主;垂向上,下古生界以大型古鼻隆为特征,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期;石炭系表现为缓凹缓坡;中生界总体表现为南西倾的大型斜坡,在此背景上发育断裂背斜圈闭,形成于燕山早期。长期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形成;继承性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通源断裂是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至关重要。最后指出该区油气勘探的4大领域:西北部库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构造,西部草湖地区石炭系背斜和地层超覆圈闭,中南部普惠地区和东部龙口—维马—开屏地区侏罗系、志留系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轴部发现了安岳特大型气田,主要目的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但对古隆起斜坡区的成藏问题探讨较少,直接制约了油气勘探突破和发现。基于野外、钻井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重点论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龙王庙组“四古”(古颗粒滩体、古老烃源岩、古圈闭和古构造)对成藏控制作用,并对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北斜坡龙王庙组沉积期颗粒滩体叠置发育,为准同生期岩溶作用形成粒间孔、粒内孔等类型储集空间形成提供物质基础;②北斜坡紧邻德阳—安岳裂陷,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气源;③斜坡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岩性—地层和岩性—构造复合类古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有效聚集空间;④古构造多期活动和调整控制油气成藏演化;⑤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寻找活动强度较弱的断层附近的岩性—地层和岩性—构造圈闭。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发育有利分布区总面积达3 652km2,资源量大,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基于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剖析了构造演化对成藏组合时空展布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油气差异富集研究,构建了X凹陷主要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界划分为上部(柳浪组、玉泉组、龙井组)、中部(花港组)、下部(平湖组)成藏组合;(2)X凹陷具有4种主要成藏模式,即凹中背斜带南部有晚中新世断裂破坏的“局部”富集成藏模式、凹中背斜带北部无晚中新世断裂破坏的“整装”背斜成藏模式、凹中背斜带西部中—小背斜翼部岩性圈闭“断-砂”耦合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3)凹中背斜带南部强挤压区上部和中部成藏组合“局部”富集背斜、凹中背斜带北部中强挤压区中部成藏组合“整装”背斜、凹中背斜带西部弱挤压区中部和下部成藏组合“断-砂”耦合背斜-岩性圈闭、西部斜坡带下部成藏组合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勘探方向。近年来,在以上认识指导下新发现了凹中背斜带南部N271气田、凹中背斜带西部H11S、X31气田等,西部斜坡带X137、X251E、X196S/E、TX63等油气田,勘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区块发育寒武系 -奥陶系海相和侏罗系陆相两套有效烃源岩构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以断裂背斜构造圈闭为主 ,成排成带展布 ;古生界以大型鼻隆背景之上的断背斜、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 ;控制油气垂向运移的通源断裂发育 ,圈源时空有效配置 ,燕山晚期 -喜山期构造变形微弱 ,有利于油气藏保存。区块内存在三类不同成藏组合的勘探领域 ,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新区新领域勘探方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不均衡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非常复杂,近年来随着局部地区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加强系统的成藏规律研究.据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可建立7种油气成藏模式,即前陆盐下挤压背斜气藏、前陆盐上构造-岩性残余油藏、前陆前缘斜坡构造-岩性油气藏、台盆古隆起碳酸盐岩风化壳-层间岩溶立体组合油气藏、台...  相似文献   

9.
塔中古隆起具有复式成藏、普遍含油、斜坡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多期构造演化与成藏配置形成志留系-石炭系披覆碎屑岩构造与岩性油藏、上奥陶统沉积相控礁滩型油气藏、奥陶系风化壳型油气藏、寒武系白云岩岩性型油气藏等4大勘探领域.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中大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下奥陶统风化壳与寒武系白云岩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北部于奇探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探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综合研究了于奇探区哈拉哈塘组和阿克库勒组碎屑岩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较充足,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储集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大容积、中等-高渗透性储层,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YQ3-YQ4-LX4-LX2井区一带;盖层封盖能力好,最有利的保存条件分布区位于于奇探区南部;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成藏演化经历了2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构烷烃的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通过正构烷烃色谱特征对比发现,塔中低隆起区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具明显的奇碳优势,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呈现偶碳优势。塔中地区油源对比的结果表明,塔中10-11-12井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上奥陶统烃源岩,塔中45井和塔中162井奥陶系原油以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主要来源。具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原油样品所对应的油源均与油源对比所指示的层位相吻合。所以,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特征可以作为塔中低隆起油源对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The strata of the Kongquehe slope in the Tarim basin have suffered from long-term denudation, caus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in mainl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o be very difficult. The denudation restricts the conduct of research into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of the source rocks. Through the use of drilling, seismic,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denudation of the main unconformable surfac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esent residual thicknesses of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other data, the authors determine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in four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determines the time required to reach the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The authors have ascertained four main resul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 A majority of the Jurass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passe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during the Neogene period and are now in the early-mature to mature stage. (b) Carboniferou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Caohu depression, having crosse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in the Cretaceous period, and is now in the mature to late-mature stage. (c) Most of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crosse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in the late Ordovician period and is now in the late-mature to over-mature stage. There are two blocks in the east research area that appear to contain the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which may have experienced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late Silurian. (d)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s in the late-mature to over-mature stage and may have experienced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Cenozoic period in most of Kongquehe area.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至今未获得突破,目前已发现的少量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和顶部宝塔组致密灰岩,由于从中获得的地球化学信息有限,制约了对奥陶系油气成藏的认识与研究。近期在奥陶系岩石样品中获得了油苗样品,为奥陶系成藏条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毛坝河剖面奥陶系宝塔组生屑灰岩中发现的液态轻质油苗开展深入分析,综合运用饱和烃色谱、碳同位素组成、包裹体特征分析等方法,对比了川北地区河深1井,川中地区古隆起以及川东南地区东深1井等奥陶系成藏条件,初步明确了川北地区与川东南地区宝塔组油气来源于上覆的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的供烃,具有上生下储型成藏特征;川中古隆起奥陶系油气主要接受来自下伏寒武系烃源岩的供烃,为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沥青产状与其围岩成岩演化的关系,可划分出油气成藏期次及大致成藏时间。通过对塔中16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的分析认为:该油藏具两次成藏的特征,第一次成藏发生在海西运动期,第二次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期。早期油气源自寒武系至下奥陶统,晚期油气源自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15.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油气成藏具有独特性。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技术,对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柯坪塔格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并确定其油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位于斜坡带的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第1期成藏时间为417.5~409.5Ma;第2期成藏发生在335.0~231.5Ma,属于海西晚期,是该井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和中上奥陶统烃源灶;第3期发生在20.1~19.7Ma,属于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源可能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灶;天然气成藏时间为23.5~15.3Ma,气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  相似文献   

16.
英吉苏凹陷石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原油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中轻烃、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碳同位素值,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华英参1井侏罗系碳质泥岩和煤的沉积环境介质盐度较低,且成熟度较低,未达到成熟门限。英南2井侏罗系原油处于低成熟阶段,主要来源于相对氧化、盐度较低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即主要来源于中生界腐殖型烃源岩,具有混源的特征。龙口1井侏罗系原油则主要来源于盐度较高的缺氧还原性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腐泥型烃源岩,华英参1井侏罗系和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与龙口1井的原油为同一油源,均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油源分析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研究了轮南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发育史、烃源岩演化史和油气分布特征,认为轮南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并指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应该主要集中到以寒武系– 下奥陶统为主要烃源岩的战略目标上来,在轮南地区寄希望于中– 上奥陶统为烃源岩来寻找大油田是不可思议的,必将引起对勘探的误导。  相似文献   

18.
库车坳陷南缘地层超覆圈闭特征及含油气前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下段在库车坳陷南缘由北向南尖灭,形成一系列地层超覆圈闭。侏罗系圈闭以侏罗系下段滨浅湖砂体为储层,中上段滨浅湖沼泽相泥质岩为盖层。下白垩统下段滨浅湖砂体为储层,中上段浅-半深湖泥质岩为盖层,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圈闭底板为前震旦系和震旦-下奥陶统,其底板的封堵性直接影响圈闭的有效性。研究认为3种情况下底板可以形成较好的封堵:(1)底板为前震旦系;(2)底板为震旦-奥陶系碳酸盐岩,当圈闭前端底板岩溶不发育,可成为有效封堵面,形成有效圈闭;(3)底板为震旦-奥陶系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但地层圈闭储层与底板岩溶储集体连为一体,圈闭前端震旦-奥陶系与前震旦系呈断层接触,上覆下白垩统中上段盖层,构成复合圈闭。库车坳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南缘地处坳陷内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油气运移指向区,油源、运移聚集和圈闭条件都比较优越。因此库车坳陷南缘地层超覆圈闭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