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中国古代四次教育思想创新都经历了由现实批判到理论反思到提出新的人性论再到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全面创新的过程。创新首先是对现实的否定,现实批判是思想创新的生命源泉。现实批判往往出于一种正义感、一种激情,激情不能代替思考。创新的逻辑起点是理论反思,是对已有理论的重新认识,特剐是要发现已有理论所存在的闯题和缺陷。教育所面对的是人,全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思考之上,人性论是一个教育发展周期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创新总是出现在衰乱之世,衰乱之世人心惟危,使得深刻的教育思想往往隐藏于隐喻中,并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色彩。要改变总是在乱世中刨薪的周期性循环,克服理想主义的弊端,就要为自由的刨造提供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遗存下来“重教尊师”、培养“成人”、重视“德教”、“以学论教”、教师模范等优秀教育传统。教育创新必须以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弘扬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超越。同时,还要有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生产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而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过要想搞好安全教育,必须要找准职工的思想根源。有一个成语叫做“有的放矢”,用到搞安全生产上,这个“的”,就是少数职工不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根源,而这个“矢”就是安全教育。在生产中职工搞不好安全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思潮发轫于古希腊的理性人本主义传统,经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俗人本主义和费尔巴哈生物学人本主义的补充,发展成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人本主义。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思潮与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观的批判与抗争。人本主义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教育,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对西方乃至世界多国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人本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识缺陷,引发了诸多教育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是在批判和否定现代主义科学理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共识:去中心化、去一元化,反对宏大叙事、总体化、确定性的话语系统,强调非理性、差异性、反思和批判精神,倡导多元化方法论等…。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对教育的知识观、目的观和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对高等教育课程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下高校“潮课”现象就是其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公平的合法性危机愈来愈被国内持不同立场的人士所恣意彩绘而凸显为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焦点。此焦点的背后事实上更多地内隐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情绪化宣泄与恶意误读。反思宣泄与误读的根本原因则是:在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批判与建构中缺乏一个具有共识意义的独立性反思治理框架,从而能够在公平范式转型的结构性逻辑嬗演中本质性地直面和把握真实意义上的中国教育语境。“统筹教育论”作为崭新的公平治理框架范式,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作为中国教育公平批判—诠释的整体性框架而弥补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中的不足;同时作为新的教育公平研究范式,可以在更纵深的层面上推进中国教育公平的核心新治理。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政-经主导"两大阶段,尽管也不乏个人价值关怀的端倪,然整体来说形变而神未变,依然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之上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本位"的特点。我国"重人伦"、"重群体"之传统文化观、"乐之教化在于道德"之传统音乐文化观及"圣人君子"之传统教育目的观是潜藏于其后的文化根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关注文化土壤的更新、建设现代文化;重构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注重课程实践,树立培养目标与课程实践相统一的政策执行理念,以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一次跨文化教育经历中,体悟到了深藏在教育者骨髓的教育惯习。通过对“意义空心化”和“教育外部化”的表现、相互关系和危害进行剖析,并在对这种教育病态特征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意义探寻和自我领导力发展的教育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英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史学内部反思到专业历史学家的批判,对英国教育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大门被打开。而后,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英国社会教育史学和后现代教育史学对传统教育史学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取得突出成就。同时,英国教育史学在创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史观念连续性体系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二战之后至抗法独立战争期间,越南避开战火,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建立起所谓的"中央学舍区",以期为独立战争和战后国家建设培养骨干人才。"中央学舍区"从1951年10月1日成立到1958年结束,虽只存在短短几年,但其培养的大批人才,为越南高等教育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作者通过大量查阅中越两国联合办学的有关历史文献和访谈资料,梳理了中央学舍区学校成立的艰难历程和办学情况,为研究战争期间或者其他关键时期如何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生动有趣的例子。而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当时刚刚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并且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严峻形势,其对于越南的援助更彰显了一种大国风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先谦是湖南近代史上公认的教育界领袖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王先谦从“中体西用、致用于世”的教育理念出发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努力倡导教育革新,反对科举取士制度,主张废八股和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在长期的治学和教学实践中,坚持“兼收并蓄、不唯门户”的思想,培养了众多出色的湖湘学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并遵循着一定时期社会的文化路向。考察近现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从清末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到民国时期的"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思想,直至20世纪后期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它们在课程宗旨、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践方面均对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留下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烙印,鲜明地反映出文化变革在师范教育课程上的价值诉求。同时,不同时期的师范课程改革也顺应了社会文化变革的需要,表现出师范课程改革自觉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重温教育经典,重温“育人为奉,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指出:要有先进的,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首先要有入,要有道德的现代入。这是包括大学教育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可持续、协调、有序和健康发展,即科学发展的前提。有实效的道德教育,也是将大学争取诺贝尔奖的热情、出大师的期望,奠基于“明德”、“至善”的“新民”成长、成熟之上的最根本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善治思想,主要是指他的有关社会政治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其价值精神的思想。他以行“仁政”为最高目标的善治理想蕴涵了他的善治主张,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善治的基本规范。从整体来看,他的善治思想主要有“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民生观,“民贵君轻、仁民爱物”的权力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绩观,“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用人观以及“取于民有制”、“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的廉政观。从他的民生观、权力观、政绩观、用人观和廉政观中可以得出当代大学治理的三点启示: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一部蕴含丰富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明德”是《大学》之魂,“知止”是“明德”之深化。“修身”是“明德”之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重新审视“明德”、“修身”、“知止”理念的深刻内涵,传承其重视培养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崇尚责任和担当的传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从校训的变迁看中国教育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训是反映中国教育的一面很好的镜子。校训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备,其自身历史脉络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转型为现代教育的历程。校训句式和词语组合等形式的发展和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由重传统文化到重政治口号再到重教育自身规律的转换过程。校训内容从以往的注重道德修养的伦理性内容到加大“智力型”、“实验型”等知识性内容比重再到注重弘扬现代教育理念,都反映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短期大学是二战以后日本学制改革的产物。曾经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短期大学创办初期定位不明的问题一直不为政府和短期大学相关人员所重视,而且短期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一直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导致其推迟了应对高等教育世界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努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18岁人口的下降(即少子化),短期大学在与四年制大学或专修学校的竞争中,办学定位不明的问题不仅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其陷入了生存危机。如何化解短期大学的危机,本文通过与美国的社区学院进行比较,并结合日本的国情,提出了以下重要主张,即“私立短期大学能够发挥的作用,或许最重要的是公民的教养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其中公民教养的教育或许是今后短期大学最能发挥个性的作用所在”。  相似文献   

19.
“智”是由“知”字引申而出的后起字.智在中国古代也有德性的内涵.“知”在帛书《老子》中涉及的领域也很广,其中既有否定意义的用法,也有肯定意义的用法.“智德”作为老子思想中下德状态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主导德性,是具有本体论意味的.老子智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主要体现于谦虚谨慎、知足处静、灵活变通、勤奋乐观等方面.老子智德观反映了先秦文化中智慧与道德密不可分的特点,启示当今时代在重视底线伦理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底线伦理本身的有限性给予足够的认识.谦逊等中华传统美德,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