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油田开发中后期加密潜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发现,目前国内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只能作为油田开发初期井网密度测算的依据,而不能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加密潜力计算.文中在前苏联学者谢尔卡乔夫建立的采收率与井控面积关系公式的基础上,以加密井增加可采储量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为分析对象,结合经济学原理,经过详细理论推导,得到了用于计算油田经济极限井控面积和经济最佳井控面积的关...  相似文献   

2.
加密井提高注水开发油田采收率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庆油田杏 4-6 区自 1967 年投入开发至今,先后经历了 3 次加密开发过程。分析 3 次加密后的开发动态资料,得出了评价加密井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实用方法。3 次加密后的技术采收率分别为 40.1%、53.0%和 57.8%.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谢尔卡切夫的井网密度法原式进行推导;并利用大庆油田杏 4-6 区等 5 个油田的实际数据,建立了水驱开发油田采收率和井控面积的相关经验公式。将杏 4-6 区的流度值和平均井控面积值代入相关经验公式,得到一次加密后的采收率为 38.7%,这与产量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 40.1%很接近,表明相关经验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油田开发后期合理井网密度确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谢尔卡切夫关系式为基础,应用注水开发油藏统计规律,建立不同含水下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关系式。通过图解法确定合理井网密度,为油田开发后期井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井网密度影响采收率的计算中,谢尔卡乔夫方法是一种行业内常用的油藏工程方法,但该方法需要有大量油田开发历史数据作为统计分析基础,对于开发历史较短且样本数据较少的南海东部油田,需要建立适合于自己的井网密度与油藏采收率关系公式。本文引入驱油效率校正系数,对谢尔卡乔夫公式进行修正,通过两点求解的方法先确定单一油藏谢尔卡乔夫公式,再统计分析影响驱油效率校正系数和井网密度校正系数的地质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关联性,得出适用于南海东部某海相砂岩油田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公式。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简化了求解工作量,能很好地反映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可为采收率及井网加密潜力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通过定量描述井网密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对油藏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公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公式对于复杂断块油藏的适用性较差。因此,在经典谢尔卡乔夫公式的基础上,文中借助数值模拟方法,根据边界形状将复杂断块分为矩形、60°三角形及120°三角形断块,引入复杂小断块边界形状因子进行表征;根据断块是否存在边水能量,考虑了断块开启、闭合以及地层倾角等因素,应用曲线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边界形状复杂小断块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经验关系式,且公式与数值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基于修正方程,结合现金流量法和最优化理论,考虑油藏开发的阶段性及原油的价格上涨率和商品率等因素,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小断块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模型。实例测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经济采收率的概念 ,并以油田投入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关系及谢尔卡乔夫公式为基础 ,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均衡原理 ,建立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经济采收率模型。在对有关经济参数进行详细讨论的基础上 ,通过实例分析 ,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经济采收率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建立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油田(或区块)的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建立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油田开发调整的成败。经过研究和实践,可用水驱曲线法或递减法先确定某一确定井网条件下的可采储量,结合油田动用的地质储量,可以求得该井网密度下的采收率,再利用线性回归确定谢尔卡乔夫公式中的系数,进而可以确定整个油田(或区块)的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油田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这2种方法建立的关系式,能够准确反映采收率随井网调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加密调整潜力及经济技术界限合理而准确。  相似文献   

8.
本提出经济采收率的概念.并以油田投入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关系及谢尔卡乔夫公式为基础,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均衡原理,建立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经济采收率模型。在对有关经济参数进行详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证实了本提出的经济采收率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将油田开发全过程作为经济评价期,根据谢尔卡切夫公式计算最终累计采出油量及相应的伴生气产量,从而求出总产值、总经营成本,并依据新的税收制度考虑销售税金、资源税、原油商品率、固定投资贷款利率等经济指标,导出了随井网密度变化的总利润的计算式,进而导出了计算合理井网密度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公式,并对长庆油田的两个含油区块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0.
将油田开发全过程作为经济评价期,根据谢尔卡切夫公式计算最终累计采出油量及相应的伴生气产量,从而求出总产值、总经营成本,并依据新的税收制度考虑销售税金、资源税、原油商品率、固定投资贷款利率等经济指标,导出了随井网密度变化的总利润的计算公式,进而导出了计算合理井网密度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公式,并对长庆油田的两个含油区块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1.
注采井数比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深入、系统地研究不同面积注水井网下注采井数比、平均每口注水井控制含油面积单元、井网密度三个特征参数之间理论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起注采井数比、井网密度与水驱采收率计算关系表达式, 进一步完善水驱采收率的研究方法, 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条新思路。文中应用该关系表达式对双河、下二门、魏岗三油田进行实例计算, 并就增加可采储量构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该方法理论基础扎实、物理意义明确、简单实用、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区新增探明储量标定采收率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影响采收率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新增探明储量标定采收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参数包括空气渗透率、地面原油粘度、有效孔隙度和生产井井网密度,参数易取、计算方便,应用近几年新增探明储量区块检验,适应性好,优于胜利油区应用的其他经验公式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驱曲线计算合理井网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驱曲线与井网密度公式相结合,利用老油田丰富的动态数据,通过油田不同阶段调整效果对比,回归计算相关参数,确定油田井网密度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式。在给定理想采收率之后,可以计算相应的合理井网密度。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可靠性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井网加密可以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井网密度越大,油田的开发效果越好。目前计算井网密度的方法很多,但针对水驱油田加密井合理井数和经济极限井数的计算方法却较少。该文以谢尔卡乔夫公式为基础,根据将来净现值公式推导出水驱油田加密井合理井数和经济极限井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际应用表明,计算结果合理,可为油田井网加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抽油机井泵系统效率与排量系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泵系统效率和排量系数的定义,导出了泵系统效率和排量系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影响泵系统效率和排量系数关系的主要因素,并对不同抽汲参数和生产气油比条件下的泵系统效率和排量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分别绘制了泵系统效率和排量系数与冲程、冲次及生产气油比的关系图,明晰了泵系统效率和排量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压敏油藏极限注采井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对低渗透油田经济、有效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基于渗透率与有效覆压的关系,以及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推导了低渗透应力敏感性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分布公式。对油水井间压力分布公式进行修正,取压力等于供给压力处对应的半径分别为极限生产半径和极限注水半径,其和为极限井距。在此基础上,结合某油田实际数据,得到了油水井间压力分布及压力梯度分布特征,确定了技术极限井距。与没考虑压敏效应得到的结果相比,本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水驱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和注采井数比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注水开 发方案设计和井网加密调整工作中,选用何种布井方式或井网密度,使油田水驱采收率获得最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达到最优,这一直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依据文献[1]中提出的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和注采井数比的关系,并结合经济评价和注采平衡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水驱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和合理注采井数比的方法。通过对QL油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油价上涨的条件下该油田的注采井数比,包括井网密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实际生产资料确定谢氏公式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谢尔长乔夫公式在井网密度影响采收率的计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公式参数中,除了井网密度和采收率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参数,即井网指数和水驱油效率。文章简要介绍目前常用的确定两个参数的方法,重点介绍了运用实际生产资料,并结合统计、拟舍等一系列数学方法来确定井网指数和水驱油效率的方法,从而使谢尔卡乔夫公式更接近实际情况,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