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对象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明显变差,平面、纵向非均质性更为严重。针对二类油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的特点,系统地开展了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研究,并找到了一种更适合于二类油层的复合驱注入方式,即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组合的高黏度聚合物段塞与低黏度三元体系交替注入方式,并对该注入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注入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复合驱波及效率,提高了复合体系在低渗层的吸液量,有效改善了3种化学剂的利用率。与三元体系笼统注入方式相比,采用该注入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5%(OOIP),同时化学剂费用降低近20%。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北一二排西部二类油层上返注聚是在边开采、边总结、边摸索、边实践中完成的,取得了一定的注聚效果.根据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开采过程中对注入速度的确定、井组注入速度的调整、压力梯度的合理性、分质分压管柱的应用、薄油层的大面积压裂和深度调剖井的效果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注聚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和聚驱开采特点,围绕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的"缩小注采井距,严格注聚对象,细化开发层系,逐次上返"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符合二类油层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技术及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确保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二类油层二元复合驱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二类油层具有渗透率低和非均质严重等特点,水驱开采效果差。对4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优选出性能好的炼化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还对该体系的驱油效果、注入参数、黏度和段塞组合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炼化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具有较好增油效果。整体段塞和段塞黏度排序低中高注入方式的增油效果较好,调剖愈早,增油效果愈好。推荐矿场采用的注入方式为:先注入0.05~0.08 PV的Cr3+聚合物凝胶段塞,再转注0.33~0.49 PV二元复合体系(CP=1 200 mg/L,CS=0.2%)。在上述配方组成和段塞组合条件下,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5%以上。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注入速度是影响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而由于假设条件的局限性,数值模拟方法无法体现聚合物溶液弹性对注入速度的影响。为了确定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合理注入速度,通过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天然岩心驱油试验,对水驱和聚合物驱驱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驱油效率提高值随驱替速度的变化可由二次多项式来表示。依据此关系式,由势的叠加理论得到的流体在油层中的渗流速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类油层合理注入速度模型,并给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在100 m注采井距下的合理注入速度为0.288 PV年/,该方法对现场开发方案编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历经12年,聚合物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油藏工程配套技术.聚合物驱对象逐步由主力油层转向二类油层,为了积极探索三类油层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分别在萨南、萨中、萨北开发区,对葡萄花、萨尔图、高台子油层开展了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井距条件下,三类油层可以实现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连续注入;聚合物驱在三类油层中的应用,见到了一定的增油降水效果,中心井区综合含水平均下降幅度为5~7个百分点;聚合物驱过程中,表外储层没有得到有效动用,表内储层动用厚度没有明显增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注聚参数条件下的储层动用状况认为,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更适合采取低分子量、相对高浓度的注入方式;从各试验区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应用聚合物驱技术,预计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驱油用聚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层条件,以丙烯酰胺、少量疏水单体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AMC12)为原料,采用胶束水溶液共聚合方法合成了抗盐聚合物KP,研究了甲酸钠对KP分子量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TritonX-103对其水溶性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了KP的抗盐性能,并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控制聚合物KP的分子量为1503×10^4左右,以大庆油田模拟矿化水(4030mg/L)配制聚合物浓度为1030mg,/L,聚合物KP的溶液黏度远高于HPAM(1503×10^4)的溶液黏度,与HPAM(3030×10^4)的相当,并具有很好的长期稳定性。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2%以上。因此,中等分子量抗盐聚合物KP在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三类油层动用状况较差,采出程度低,是进一步增储上产的潜力所在。通过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阶段开采对象潜力及界限研究,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萨北开发区北二东研究区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注聚合物最佳组合开发模式等。结果表明:三类油层注聚合物开发,采用一期射开有效厚度小于O.5m油层聚合物驱,二期补开有效厚度大于0.5m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及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能有效地挖潜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10.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佘庆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6):71-72
大庆油田利用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成熟配套技术,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总结试验区的动态开发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聚合物驱控制程度为核心,以限制聚合物驱对象、细分层系、缩小井距、优化聚合物驱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总体开发原则,通过工业化应用,深入研究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特征,通过研究含水率曲线形态,将二类油层含水变化特征分为5种类型,其中圆底锅型含水率下降幅度较大,含水率下降了22.9个百分点,阶段提高采收率为7.4%,聚合物驱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层间差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类油层聚合物驱需缩小注采井距至100m左右,以提高聚合物驱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关系。优选三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需要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配伍性以及低渗透油层黏土矿物膨胀对渗透率的影响。图3表5参8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含水后期调整挖潜的剩余油评价难题,根据水驱油实验资料、密闭取心与井壁取心对比分析实验资料、试油及投产资料,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随含水率上升,热解气相色谱和荧光显微图像特征的变化规律,而且揭示了水淹层录井响应机理,建立了有效孔隙度与剩余油饱合度评价图板、饱合烃特征与参数评价图板、荧光显微图像多参数比值评价图板,形成了以热解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水淹层录井评价方法。该方法在新钻调整井应用中见到了明显的效果,成为在高含水主力油层深化挖潜和薄差层有效动用过程中剩余油评价和射孔选层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方法在大庆喇萨杏油田应用1106口井,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87.2%,平均单井增射厚度2.35m,年增油产量154t。通过实例概要介绍了水淹层录井评价技术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采油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中依然存在50%左右的地质储量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聚驱后的油藏特点及采油技术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从提高采收率工艺、精细调堵工艺、精细改造工艺、水平井挖潜剩余油工艺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聚合物驱后的采油技术现状,并对每个方面所涉及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应用评价。最后,根据聚合物驱后采油工艺的发展要求和迫切性,在现有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攻关方向,主要包括高效调驱、精细调堵、水平井挖潜配套3个大的方面共8项技术。 相似文献
15.
Guijiang Wang Jian Ouyang Xiaoling Yi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2011,47(4):263-267
The copolymer KP was synthesized from acrylamide monomer and a small amount of the hydrophobic monomer N-dodecyl acrylamide
(AMC12) via micellar polymerization in water. The polymer, with significantly high salt resistance, wa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application
in polymer flooding of Class II reservoirs in the Daqing oil field. We have studied the effect of sodium formate addition
on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KP, as well as enhancement of the water solubility of KP from addition of the surfactant Triton
X-100. The salt resistance of KP was experimentally evaluated and flood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KP
was measured as about 15 million dalton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viscosity of a KP/water solu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viscosity of an HPAM-15/water solution (where HPAM-15 is a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 with molecular weight 15
million daltons) at the same polymer concentration (1000 mg/L), and is close to the viscosity of an HPAM-30/water solution
(where HPAM-30 has a molecular weight of 30 million daltons). Mineralized water (salinity 4000 mg/L, similar to the water
in the Daqing oil field) was used for all the tests. Furthermore, KP is very stable with a long shelf-lif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tests show that oil recovery increased by about 13% when a KP solution was used instead of water. The medium-high molecular-weight
polymer KP is promising for application in Class II reservoirs in the Daqing oil field. 相似文献
16.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剖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问题,从大庆油田聚合物工业化区块采出液中分离、筛选出DT-1和DT-2两株微生物调剖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调剖菌不仅能够在聚合物驱后的油藏条件下有效地生长繁殖,而且与地层本源菌有很好的兼容性。物理模拟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调剖菌对聚合物驱后的油层有很好的封堵调剖作用,封堵率可以达到70%以上;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调剖,原油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3.9%(OOIP)。现场试验证明,聚合物驱后实施微生物调剖,能够有效改善注水剖面,增加吸水层位和吸水厚度,采油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周期分质注聚合物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针对不同渗透率地层,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与地层孔喉半径的配伍关系,结合周期注水原理,形成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周期注入技术。在考虑聚合物井筒炮眼剪切降黏作用下,地层平均渗透率为35×10-3μm2时,应选用800×104分子量聚合物;平均渗透率为100×10-3μm2时,应选用1 200×104分子量聚合物;渗透率大于300×10-3μm2时,应选用2 500×104以上分子量聚合物;分质注聚合物半周期控制在约3个月为最佳。相比传统笼统注聚合物方法,周期分质注聚合物技术可以综合聚合物驱及周期注水技术,更为有效地提高石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萨零组储层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零组储层作为高含水后期开发的接替潜力资源,具有一定的油气丰度。萨零组属低渗透、强水敏性储层,应用常规完井方法均不能使萨零组油层获得正常产能,通过添加防膨剂的压裂技术改造萨零组油层,提高了产液能力,初期平均单井产油量达2.0t·d^-1以上。用防膨剂有效地解决了强水敏问题,同时研究了萨零组储层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对合理开发萨零组、寻找新的可采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