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144-145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仅饱读各种文献史料,而且游览过华夏各地。故《史记》的写作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还有很多是太史公在各地考察时所采纳到的传说和当地民众的口述内容。本文对《史记》的口述史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76-79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2)
《左传》是在史学、经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它不仅对《春秋》有"备事""足史"之功,更在"史记求真"方面有重要贡献。《春秋》重视"应然"、追求"应然之真",成为求"应然之真"的典型。《左传》则重"本然"、追求"本然之真",成为求"本然之真"的典型,为"史记求真"做出重要贡献,发挥了促进"史记求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左传》在"史记求真"方面的贡献,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重视修史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正>作为读书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也观看过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将相和》《大秦帝国》《赵氏孤儿》《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霸王别姬》等等。这些人物故事都出自《史记》,《史记》中记录描述的一大批人物形象为历代小说、戏剧中人物演化而来,故而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政治价值和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例,将"人"作为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9)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天人工参的历史时势下人的本质悲剧,用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成功地展示了《史记》特有的悲剧美,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悲剧力作。因此,《史记》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彰显了人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人生、历史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所以,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魅力永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0)
《史记》不仅开我国纪传文学先河,而且对后世很多作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元杂剧作家吸取并发扬了《史记》的精神,既继承了司马迁正直的精神和他"爱奇"的审美观,在元杂剧很多作品可以看出《史记》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4)
《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书的两大典范,《史记》成书较早研究却相对滞后,《汉书》晚出但在汉魏六朝广泛流行,并于隋唐之际形成影响深远的"汉书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汉书学"特征渐趋凸显:注音、释义为主;著书、授徒并举;抄撮、抄撰盛行。"汉书学"的繁荣为后起的"文选学"奠定基础,是"文选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的巨著,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品在文学、史学、军事、经济方面均识见超群。本文将结合《史记》相关篇章及其个人资料,从家族传承、个人成长与人生经历的角度去探析司马迁深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8)
<正>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显然,《史记》是对司马迁"良史"身份的鉴定,毋庸置疑。《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见,司马迁执笔所书《史记》的成就,一方面是文学上的简约蕴藉之美,另一方面是史学上的真实不虚之功,乃至由此而产生的对后世积极深远之影响。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9)
<正>《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文学名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许多学生看《史记》时,只注意到它的史学内容而忽视了它的文学价值,这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以《鸿门宴》一文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细腻之处,以使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5)
<正>新闻,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主体是事实,真实可靠关系着新闻报道存在的根基,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信仰与目标。司马迁所著《史记》,历经两千多年,依然作为信史被历代学者专家引用沿用,足见"实录"著述原则在真实性保有方面的可靠,透彻理解《史记》"实录"为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真实性提出了重要课题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
为了深入探讨《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开创性和卓越的艺术性,通过对有关概念的厘定,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史记》中人物个性化刻画所运用的多种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和分析,以求作个概括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
《史记》、《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今本《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后人据孔衍《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刺秦部分补入,时间当在隋唐之际。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
《鸿门宴》作为《史记》的经典片段,入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仔细理会"板块,其文本阅读难度不大,可以让高一年级学生细细品读、好好领会。通过对曹无伤这个诸人口中的"细"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3)
《史记》是中国历史叙事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成为历史著作至高无上的典范,而且以其卓越的叙事成就成为先唐叙事性文体雄视一切的代表,其叙事的时间模式为后起的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榜样。细细分析《史记》的叙事时间方式,尤其是分析其插叙和补叙的时间方式,挖掘其对《史记》的影响,能够很好地理解《史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4)
"和",即和睦、融合、和谐、统一,就是万物谐和人理畅通;"爱",仁也(《广雅》),惠也(《史记》),是"和"之基石。"和爱"教育,即以爱育爱,以心育心,倡导和衷共济、和合包容、和而不同,实现学生和谐发展,教师和谐发展,学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3)
<正>朱光潜先生的名作《咬文嚼字》有这么一段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18-19
"火耕水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模式,该稻作模式曾盛行于我国江南各地,整套耕作技术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智慧结晶,但却迟至西汉时期才得到规范的汉文典籍记载。其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这一稻作模式在隋唐时代,已经次第退出历史的舞台。后世对《史记》和《汉书》有关该稻作模式记载的解读多有残缺和谬误,以至于该稻作模式的技术要领,学界至今依旧争论不休。立足于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结合水稻规模种植的起码技术要求,重新解读《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其技术要领大致可以获得可信的复原,进而可以发现相关技术对今天的生态建设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9)
《魏公子列传》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文本,是名副其实的经典名篇。教学时,从关键词——"虚左"切入,既从文学的视角引领学生认识了人物形象,又从文化的视角让学生观照课文,促使其在古代文化的宽阔背景下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20.
<正>1.何谓"因势赋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结合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善于发现蕴藏于大地形势中的独特秩序,藉以确立自身的形态布局逻辑,进而塑造人工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空间格局。"因势赋形"便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格局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势"即依循形势、顺应趋势,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因其势而利导之"等记载;"赋形"则为赋予人或物以某种形态,如《文心雕龙·丽辞》中"造化赋形"等记述。从现存的历史文献可知,"因势赋形"一词在中国古代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