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10月17日至21日,吉林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组织省图们江边境渔政站、延边州、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渔政站等6家渔政机构开展了"图们江渔政联合执法暨涉外渔业监督检查行动",对维护图们江边境水域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及涉外渔业安全,提高沿岸居民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图们江渔业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渔政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制度之一,渔业赋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补充。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区渔政在明清江西国家政权建设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本文以鄱阳县为中心,具体考察明清以来鄱阳湖区渔政管理及其自治因子——河泊所、渔行、保甲制度与民间俗信。河泊所是明清时期鄱阳湖渔政及赋税管理机构;渔行是民间社会渔业管理的辅助机构,它具有调节渔业纠纷、贩卖转销鲜(干)鱼、结队团体围捕、民间渔业资本借贷的社会职能;保甲制度与民间俗信规范与制约着渔民的生产、生活,主客观上对乡村渔业社会管理有着自治作用,三者互补。在鄱阳湖区,形成在国家治理大背景下,渔行为辅的乡村保甲制度与俗信自治的鄱阳湖渔政管理的共治发展,繁荣鄱阳湖区渔业。  相似文献   

3.
饶河,又称"鄱江",赣东北地区的母亲河,是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在历史时期,饶河水量充沛,水运发达,文化兴盛,往来迁客骚人众多,留下众多诗词名篇。这些水诗词文化是饶河流域民间风情、民间习俗、民间历史于现实社会的直接投射与反映,是饶河水文化的重要组成。挖掘饶河流域水诗词文化,亦即探寻饶河水文化历史,探源饶河文化生态。因此,以饶河水诗词文化为个案,建构饶河水文化与地方社会发展新路径,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试图实现创新与共享,力图为我国乡村社会发展提供一点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当下,社会矛盾多元分化,媒介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对传统政治参与路径形成倒逼之势。底层民众自主维权意识觉醒,在传统政治参与机制运行低效能与底层社会问题解决高期待的失衡落差中,极易导致底层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盲目性、极端性、无序性。鉴于此,文章从结构、渠道与动机三个维度对底层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底层青年群体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掣肘及其原因,并从启蒙意识,建构政治信仰;培植政治参与实践经验,重构有序政治参与体验;培育参与素养,提升政治参与能力三个方面对传媒导引路径的分层与立体建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安吉县水生态文明试点县为案例,以分析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在全县开展创建水环境优美村建设,设立全国首部水环境优美村创建的地方标准,整合项目资源,实施整体推进。通过首抓民生项目、升级人居环境、抓好水文化普及,围绕"两个引领""三股力量"和"四个突出",安吉县水环境优美村建设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以海之姿态,广纳文化遗存之百川,将物件、技艺及其意义汇流于此,是一处空间,亦是一种概念.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博物馆,是传承,是创新,更是教育,通过博物馆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展览,文化多样性得以活态呈现和发声,并使炎黄子孙族群的个体与集体性被重新定位.在空间与概念的交织下,文化创新、历史传统与教育学习,使过去处于静态历史呈现的博物馆,重新思考族群建构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并反思作为文化场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从"不绝如缕"走向"亘古绵延".故此,北京民俗博物馆以这种理念为指导,陆续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药香"之药香为主题的"药香展"作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展览,充分体现了非遗保护与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城区水域保护划界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城区河道蓝线规划的局限性和水域保护的现实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5个影响水域保护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子权重,借助GIS空间叠加分析,构建水域保护评价体系,较为准确、客观地判读了秦淮区水域保护现状;结合秦淮区水域蓝线规划,划定了更为合理、切实的水域保护边界,克服了蓝线规划的局限性,增强区域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地降低城区各影响因子对水域健康和生态稳定的干扰,对提升城区水域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儒学在晚近一百多年经历了困顿和冲击,又经过了自我更新和推陈出新,已经获得并继续在复兴之中。这一复兴运动是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变革相伴随的,并且在社会哲学向度围绕"动力"与"秩序"两个焦点展开了理论证成。与其他学派的路径不同,现代新儒家将"动力"的来源归结为能动的"心"。在"秩序"问题上,复兴中的儒学既提出了意义世界的秩序,又关注着社会生活的秩序,因而正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包含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要立足现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规律,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每月荐书     
《中华建设》2013,(8):65
《建构丽江:秩序·形态·方法》作者:王鲁民/吕诗佳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3年3月装帧:平装开本:16开本定价:52元【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丽江这一文化积淀富饶的人类聚落的建构历史和方法的叙述,试图展示不同的力量在聚落环境建构上的争拗、博弈、协调与共生,以及丽江景观形成的政治、文化与技术原因。本书对侧重于城市生活的技术性理解的城市管理者和各类专业人员,是一个导向更深入思考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11.
一、"十五"工作新突破 1.攻坚克难,影响水库发展的诸多大事和难点得以解决 抓住除险加固的机遇,水库面貌根本改观:经过4年艰苦协商,土地划界工作圆满完成:"96·8洪水"诉讼赔偿案经8年努力,终审胜诉:渔政管理权重归水库,维护了水管单位权益:存在10年有余的无序游船全部取缔,水面秩序大有好转:"处"改"局"得以落实,改革空间进一步加大:与周边村镇关系进一步改善,为水库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刘滢 《中华建设》2012,(8):110-111
正1.当代地域建筑特征1.1梁思成先生言:"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某种建筑能在一个区域成为主流,即该种建筑是最为经济适用的,并符合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传统因素。当前,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改变导致地域建筑的改变是必然的。地域建筑在信息社会发展,应该是创新的或者说是进步了的地域建筑,既立足于原生、传统地域建筑基本需求,亦承认各种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糅合,承认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对地形和气候作出全新的诠释;应该基本摆脱地域生存环境对于原生建筑的限制性、文化习俗对于传统建筑的束缚性,其传承的是文化基因,而文化本身的表现形式、表达形式及表现手段是随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历史维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流域管理亦然。通过对河西走廊近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石羊河、疏勒河及讨赖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流域管理的演变,重点探讨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以时分水"的时间水权制度的运行情况、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特征变化导致时间水权制度失效的机理,以及讨赖河流域传统分水模式与现代水利制度衔接的现实需求与可能方式。研究认为,在历史维度下进行流域管理问题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河西走廊水环境演化规律、深刻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问题的现实内涵、科学制定传统水资源管理与现实发展要求衔接的可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历史维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流域管理亦然。通过对河西走廊近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石羊河、疏勒河及讨赖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流域管理的演变,重点探讨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以时分水"的时间水权制度的运行情况、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特征变化导致时间水权制度失效的机理,以及讨赖河流域传统分水模式与现代水利制度衔接的现实需求与可能方式。研究认为,在历史维度下进行流域管理问题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河西走廊水环境演化规律、深刻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问题的现实内涵、科学制定传统水资源管理与现实发展要求衔接的可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清河流域位于鲁北平原南部,是我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重要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小清河流域水事秩序对社会稳定关系重大.近年来,山东省清河管理,始终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稳定的河系水事秩序,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作为小清河管理的中心工作,通过加强巡查、严格上报制度等措施,加大了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使小清河流域水事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水行政执法权威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戊戌时期是中国政治发生转型时期,也是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维新派将西方现代科学揭示的自然规律作为政治改革的理论依据,并从中寻找现实途径。现代科技促使维新派认识到实现政治理想的渠道是建立学会以成群、用科技开民智,"群"与"智"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奠定社会基础。戊戌时期建立学会孕育中国科技体制化的萌芽,开启民智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废止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向民间传播。科技助力政治改革,政治理想推动科技发展新趋势,政治与科技在这个短暂的时期交互促进,折射中国科技发展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河湖刑法保护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以致《水法》《防洪法》等一些河湖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对现行的法规和河湖管理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刑法》应加快构建相关制度;②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刑法》需要确立"非法侵占水域岸线罪";③聚焦管好"盆里的水",《刑法》需要推进"水污染行为"单独入刑,强化刑法在水资源水质方面的保护功能;④聚焦维护河湖秩序,不仅需要将未按许可证要求采砂的非法采砂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而且要强化采砂执法监管,促进采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通过研究并完善河湖刑法保护制度,以期为强化河湖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编号:13CZS011)本项目在充分了解学术信息和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并运用国内外消费文化理论与方法,以文化为视角,深入研究秦汉消费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探讨影响秦汉消费文化的文化、制度与技术三大因素;然后,递层解析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人情交往消费文化、生态消费文化等;最后,从整体上归纳  相似文献   

19.
在国外项目"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下[1],业主的管理职能主动后退,监理的职能往前方延伸,加之中西方工作方式、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监理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承包商应掌握好与监理工程师的沟通艺术,对项目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浙江省金华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水系激活综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金华市共投资近6亿元,完成农村沟渠治理60km、池塘整治1957座,覆盖350个村18万村民,实现水系互连互通,水域基本功能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水系激活综合整治工作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凸显,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