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烟囱效应”是调节建筑内部空间自然通风的一种普遍原理.本文阐述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烟囱效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原理的建筑设计影响因素:季节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当代建筑的实例,概括出应用这种原理具体的设计模式和方法:天井中庭、太阳能烟囱、呼吸式双层幕墙和环境风塔等.呼吸式双层幕墙就是通过这种原理减少外部空气对室内的污染,避免空气紊流等的一种设计模式.对“烟囱效应”的探讨以期在节约资源和降低环境负荷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层玻璃幕墙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广泛,其设计不仅要满足于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外观,更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为室内提供良好的光环境氛围.本研究针对天津某双层玻璃幕墙办公建筑,利用Radiance静态光环境模拟软件,模拟计算了幕墙设计的一些特性参数(如幕墙朝向、内幕墙窗墙比、玻璃透光比、内幕墙窗户外形、内幕墙窗台高度和空气夹层宽度等)对建筑室内光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建筑室内照度及照度均匀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合理的幕墙设计参数,以利于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提高室内照度水平,降低人工照明能耗.  相似文献   

3.
正封面图片来自本期论文"镂空双层幕墙对高层建筑结构风响应的影响",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谢霁明教授课题组提出的对现有建筑空气动力学优化方法的一个理想补充的原理示意图。为实现建筑物的节能低碳目标,镂空双层幕墙系统逐渐得到重视与普及,该系统由内玻璃幕墙与外镂空幕墙组成,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空隙,不但具有建筑美学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内玻璃幕墙风压。  相似文献   

4.
对最近中国建筑界盛行的"欧风”、"KPF热”等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当前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偏重形式,以"形”为主的设计倾向.并通过回顾西方建筑历史的发展段落,比较当今世界建筑大师的思想和作品,重新认识建筑的"形式”之争,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形式”只是一种综合结果的最终表现.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方法,关注诸如技术、环境、时代、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发展与变化给建筑带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给建筑师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镂空双层幕墙以建筑节能与美学方面的突出优点日益得到建筑界与工程界的青睐。镂空层具有柔化建筑角部气流分离的作用,对控制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也应产生有利影响。为此以一栋典型方形高层建筑的风振加速度和结构风荷载为例,通过详细的风洞试验研究了镂空双层幕墙的效果,重点研究镂空双层幕墙覆盖面积与覆盖位置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不同类别场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镂空双层幕墙在抑制建筑横风向响应方面的有效性,特别是当镂空双层幕墙位于建筑物上部且覆盖至少1/6总高度时有效性更为显著。同时发现镂空双层幕墙的有效性随约化风速(无量纲参数)不同而有所变化。当约化风速10.5时,覆盖建筑物上部1/3高度的镂空双层幕墙可使建筑物的加速度降低20%~30%。当约化风速10.5时,风振加速度和结构风荷载则可以降低多达45%。这表明镂空双层幕墙不仅可以用于降低极端风下的结构设计风荷载,而且可用于改善建筑物在常遇风条件下的运营品质。风洞试验结果还表明,不同场地条件下镂空双层幕墙在减少横风向响应方面的效果基本类似。因此,在建筑优化设计中可以将镂空双层幕墙考虑为对现有建筑空气动力学优化方法的一个理想补充。  相似文献   

6.
自然通风,长久以来就被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建筑技术.空调技术的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回归到运用自然通风来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作为建筑室内外的分界点,对建筑室内外通风换气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本文选择在自然通风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通风设计上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分类,将其分为附加构造措施、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和双层皮幕墙3种类型,进行分别论述,为建筑外围护结构自然通风设计和选择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烟囱作为有效的建筑自然通风利用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太阳能烟囱的通风原理,通过太阳能烟囱通风技术设计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建筑应用太阳能烟囱通风技术设计的特征型、消隐型和融合型三种主要方式,提出了太阳能烟囱4个方面的技术设计要点,并指出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太阳能烟囱,都需要从提高进、排风口之间的"三差"的角度进行技术设计,保证其自然通风效果,是今后太阳能烟囱技术设计领域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发展至今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设计模式,而运用钢和金属建材的组合设计成为时下该类建筑的创作主流.文章结合一个典型的门式刚架金属板工业建筑实例分析,研究了这种模式下工业建筑的设计手法.从工程建筑材料的选择、应用方式和对建筑整体风格的契合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对工业建筑美学的把握,提出了工业建筑设计应遵循的主要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复原建筑",顾名思义,恢复已不存在的原有建筑的面貌和环境氛围.文章根据原有建筑的历史、文物、环境价值的不同,将"复原建筑"分为三种类型:完整复原的建筑,仅外观复原的建筑,有原有建筑风韵的建筑.结合对山东医科大学科研综合楼几个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比较、论述,探讨"复原建筑"设计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材料对传统的继承和设计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们在使用空间时的行为是建筑创作中最基本的信息,掌握这一信息可使建筑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目前由于缺少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设计模式作为指导,往往会出现建筑空间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现象.传统的设计模式是单向直线型的,不利于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本文提出的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是双向环型的,在原有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在设计阶段的中前期介入建筑计划学、后期介入使用后评估的理论及方法.该模式将使用者行为需求研究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对促进建筑设计方法的科学化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春在楼俗文化建筑的论析,说明建筑文化对民俗建筑的深刻影响,从而加强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层次研究,使建筑不再是“居住的机器”,提高人文因素,让住宅建筑适应现代化人们居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引进到建筑工程设计中来,得出几个基本原理,即:协调工作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和动态稳定原理.在论述原理的同时,对现行设计的方法和程序作了扼要阐明、并对其改革方向进行了探索.文中着重于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举出了工程实例,对课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践证明,自觉地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取得设计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最佳效果,以实现建筑工程设计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本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设计了高等应用技术教育的“零适应”模式。并讨论了这个模式“实战化”、“岗位化”、“团队化”的特点,提出实行“零适应”教育模式的关键问题是: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教师工作室机制和学生模拟公司机制;建立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刀阔斧,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确定真题的题型梯度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从SD法的重要环节心理实态调研入手,分析清华大学主教学区现存的若干问题。以对主教学区进行空间更新策划为契机,探讨如何将建筑策划SD法的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对教学区内所有建筑的规模、性质、容量、性格等影响到设计的诸因素以SD法为指导,做相应的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和数据,从而设计出创新的概念方案。难能可贵地以实例说明建筑策划SD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且以实例也证明了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策划SD法的运用是获得理性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思维的逻辑分析出发,对建筑空间进行了新的解析研究,依据人对空间的基本需要关系,经归纳与演绎方法的综合应用,建立了空间基本约束与空间缺陷等空间解析的新概念,认为第一类空间缺陷影响的是空间的“健康”特性,第二类空间缺陷影响的是空间的“生态”特性.并从新的视角分析了现代建筑空间的健康特性、生态特性等,希望以此探索空间构筑的绿色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6.
大型会展中心安全分级评价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如何有效评定大型会展中心综合安全性能”为研究目标。在解析建筑安全分级评价的难点、指标体系和技术构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以建筑学、安全科学为基础,充分借鉴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现代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试图探索构建一个具有学科综合化特征的评价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具体运用贯穿了“质——量”结合思想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针对“重庆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进行了基于设计理论研究的安全分级评价实践。目的是为增进设计实践与安全意识的结合,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控制,以及促进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在实践中,它还是促成建筑环境安全价值实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通用设计"是以市场性的扩大为基准,代表着现代文明的设计新趋势.在城市与建筑的设计中,既要考虑营造适合残疾人的环境,又要尽可能为所有的人提供多种选项的"通用设计"的创意,这是城市和建筑应该具备的基本使命.所以在对建筑或者环境的设计上,要将众人都按照残疾人来考虑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无障碍设计赋予的社会使命以标准化的形式——通用设计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寻找建筑失落的"灵魂",正视特定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对建筑生成的意义,并将其从理论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解决当代多元文化与建筑形式风格趋同现象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今建筑发展严峻和急迫的课题。论文从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趋同现象出发,对传统建筑生成方式提出质疑,通过回归建筑本体和意义的存在价值分析,认识到建筑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文化等广泛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时间"这一全然不同的研究角度探索新思路,将社会文化"时间"作为建筑学拓展的新视野,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多元的时间维度中,营造具有不同"时间"文化意蕴的情境建筑。希望所谓的"时代精神"对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生成的过程中,为开启我国建筑创作的新思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新艺术”运动是欧洲和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创的一个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过渡的装饰设计方向,特别在建筑方面充分运用创作灵感和想象的空间解放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想象力。在现代建筑设计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