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井间地震定向接收的物理模型实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超声物理模型实验技术,对一个二维双层各向同性的水平层物理模型,进行了野外井间地震模型,昨用接收换能器的方向特性,有目的地作定向接收井间波场实验,研究检波器定向和其方向特性对井间地震数据采集的影响。实验资料表明,不同定向接收的井间波场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井间地震波场的简单剖析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定向接收到的井间地震波具有明显滤波效应不能完全反映井间波场特性,以及震源位置也会对定向接收到  相似文献   

2.
应用低频信号提高高速玄武岩屏蔽层下的成像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陵凹陷陵北玄武岩高速屏蔽层下深层成像困难的实际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玄武岩地层的特点及其对波场传播规律的影响,设计了两个相应的理论模型;采用波动方程波场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对深层反射地震信号特征的分析,表明低频地震信号既具有较强的穿透薄高速玄武岩屏蔽层的能力,也具有减弱粗糙表面产生的绕射噪声的能力。将此思路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利用低频信号可以明显削弱玄武岩高速屏蔽层的影响,提高屏蔽层下深层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塔中地区地震条件分析及采集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塔中地区复杂的地表条件制约了地震单炮记录品质的提高,巨厚的低速带和高速屏蔽层会使地震波能量减弱。通过对塔中地区地震资料和地震参数的分析研究,建议在采集上采用大偏移距地震,适当减小沿测线方向的组合基距,加大垂直测线方向的组合基距,开展面积组合,可压制干扰波;在处理方法上,用高阶方程可消除大偏移距处的各向异性特性,并加强静校正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速屏蔽层下地震数据的采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震勘探中,高速地层的屏蔽作用往往使地震波的能量难以继续向下传播,因此常规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很难得到高速屏蔽层以下地层的有效反射地震资料。根据Snell定理和Zoeppritz方程,通过水平层模型的正演模拟,研究了地震波在地层分界面上的能量与方位角关系,发现了地震反射波的能量在超临界角突然增强的变化规律。基于该能量传播规律,采用大炮检距地震采集系统对含高速屏蔽地层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地震采集实验,在超临界角区域接收高速屏蔽层下方的反射地震信号,有效地削弱了高速地层的屏蔽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激发频率与分辨率的关系,对含高速屏蔽层地区的地震资料采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散射成像数值模拟的地震采集参数论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论证地震采集参数技术,是保证地震采集设计科学化、实用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论证软件都是基于反射波的射线理论,但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陡或岩性横向突变时,在地表往往接收不到反射波,但可以接收到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波,因此可以考虑基于散射波的地震成像。对基于地震散射波成像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勘探目标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正、反演,进行了地震采集参数的论证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的观测系统和老观测系统的三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应用实例说明,通过论证的优化观测系统,能大大改善剖面的品质,对地下复杂地质体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6.
地震模拟技术新进展——EAGE 67届年会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震波模拟技术研究地震波传播特性与地下介质参数的关系,通过对模拟的地震波场的分析,认识不同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机理、传播规律以及地震反射波场特性,提高采集、处理和解释人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地震模拟方法研究、不同介质中的地震模拟和地震模拟方法在AVO分析及参数反演中的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第67届EAGE年会论文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复杂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质量,特别是近地表火成岩区对下伏地层产生强烈的屏蔽作用,以及复杂断裂带的复杂断块会引起地震波能量分布的严重不均匀性。通过运用波动方程照明分析技术,分析了火成岩区和复杂断裂带的照明能量特征,确定了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佳激发范围,提高了照明阴影区的照明强度,优化了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从而确保了目的层成像效果,提高了野外施工效率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特征有效而直接的方法是地震物理模拟。目前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采用的是固定放大增益技术。在地震物理模型实验系统中,前置放大是提高弱反射信号的重要器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勘探浅层与深层或近炮远炮间的地震反射信号能量相差很大,即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较大,固定增益的放大器满足不了深层或远炮间的信号分析。基于这个原因设计的可变增益前置放大器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鄂博梁山地近地表问题及其模型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山地具有典型山地特征,单斜高陡、高速地层出露地表,第四系松散沉积与共存,近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为了研究该区山地地震勘探问题,必须研究复杂条件下地震波传播规律,分析复杂近地表地质结构对地下中深层反射地震波的影响。由于主要目的是研究近地表单斜高陡地层对地震波传播及其成像的影响,所以在制作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时简化了山地地形的起伏,简化了中深层复杂的地质构造。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采用了相同的以利于对比分析,实验采用了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①山地特殊的近地表结构会强烈改造中深层的反射,并对中深层反射成像产生强烈影响,认识这种作用,对山地地震资料采集方式、处理流程和解释模式都有重要作用;②近地表高陡构造会产生类似于折射波的干扰波,这种干扰波在单炮记录或叠加剖面上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效波;③在近地表地质结构为高陡地层并且不存在浅层折射界面(在山地常出现这种情况)时,初至波不是折射小,高山财资料处理中慎用折射波静校正。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但页岩地层裂缝发育,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具有较大影响,在页岩气工程开发过程中容易造成井间压窜,给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带来困难。针对LZ区块FJ向斜构造进行地震物理模拟研究,依据目标工区地质模式、地震解释结果及裂缝发育特征设计地震物理模型,在目标地层中设计具有不同参数的裂缝带,进行地震物理模型制作和数据采集,开展裂缝带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分析,并对物理模型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反演,开展裂缝预测研究。叠前地震反演结果表明,经过优选叠前裂缝预测方法,可利用阻抗因子F和AVO梯度等敏感参数预测裂缝密度,利用纵波阻抗、λρ和AVO截距等敏感参数预测裂缝倾角。利用地震物理模型技术分析裂缝参数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可检验不同裂缝预测方法的有效性,为目标工区的页岩地层裂缝预测和综合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洋 《石油学报》2006,27(1):53-57
对比分析了低速近地表和高速近地表对反射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可以将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近似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这就是常规地震勘探在低速带区勘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等效为反射纵波记录的误差增大,这就是存在高速近地表区地震勘探的难点之一.用三分量检波器替换垂直检波器,进而来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这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办法.提出了对高速近地表区进行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江陵凹陷速度变化规律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波速度是地球物理勘探和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因此,结合勘探与测井等实际资料--VSP测井、地震测井、声波测井和地震速度谱资料建立速度场,通过水平切片、沿层切片以及垂直切片的方式,重点研究了江陵凹陷的纵向、横向上的速度变化规律,并系统地分析了其横向上速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地层的埋藏深度、剥蚀作用、断层发育情况、玄武岩发育情况、低降速带的厚度变化等是导致江陵凹陷速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地震成像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速度场的精度是地震成像的关键。为了探讨双复杂条件下近地表速度场对地震偏移成像的影响,依据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数据,在给定不同误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条件下,对比叠前深度偏移后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对线性噪声压制、浅层成像质量和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风化层厚度误差大于+20%或风化层速度误差小于-30%时,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浅层反射特征趋于复杂化,层位埋深误差较大;风化层厚度为负误差或风化层速度为正误差的情况下,相对而言对偏移结果影响较小;相同比例的误差,风化层厚度的正误差比负误差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大,风化层速度的负误差比正误差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大。该研究对浅表层速度建模具有较为针对性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幅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三道桥构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地震采集和处理的分辨率,建立高精度的地震速度场和高分辨率的地震反演资料,是研究低幅度构遣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区以往的地震、地质资料,从地震速度研究着手,通过对大量地震速度谱分析,用平滑平均速度的方法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变速场。并利用高阶统计量方法提取地震子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反演,大大提高了薄储层的解释精度。通过分析研究重新落实了三道桥构造,对低幅度构造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井位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沿不同方位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会引起宽方位地震资料CDP道集内的道间时差,处理技术无法消除这一时差,必须寻找有效而适用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和分辨率。为了满足长垣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细地质研究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基于长垣油田高密度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实验区数据,分析了引起方位各向异性的地质原因,研究了地震资料中方位各向异性的表现特征。通过实际地震资料分析可知,该区快波速度方位约在NE67°,与现代主应力场方向及沉积物源方向一致,在CDP道集内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约为10 ms,且各向异性强度和方向随深度而变化。进一步研究并试验了模型道相关法时差校正技术,以层剥离方式消除不同沉积时期的方位各向异性时差。通过最终成像效果对比可见,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可提高地震数据成像品质,有利于小断层识别与薄砂体描述。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反射波旅行时通常可用炮检距的各种级数形式近似表示,其精度随炮检距与深度比的增大而减小。本文讨论了四种垂向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分析比较了四类层状介质模型在不同速度函数近似下的射线路径和走时曲线误差;证明双曲线拟合的射线路径均方根误差远远大于其他几种速度模型拟合的射线路径的误差。慢度随深度线性变化和慢度随垂直单程旅行时线性变化的两种速度模型的旅行时近似式,适合于描述低速层速度变化较慢及高速层速度变化较快的地层结构;而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和速度随垂直单程旅行时线性变化的两种速度模型的旅行时近似式,适合于描述速度变化率较为平稳的地层结构。理论记录动校正结果表明:上述四种拟 合方式的动校正结果优于四次曲线拟合方式动校正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震资料估算地层速度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利用地震数据进行地层速度估算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依据大港油田的测井数据和地质特征设计了一个典型地质模型。通过对正演模拟叠前地震波场的速度分析,讨论了地震速度分析误差对地层速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实际地震速度与测井速度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在将地震速度转换为层速度过程中,地震速度分析的误差被放大,这种放大效应会严重降低利用地震速度进行岩性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陈可洋 《岩性油气藏》2013,25(1):95-101
研究并分析了地震波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对地面地震、井中地震及井间地震这 3 种地震观测方式采集的数据进行偏移成像的适用性。以含不同倾角的速度模型和 Marmousi 速度模型为例,合成了对应观测方式的若干共炮点道集,并进行了逆时偏移数值实验。 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方法适用于这 3 种地震观测方式,且均能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通过低频噪声压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其中,地面地震观测方式须对直达波和折射波波场进行精细切除,井中地震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则须保留初至波波场(下行直达波),才能不破坏反射和透射这种波场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刻画地质构造的细节特征。  相似文献   

19.
陆上地震勘探中地震信号表现为地表的机械振动,速度和加速度是常用的表征物理量。本文分析了由震源激发有效信号的加速度、速度的幅度和频带范围,研讨了地震检波系统对地表振动的记录和改造作用。认为成熟的不同类型(速度/加速度)工业用检波器拾取的地震数据在对地震勘探有意义的范围内能可靠地相互转换、互为印证,以20DX为代表的动圈式检波器在现今处理框架下仍是“高效率检波器”;同时,剖析了不同类型检波器数据比较方法的物理、数学合理性,指明了当前常用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列举后续处理过程中选择不同表征物理量对计算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六方面因素,强调在实际选择表征物理量时应做更多的基于地震数据地球物理属性的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不宜仅由简单的生产结果比对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震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识别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中。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所捕集的含气带与围岩有显著的物性差异,我们可以利用地震技术对其进行识别。国外多年的研究成果证明,应用声学方法确定大面积分布的水合物非常有效,因为水合物具有强烈的声反射效应,它的声速很高,大约是海底沉积物的两倍。若水合物下方的沉积物捕集了天然气,其声速会更低,由此产生的反射波具有鲜明的特点。从物理模型出发,探讨了水合物的地震特征,利用地震资料从构造形态,相位特征以及AVO属性等方面对靶区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