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碎思录     
施祥云  徐强 《建筑工人》2011,(10):53-53
※自尊大概是一条"中庸"之道:过之乃自大,不及则是自卑。动辄把"尊严"挂在嘴边、渴望别人"认证"尊严者,恰恰不是自信,乃是自卑。一个人的尊严,不是他人施舍的,当然也不需要别人"认证"。自尊源于自信,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觉得是屈辱,别人有所指谬,也不觉得是冒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正>谈到教育,有句出自《管子》的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养学生是这样,对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成长,也是一样。初见李丹,性格活泼,娃娃脸,不太容易与教体局办公室的副主任联系起来。"我已经沉稳多啦!可能性格就这样,笑得多,显小。"李丹是周口本地人,1987年出生,2009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她的母亲是一位老民师,这让她对教育从小有一份亲近感。毕业前,她说服家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243-244
本文围绕《论语》在探讨朋友交往时对维系个体独立和尊严人格的看重,探讨《论语》中的友道观。从"无友不如己者"出发,梳理子张与子夏对"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一观点的交锋,阐述择友的标准及良友的特征"忠诚、信实、正直(直爽)、见识广博、怀敬",及以"仁义"为归宿的交友方式。进而分析《论语》关于朋友交往时对人格独立性、个体尊严与灵活性的强调,并针对现代生活择友和朋友相处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在吸收《论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作者对交友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天堂与地狱     
《Planning》2019,(2)
<正>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了,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相似文献   

5.
酒友     
一钩冷月斜斜升起来了。 肖子仁与俞柏礼拱手称礼,临窗而坐。 肖子仁道:小弟何德何能,敢劳兄长在此设庆功酒,莫如小弟先为兄长操琴一曲。 俞柏礼道:且慢!虽为贤弟庆功之酒,酒例却不可违。 肖子仁笑道:岂敢!先行三句忌酒令:愤怒不饮;狂喜不饮;酒遇小人不饮。 俞柏礼笑道:既是如此,还有事请教贤弟。 肖于仁:但说无妨。 若有相问,贤弟但自回答,不可询问因由。 肖子仁抚掌大笑:绝妙! 你我迄今已饮酒多少年? 二十年。两年乡下,三年兵团,五年消防支队,十年消  相似文献   

6.
<正>宝马者,宝马也,"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句话似乎与BMW(宝马汽车)的品牌内涵多少有些贴切。而这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所特有的默契更多地是体现在非常规性语言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一路者,道之显也;道者,路之趋也;有道路而生网络,由网络而生街坊,由街坊而生城市,由城市而折射文明,表征文化。然,道之所从,路之所顺者何矣,曰:恒也!恒者道道也。二建筑之道,贵在恒;城市之道,贵在灵;创作之道贵在得势;人之道,贵在仁。施仁道者,需有灵势。建筑之初,得日月之精灵,以为遮风避雨。由之生虚实二象。虚象者,风水也;实象者,功能也。功能由实用生,风水为灵势呈,今日之建筑舍道而取路,不亦迷乎。我“百金”之探索,乃寻道也。三人者,物质精神之化生也。物质者,身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正>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中的"三不朽","立德"为首。习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是对"立德不朽"思想的时代呼应;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中还有"树人"的论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如今,"立德"与"树人"的自然联结,形成了时代的呼唤:立德树人。这一时代呼唤,让我们回到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又在新时代让它闪耀更加耀眼的光彩。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成为立德树人的三个核心命题和核心要义。每一个核心命题都是一篇大文章,每一个核心要义都极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3)
正老子的《道德经》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关于"大音希声",魏晋玄学家王弼注释道:"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关于"大象无形",王弼注释道:"有形则有分","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我认为王弼的注释是十分正确的,《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即指无声,指音乐中的停顿,指静谧。联系到《道德经》中的另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233-234
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楚简本、帛书本为参照,探究得出"有"和"无"的关系应是并列、相生,"有"不能凌驾于"无"之上,"无"也不能凌驾于"有"之上,二者更不等同于"道"。王弼所注通行本的部分段落将《老子》中的"无"看作"有"的更高层面,甚至是道体本原,究其原因,应是版本整理者受不同时期流行学说影响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