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2):111-112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8.2±0.4),对照组的NIHSS评分(16.7±0.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疏血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很好地调节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7):27-29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联系纤维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病变、坏死或一过性的功能丧失。为了系统地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建立一个接近临床的,重现性好,可控的脑缺血模型是有必要的。笔者对大鼠脑缺血模型及体外模型的复制方法、模型特点及影响关系等方面进行概述,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目前大多数模型构造以青年大鼠为研究对象,但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于老年人,青年大鼠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与临床脑血管病存在差异,存在青年大鼠模型的假阳性结果;二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但目前模型的复制往往采用单一因素导致脑缺血,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因此,现阶段对于老年脑缺血模型的制备方法还很缺乏,建立一个符合临床发病特点,操作简便稳定、重复性好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目的分析2014—2017年兰州市住院病人心血管疾病谱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集甘肃省疾病系统数据库中2014—2017年兰州市居民心血管疾病115 805例住院病人的数据,按照心血管疾病常用分类方法统计疾病谱构成,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疾病谱的构成和顺位。结果 115 805例病人中,男性占57.34%、女性占42.66%,心血管系统各病种前五位顺位分别是冠心病、高血压、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脏传导和心律失常;冠心病(χ~2=49.871)、其他脑血管病(χ~2=9.143)、先天性心脏病(χ~2=14.513)、外周血管疾病(χ~2=10.740)、慢性风湿性心脏病(χ~2=47.360)、心肌疾病(χ~2=8.506)、心力衰竭和其他缺血性心脏病(χ~2=28.657)男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包疾病外,其他心血管疾病各年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血管系统各病种顺位分别是冠心病、高血压、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其中冠心病、高血压、出血性脑血管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住院原因,且在45岁及以上人群中构成比最高;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控应重点关注上述病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目的观察活化蛋白1(AP-1)在高糖诱导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包括22.0 mmol/L D-葡萄糖组(高糖组)、P38MAPK-shRNA慢病毒转染组、P38MAPK信号转导阻断剂组、无关shRNA转染组、AP-1抑制剂SP600125组。采用TUNEL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用EMSA检测MC3T3-E1细胞AP-1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MC3T3-E1成骨细胞P38MAPK表达、AP-1活性、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38MAPK-shRNA慢病毒转染组和P38MAPK信号转导阻断剂组MC3T3-E1细胞AP-1活性较高糖组分别下降57.9%(P<0.01)和45.6%(P<0.05)。AP-1抑制剂组MC3T3-E1细胞凋亡率较高糖组下降39.7%(P<0.01)。结论高糖通过激活P38MAPK增加AP-1活性,诱导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抑制AP-1活性后高糖诱导的MC3T3-E1细胞凋亡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6)
目的观察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风补血引接方。治疗2周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判断临床疗效;静脉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还原黏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4.4%)(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试验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具有肯定的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组40例和乙组26例,甲组给予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0%,明显低于乙组的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改善脑神经功能,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日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54-63
目的研究ARDS发病时血小板激活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将SD大鼠30只分为5组,其中4组制作油酸型ARDS模型(经尾静脉注射油酸0.25 mL/kg),1组为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油酸后2、6、24、72 h或盐水后2 h,从腹主动脉收集血液以分离血小板,提取血小板蛋白,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小板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将其与肺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72 h ARDS模型组血小板内p38 MAPK磷酸化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以2 h组为最高,变化规律与肺病理变化情况大体一致。结论 MAPKs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可能参与了ARDS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6):109-111
目的:探究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病变及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方程计算患者GFR,并通过GFR三分位数将其分为GFR低水平组111例、GFR中水平组114例及GFR高水平组113例。比较三组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生存状况(病死率、不良转归率、神经功能恶化率)。结果:GFR低水平组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均高于GFR中水平组和GFR高水平组,且GFR中水平组高于GFR高水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FR低水平组病死率、神经功能恶化率、不良转归率均显著高于GFR中水平组和GFR高水平组,且GFR中水平组均显著高于GFR高水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FR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病变及生存状况均有影响,患者GFR水平越高,动脉狭窄严重程度越低,生存状况越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等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