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5)
现代白话诗语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突出的元素,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形式建构。回顾新中国70年来现代白话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的进程与现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变革与现代诗歌的发生。诗歌的现代变革承载着实现语言变革与新文学变革的双重使命,语言变革不仅影响了诗歌语言由文言到现代白话的转换,还引发了诗学知识谱系的转型与重构。第二,现代白话对古典诗歌语言传统的继承。自"五四"白话诗开始,现代白话诗语与古代丰富的白话诗语资源处于一种复杂的交织与变革关系中,古典诗语资源在为现代白话诗语提供母乳时,也给现代诗语的建构提出了新问题。第三,现代白话对外来诗歌语言资源的借鉴。经过翻译而引进的西方诗学资源,不仅直接影响了汉语革新,促成了现代白话诗歌新诗体的诞生,还全面影响到中国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革故鼎新。第四,现代白话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诗歌语言的现代转型,关涉词汇、语义、节奏、格律、诗体等构成诗歌形式诸要素的对应变化与发展。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未竟使命,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现代白话如何实现与现代诗歌形式要素有机融合的艰难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洪堡特的语言观特别是语言的"世界观"思想在语言学史上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也有重大的启示。洪堡特关于语言差异性和统一性辩证相关的论述无时不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者其实就是在语言差异中寻求统一,利用统一性使差异性得到最好的整合。笔者试图通过莫言小说《酒国》英译本的部分语句做例子,来分析洪堡特语言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观点,并且揭示了语言差异与统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及对文学翻译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5)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回顾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胡适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以大胆的"尝试"精神,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不在于是脱离口语还是接近口语,而在于文言使用的是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白话使用的是近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是白话,但文言在今天仍然需要,白话还需要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本文是"图观北京"系列的第一篇,以"地图"的角度来讲述北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格局和地位,让读者全面了解"这里是北京"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9)
胡适受留学经历和杜威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内涵的人权思想。他认为由由是不受限制和束缚的权利,反对统一思想,主张个性独立、思想言论自由和"容忍比自由还重要"的人权思想。他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逐步改良的"和平改革"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统一国家。胡适的人权观是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十世纪初国民人权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体制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
"胡适读书法"是胡适提出的指导青年人读书、处世、做人的经验,是其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曰精,二曰博,概括了治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做人等方面的理念。剖析"胡适读书法"可总结出四点启示,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在东西文化和思想的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的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的存在及其何以如此的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的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的"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的自然主义和伦理上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词汇充当着先行军的角色。通常,词汇都可以较早地反映出一种语言的发展态势及其走向。因此,认真全面得考察词汇系统的最新动态,不仅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在当下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及早杜绝损害语言系统的不良因素出现,从而达到完善语言体系的目的,汉语也是如此。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汉语中"新词语风暴"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我国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以期达到追踪汉语发展轨迹、完善汉语词汇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
汉语语境下,"教"总是关涉口头语言,"教者"总是企图让"被教者"接触、理解、认同并践行某些思想。"学"者希望获得现成的指导思想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现成的指导思想可以是别人讲的,也可以是自己阅读的,还可以直接效法他人的做法。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教学"是在教育机构中,师生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来传授、传递、传承课程思想的社会行为;是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一种语言交往活动。其本质特征可归结为:三方参与性,动机目的性,语言交往性,话题限定性,权利义务性和社会活动性。因此,应在学校教学中高度重视(口头)语言问题。同时,由于教育机构的参与性、中介性和管理性,"教"、"学"二者的主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