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责无旁贷。掌握并灵活运用大学生对事物的心理认同过程与机制,才能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认同,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86-8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植根的文化沃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采用以“人”育人、以“德”育人、以“法”育人、以“行”育人的培养策略,培育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勇于实现中国梦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3)
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的栋梁,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长河中孕育的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将对青少年的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熏陶渐染,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法制意识,防止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本文主要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几点思考来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的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德育和思想教育,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过程中,要重视以小学德育为切入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从而真正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4)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创新宣传理念,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Z1)
<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应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专业认同优势,紧紧依靠"阵地+活动"的模式,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为中医药青年人才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0)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灿烂多姿,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瑰宝。是中国古代先贤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在教育领域内,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旨在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进程,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凝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传统文化的心理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核心要素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中华民族凝聚力核心要素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0)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加入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以此来创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论述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创新高效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寻找更多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9)
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语文教学融在一起,会直接影响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教师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以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