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题 目题 目期I页 地 质俄罗斯核工业面面观欧亚大陆中新生代产铀沉积盆地的成矿作用外生铀矿化与地幔古生热作用造山环境的渗入成矿系统在成岩和热液条件下由沉积有机质引起的铀沉淀动力学Ok~lobondo铀矿床(加蓬)周围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控制:一维反应迁移模式加蓬弗朗斯维尔盆地和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带周围循环古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拟用露天方法开采的伊利里钙结岩型铀矿床的地质与勘查Crow Butte地浸砂岩铀矿及其开发史澳大利亚铀矿床和远景矿山论低成本铀矿床的预测方法沉积岩石中铀一多元素渗入矿床的主要类型独联体国家的地浸采铀用于铀…  相似文献   

2.
古气候条件在外生铀矿床的全部成矿阶段(同生沉积、后期改造、表生作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含矿岩系的生成有着支配作用,同时也紧紧控制着铀的淋出、迁移及沉淀。因此,古气候条件对研究外生铀矿床的形成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图以西北某些中、新生代盆地中的铀矿化现象为例,探讨古气候条件与外生铀矿床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侏罗统中粗粒砂岩中古层间氧化带发育,铀含量高,砂岩型铀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已发现多处砂岩型铀矿床(点)。铀矿化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流相的砂体中,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铀矿化与砂岩渗透性关系密切,一般产于胶结疏松、透水性较好的砂体中;成矿区域内中侏罗统广泛发育,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4.
洛德夫(Lodeve)盆地位于法国(France)中央地块(Massif Central)南缘,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床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主要为构造-岩性控制型砂岩型铀矿床。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洛德夫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的成因模式。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有三种铀矿化,铀矿化主要受构造控制,盆地内ENE-WSW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矿化同时也受控于岩性,含矿层均位于二叠系奥顿阶(Autunian)中下部。在此基础上盆地内铀矿成因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铀成矿具有成岩早期还原吸附、成岩晚期富集沉淀及后生热液成矿三种成因,分别与三种铀矿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可地浸型铀矿床的形成模式和在中国的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世界上最经济的铀矿类型之一,是我国当前找矿的重点对象。这类矿床形成于地壳演化的特殊条件下,成矿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产矿的盆地基底多次遭受构造岩浆活动,使铀分异富集;然后进入稳定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稳定的具泥-砂-泥结构的砂岩赋矿层;下一阶段是在造山作用下,盆地边缘抬升,赋矿砂岩层出露地表并在其中形成承压自流的水动力机制,同时出现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这时富氧的地下水使铀活化,并沿砂岩岩层迁移,在综合地化障上沉淀富集。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只有出现最佳条件组合才有利于成矿。中国大陆有大量不同规模的中新生代盆地,特别是中国北部的一些盆地具有形成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良好条件。目前已在伊犁盆地找到万吨级的铀矿床,并成功地建立了地浸采矿系统。在吐哈和鄂尔多斯等盆地也有所突破。总体上看,我国中新生代盆地具有寻找可地浸型铀矿的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松辽盆地西南部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指出蚀源区岩石和盆地构造演化史对形成富铀砂体和层间氧化带及提供铀源有利。确定了钱家店凹陷姚家组是该区寻找砂岩型铀矿的目的层。基于成矿条件分析,预测了成矿远景区;落实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床。基本查明了含矿地层的结构和砂体的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和铀的存在形式、矿石伴生元素组成及综合利用价值。在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指出沉积成岩期铀的预富集是铀成矿的基础;层间氧化作用是后生再富集的决定因素;油气的还原作用是再富集的重要条件。铀矿石的U-Pb等时线年龄为53±3Ma和7±0Ma,与有利于层间氧化作用发育和铀成矿作用的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期相符。确定了钱家店铀矿床是属于与油气二次还原作用有密切关系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并建立了该类型铀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铀矿与红层有一定的关系,红层在铀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西北及山西、内蒙古七省(区)地质发展史的分析,将西北地史上所出现的红层划分成6个红层期,并详细阐述了各期红层的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和研究了红层在铀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铀矿床与红层(盆)在形成时间上具有同时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伴性,在地区、类型上具有普遍性;铀矿化主要与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陆相红层有关,而与海相红层的关系不密切;凡是有矿的地方,附近必定有红层,但有红层的地方不一定都有矿;在剖面上大型铀矿床只发育在红层之下或红层之上。探索了红层与富矿的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层期成矿的理论及与红层(期)有关的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梁河盆地是滇西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盆地之一,现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2个。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查证,对梁河盆地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梁河盆地内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定位于冲积扇扇中颗粒流-砾质辫状河沉积砂体中。铀矿化与潜水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铀矿体定位于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热水改造作用有利于基底岩石中铀的淋出,并沿断裂带上升进入沉积盖层中,在富含有机质、炭质的地段被吸附沉淀,叠加在潜水层间氧化带形成的铀矿体上,形成富铀矿体。铀矿化受蚀源区岩石、基底凹槽(冲积扇扇体)、地层层位、岩性岩相、潜水层间氧化带控制,热水改造作用控制了富铀矿体的展布。研究成果对在梁河盆地内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布列亚一老爷岭一兴凯铀成矿区位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中俄边境,是一跨国界的铀成矿区,其中发现一批火山岩型、交代岩型、含煤砂岩型和砂岩型等铀矿床。成矿区铀源丰富,多期次侵入的花岗岩体出露广;火山机构多,中新生代盆地发育,是铀成矿有利区域。俄罗斯境内投入了大批探矿工程量,铀矿勘查程度较高,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构造地质学和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从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等两方面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构造地质条件,认为由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次级构造变动是控制和改造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主导因素,而且构造作用在伊犁盆地南缘东、西部存在着差异性。西部主要是中新生代次级构造运动造成掀斜使盆地边缘部分地层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有利于大型铀矿床的形成;东部以断裂和褶皱构造变形为主,不但使地层暴露地表而且使铀重新分配,有利于中小型铀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从古构造、古地理重塑入手,系统分析伊犁盆地各沉积时期的沉积建造特征,并探讨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研究表明,伊犁盆地双基底建造形成了盆地的富铀基底,盆地早—中侏罗世在弱伸展环境下形成的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成为盆地的含矿建造形成期,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红色碎屑岩建造有利于铀的后生改造富集成矿。经统计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与含矿层的沉积相类型、单层砂体厚度及岩性结构等建造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延边褶断区在中新生代时期形成了许多中、小型沉积盆地。盆地的基底主要为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早期的富铀花岗岩体,盆地群中已发现含煤沉积建造中的铀矿化、含油建造中的铀矿化和红色建造浅色层中铀矿化。从铀源、地质构造、古气候条件、岩相古地理环境、水文地质、后生改造作用等方面分析,延吉盆地具有寻找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钱家店—架玛吐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以及油气还原、油气冲顶及基性脉岩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认为该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有别于国内、外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具有特殊性。铀矿体并非呈卷状产在氧化-还原过渡带,而是呈板状产出于氧化带的下部。并提出天窗构造的翼部、雁列式断裂F1、F2和F3构造夹持区的姚家组红灰叠置部位的灰色层为有利的成矿层位。由此建立了该区的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砂岩型铀矿区构造-地球化学障的后遥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后遥感应用技术,对某砂岩型铀矿区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区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工业铀矿带受同方向的断裂控制。据此,对该断裂带进行了多源地学信息的厘定,剖析了其地质特征;佐证了沿断裂带的油气运移迹象;探讨了断裂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构造一地球化学障控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巴音塔拉凹陷蚀源区岩石及年代学特征,论述了含矿地层特征、沉积物源、铀矿化类型、成矿年龄及铀成矿条件等。指出下白垩统含矿地层物源好,地质演化历史对后生水成铀矿有利,是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值得重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地-造山带体系在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盆-山耦合过程与成矿的研究是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盆-山耦合体系演化、铀矿化目的层改造作用、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北缘划分成四大构造单元,讨论了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盆-山耦合特征,分析了盆-山耦合体系对侏罗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改造作用,指出了该区的主要找矿类型.  相似文献   

17.
QJD铀矿床为一具有特殊形式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经过对该矿床古气候、沉积作用等的分析以及钻孔剖面的对比,认为含矿砂岩原生色以灰色为主,红色和黄色砂岩均为后期氧化的结果,并绘制出了姚家组上、下段氧化带前锋线分布图。通过对氧化带前锋线与沉积相平面展布图的对比分析,发现河道间的细粒沉积对前锋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河道间沉积及砂岩中的泥质夹层可以阻碍含铀含氧水的流动,在其附近形成氧化-还原过渡带和铀的富集。  相似文献   

18.
喀什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铀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发生过5次重大构造事件,对该地区中—下侏罗统铀矿成矿及保矿具有重要意义,即晚三叠世有利的构造背景,早—中侏罗世有利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的有利岩性-岩相建造,晚侏罗世构造掀斜与古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形成,白垩纪—古近纪的保矿作用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与局部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与叠加,从而很可能在中—下侏罗统中形成一定规模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床。指出主要找矿靶区为库孜贡苏断陷以西的南天山山前,同时还有托云盆地。  相似文献   

19.
在层间氧化带发育过程中,会形成红色氧化带。潮湿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灰色岩层遭受氧化后若呈现红色较易与原生红层区分。但在干旱—半干旱古气候条件下的局部环境中形成灰色砂岩夹红色泥岩沉积,灰色砂岩遭受氧化后若呈现红色,使剖面上全部呈现红色,极易与原生红层混淆,若将其认定为原生红层,则可能会失去良好的找矿线索。主要以松辽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姚家组为例,该套地层是在干旱—半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但在钱家店凹陷及其周边分布的灰色砂岩具明显的原生沉积成因,部分可能为后生还原形成。该区灰色砂岩氧化后主要呈红色,并且为钱家店铀矿床的控矿氧化带。通过细致对比与分析,建立后生氧化红层的判别标志,使在生产和科研工作过程中能有效地将其与原生红层区分开来,拓宽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