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目前因车辆超载造成道路桥梁破坏,通过分析称重过程中影响车辆重量因素,设计了车辆动态保护式称重系统。以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为主控器,MODEM通信接口,高精度的ADS1255采样,利用平均值滤波和中位值滤波结合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采样数据快速非线性修正,实现了数据采集显示、存储查询打印和通信传输等功能。实验证明,所构建的系统能有效地应用于车辆载重的在线动态识别与道路管理,测定准确可靠、抗干扰性能强、人机接口方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刘九卿 《衡器》2023,(12):5-10+28
本文介绍了以石英晶体为敏感元件的压电石英称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压电石英晶体片的并联、串联连接方法,电荷电压计算;石英晶体片的装配要求和装配工艺;石英晶体敏感元件与电阻应变计的性能比较。分析利用多个石英晶体敏感元件组装的工字梁型动态称重传感器的结构与技术特点,及其在动态公路车辆称重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称重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现代称重计量与控制系统工程的基础。90年代以来,数字式电子衡器和大型数字称重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称重计量功能与非称重计量功能并重的智能化电子称重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电子称重的概念已从单纯的称重计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冰莹 《衡器》2011,40(11):27-28
本文在进行较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对国内外车辆动态称重WIM(以下简称“WIM”)的现状和目前主要的几种动态称重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车辆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飞飞  杨忠 《衡器》2004,33(3):12-14
介绍一种动态称重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方法,主要功能是动态测量行驶车辆的轮胎受力,并计算相应静态车辆重量,实现全自动、不停车计量。硬件设计中重点介绍数字电路的构成,A/D转换器、信号放大与偏置电路和无线通信接口。软件设计中提出了根据实际采样波形而设计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车辆动态称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动态称重系统的结构和特点,采用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动态称重系统中。通过对融合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有效地提高车辆动态称重系统抗干扰能力,以保证参数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杨毅 《衡器》1994,(6):1-3
本文通过对称重信号波形的分析,提出了采用先进的数字滤波技术,可以对各种振动和干扰信号予以强有力的抑制,从而能明显地提高称重精度和行车速度这两项动态轨道衡的重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刘九卿 《衡器》2008,37(1):6-12
本文分析了动态测力与动态称重;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用于静态称重与动态称重的根本区别.重点介绍了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动态响应、动态性能指标和动态误差.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动力试验对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进行动态校准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在满足企业收卷机动态称重精度情况下,找出适合其生产现状的最佳卷取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张力信号空间分解的动态称重方案。同时结合理论力学和动力学等理论,对比分析了恒张力(恒线速度)、恒转速、锥张力三种控制条件下的信号特征及误差模型,并对最终所选定的恒转速收卷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测实时重量相对误差小于0.5%,收卷操作稳定、效率高,满足企业要求。  相似文献   

10.
郁峰 《衡器》2020,49(8):49-51
目前国内对于超载超限车辆的治理和执法[1]普遍采用板式和条状传感器作为感知元件的动态称重系统,鉴于这两种动态称重系统受车辆自身振动信号的干扰,且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滤波算法进行彻底滤除,导致称重误差偏大、不能完全满足超载超限执法对称重精度[2]的要求。本文从车辆自身振动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针对性的对平板式动态称重系统提出精度解决算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车载动态称重干扰因素,从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出发,设计了硬件系统平台、软件结构平台;对动态称重的数据处理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工作;提出非线性建模的BP神经网络技术的改进方法,满足了现场环境的称重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动态称重的测量精度和车辆通行速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车桥作为全地形车的重要承载部件,其设计应考虑整体性,实现设计和分析数据单一数据库。文中应用Pro/E各个功能模块的无缝集成技术,对全地形车的车桥进行实体建模,并应用其有限元分析模块进行应力、变形分析,验证车桥设计的合理性,最终完成车桥设计。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以提高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试制周期。该设计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对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UG的车桥差速器的运动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应用UG软件对车桥差速器进行运动仿真,并求得各构件的运动特性,验证了差速器的差速原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轴汽车前后轮转向时的闭环控制确定性模型 ,探讨了该汽车在典型的组合路面行驶过程中后轮的最优转向控制规律 ,通过引入状态反馈 ,改善了整车的转向特性。将实际汽车的前后轮胎侧偏刚度及外界干扰视为有界的不确定性参数 ,采用模型跟踪变结构控制方法 ,使得不确定的实际汽车模型能够很好地跟踪确定性的最优理论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克服参数摄动及外界干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某工程机械驱动桥壳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借助三维设计软件CATIA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基于协同仿真技术对建立的桥壳中面模型进行了研究。所得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壳结构合理,能较好地满足工程应用,进行的研究为工程机械驱动桥壳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特定工况下某骨架式车身为例,进行结构力流试验分析研究。测量车身骨架关键位置的应力应变,分析车身骨架的力学性能;提出以具有相同量纲的应力成分描述力流分布、以内力矩描述力流传递的力流评价方法;引入并改进承载因子和承载均匀性系数作为车身结构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基于力流分析给出车身骨架结构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弯矩应力成分可以作为力流分布的主要评价依据,翘曲应力成分可以作为观测力流走向的辅助手段;扭转工况下车身骨架纵梁主要起传递力流的作用,横梁和立柱组成抗扭环,主要起分担力流的作用,车身的前部、中部和后部都应存在抗扭环,若缺失必将影响车身结构的承载能力;力流优化使骨架式车身结构的承载能力提升18.71%,载荷分布均匀性提高14.89%。力流分析对车身结构设计及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等社会问题,使得无人驾驶技术逐渐成为各大车企和高校研究的对象。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将给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本文将简述一种自动驾驶汽车的系统构造。  相似文献   

18.
多轴双横臂独立悬架轮式车辆属超静定结构,对其轴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获取轴荷的新方法。对车辆在水平路面上的静态轴荷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相应的 ADAMS 仿真模型,并结合算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计算和仿真方法准确可靠。该方法考虑轮胎和悬架刚度的非线性、簧载质心偏移等对轴荷分配的影响,能够提高获取轴荷的精度。分析了轴距和簧载质心前后位置对轴荷的影响,以指导车辆设计。  相似文献   

19.
变轨距高速列车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列车通过改变轮对的内侧距实现在不同轨距线路上联运,而轮轴装配间隙及轨距、轨底坡、钢轨廓形等参数变化将引起轮轨接触关系改变,进而引起车辆动力学性能变化。分析我国两种高速踏面在准轨和宽轨线路上的轮轨接触关系发现,轨底坡由1/40变为1/20时,LMA踏面等效锥度降低约30%,LMB10踏面可兼容两种轨底坡,磨耗后的踏面对轨底坡变化更敏感。理论公式推导表明准轨和宽轨线路上自由轮对、刚性和柔性定位转向架的蛇行频率相同,但含轮轴间隙的变轨距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仿真表明,间隙导致宽轨线路上的车辆稳定性略差,间隙达到0.6mm时发生低速小幅蛇行;间隙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影响仅9%。因宽轨线路的欠超高量大和车辆稳定性差,其运行安全性和横向平稳性比准轨差15%和38%。间隙横向力与轮轨横向力幅值相同但反向,造成轮对内侧距动态变化;左右侧旋转间隙扭矩的幅值相同但反向,在纵向蠕滑力作用下间隙压死-分离状态反复。研究成果有助于掌握变轨距转向架的轮对内侧距动态变化、间隙载荷和车辆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工业在续航能力、电池技术、维护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逐年提高.车载冷却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整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根据整车控制器的指令,驱动冷却液循环,降低整车关键部位的温度,保障整车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基于PWM原理,设计了一款新能源车载冷却系统.该系统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