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综合管廊的分支节点根据管线的工艺要求,需要采取不规则的结构形式,结构设计异常复杂。以北京市受壁街地下综合管廊为工程实例,阐述综合管廊分支节点的结构设计与计算分析问题,以期为类似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比某地下综合管廊区间结构在考虑地震作用和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的内力及配筋方案对比,并进行裂缝宽度验算,为地下综合管廊区间结构设计时是否需进行考虑地震作用下的补充验算提供参考。本文以某地下综合管廊区间结构为例,参考地下结构相关规范的规定,运用midas Gen软件基于反应位移法对其在横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分析,并对比在考虑地震作用和不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配筋,以及验算结构是否满足裂缝宽度要求。根据分析可知,对于地下综合管廊区间结构,若仅考虑静力荷载及裂缝宽度控制进行结构设计会使结构不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在对同类的地下综合管廊设计时,需进行在考虑地震作用下的补充验算。  相似文献   

3.
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管道的集中载体,根据主体结构开挖形式不同,可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两种。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对防水材料的耐久性、施工可靠性及细部节点的防水措施要求高。本文介绍了地下综合管廊的结构形式、防水设防等级、适用的防水材料及节点防水措施,为管廊防水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政管线采用综合管廊的方案备受认可。但由于管廊多埋于地下,并设有较多的节点与结构缝,结构防水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昌某地下综合管廊实例,介绍了城市综合管廊的防水处理技术,为国内管廊建设的逐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西安市昆明路地下综合管廊防水工程的外环境及防水方案,着重阐述了各部位的施工工艺,并对结构自防水,施工缝、变形缝等特殊节点部位防水做法作了重点介绍。作为全国目前管廊防水施工最难的工程,西安市昆明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我国管廊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可增加市政工程中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率,市政给水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市政给排水与地下交通保持连接,实现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的系统化,但我国市政给水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故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建设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建议,为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雪花  刘保东 《低温建筑技术》2021,43(2):124-126,130
随着城市地下管廊不断建设,管廊运维的安全防控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信息和运营状况众多,给安全防控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文中以广西南宁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平台研究项目为例,从智能化角度,详述了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平台的总体设计、运营机制、分类与接口设计,展现了管廊安全防控的功能实现,为今后其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Midas软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展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标高地下水位条件下,地下综合管廊的变形、内力和某一截面的安全系数。并将不同条件下的各项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最大弯矩由66.4 kN·m变为106.4 kN·m,最大剪力由134.7 kN变为224.3 kN,出现位置也从中间转变为腋角,同时最大水平位移大幅增加,由0.22 mm变为1.71 mm。某一截面安全系数由8.12降低到7.1,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虽仍处于安全的稳定状态,但稳定性不断下降。本文综合分析了地下水位升高对地下综合管廊稳定性的影响,为实际工程中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地下综合管廊保持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如何保证结构防水,从而提升结构的耐久性,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重点所在.本文依托宁波市姚江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现场施工,针对结构防水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进行探究,总结出地下管廊主体结构及部分特殊部位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的要点,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老城区修建地下综合管廊已成为解决老城区管线更新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结合沈阳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实例,阐述了老城区复杂环境下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方法选择、断面形式以及节点设计,并提出了盾构法管廊的几点设计建议,为同类型综合管廊设计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结构耐久性的研究意义,阐述了国内外针对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并针对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结构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建议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力学因素、地下水渗透与其他因素等多耦合作用对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市政技术》2019,(6):195-198
地裂缝活动使得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应力不断增大,进而达到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造成管廊结构的破坏。因此,以西安幸福林带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研究载体,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综合管廊应力分析结果,建立适当的结构应力与地裂缝错动量之间的预测模型,对结构应力规律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地下综合管廊与地裂缝斜交66°和正交时,综合管廊结构最大主应力出现在管廊下盘位置;采用二次曲线指数平滑法,将α=0.9作为平滑系数对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应力构建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时,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均小于5%,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该研究成果对地裂缝活动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安全稳定性的有效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现代化城市基础性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城市道路的管理与运营,可以有效地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科学利用。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调研的基础上,将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为以后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是21世纪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集成,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化管理,符合经济和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分析了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应用实例,对物联网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为物联网技术应用对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下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运转的"生命线",其工程建设除应满足平时使用功能外,尚需适度考虑战时的防护要求。当前我国关于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防建设的相关规范标准尚未出台,相关技术与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总结了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防建设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从基本要求、建筑布局、结构防护和平战转换4个方面,介绍了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防建设的设计要点,提出"满足平时使用为基础,兼顾战时防护为目标,增加造价最小为前提"的防护设计原则。该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防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国首个规范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于2月1日起施行.这对于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2015年,全国地下管廊建设如火如荼,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各级政府相继发文鼓励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共同确定了在苏州、哈尔滨、厦门、沈阳等10个城市开展试点.面对全国大面积的地下管廊建设,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压力陡然上升,亟需引进民间资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由此而来的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将助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然而,面对全国大面积的综合管廊建设,势必会对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提出挑战,因此着眼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以PPP融资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与管理做出分析,为地下管廊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防水施工是保证工程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文中以江西地区某一实际工程为例,对市政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工程防水的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提出改进,分析了不同防水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在防水效果、施工难度、成本等方面的评价,旨在为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防水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特殊结构的T 型地下综合管廊,运用FDS 软件模拟不同火源位置及风速条件下管廊内电缆火灾的蔓延情况,分析火灾发生后管廊温度场以及烟气蔓延情况。对T 型管廊内不同位置处起火的火灾危险性进行排序,得到管廊内部风速为1.5m/s 且电缆处于稳定燃烧期时,交叉口处的烟气层高度最低,发现T 型交叉口处的烟气特性,为T 型地下综合管廊消防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将电力、供热、给排水、通信、燃气等各种工程管线分类布置于地下空间隧道中的一种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又名"共同沟"。地下综合管廊盾构法施工中安全管理为重中之重。结合沈阳市地下综合(南运河段)工程分析盾构法施工中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化安全管理,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介绍PPP模式的内涵以及关于PPP模式的正确认识;然后从资金、政策以及经济上分析PPP模式应用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可行性;最后为PPP模式在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科学实施提出建议,以期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采用PPP模式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