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悦  张铭洋  孟琪 《华中建筑》2023,(12):157-162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村落文化走向“失落”,文化空间再造成为颇具意义的尝试。该文结合同江市赫哲族村落“非遗”现状,基于文化空间视角,构建文化空间再造分析框架,探讨民族村落文化空间再造过程的内在机理,寻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再造范式,以期为民族村落的存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千年农耕社会的历史产物,承载了千百万国人的文化血脉和乡愁归宿。村落的公共空间,是居住在内的村民日常生活的活舞台,它不仅承载着村民多方面的交流活动,还融合了多元地方民俗文化。由于城市发展快速,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传统村落的更新与保护被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4.
以生态适应理论为基础,对辽宁省阜新市佛寺村的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及建筑特色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合理利用地形条件、适应地域气候特征、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和适应当地风土人情、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延续等方面的自然生态适应性和社会环境适应性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黑龙江省内陆地区宁安市英山村为例,研究朝鲜族传统民居的交通空间特点,对英山村朝鲜族传统民居的交通空间进行归纳分类,并且探究黑龙江省内陆地区朝鲜族传统民居交通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6.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街巷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通过对辛庄村的村落概况、街巷格局和街巷空间的类型、界面组成以及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寻找辛庄传统街巷空间构成的规律,对其他古村落的街巷空间研究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也为村庄的风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韩暄 《四川建材》2019,(1):32-34
古村落距今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生态、历史价值,是文物,更是财富,应被社会重视,齐力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在未来的价值。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2000年拥有363万个自然村,至2010年十年间已减少到271万个,至2012年又减少到230万个,可见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笔者在实地调研与走访的基础上,对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进行评估探析。  相似文献   

9.
广西灵川县熊村作为我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其悠久的聚落空间。通过调研走访和文献查阅,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空间层面,探讨熊村文化生态空间的内容及其属性特征,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保护更新策略,以实现熊村风貌特色的传承,生态肌理的延续以及文化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以边城镇隘门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营造策略进行探讨。从隘门村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村落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尤其是公共空间环境破坏与缺失、传统文脉空间的传承与发扬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的策略,以改善隘门村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推动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黑龙江省省内牡丹江流域地区宁安市卧龙朝鲜族乡勤劳村为研究对象,梳理牡丹江流域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特点,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探究朝鲜族民居居住空间行为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13.
高峰 《小城镇建设》2003,(11):42-44
人生来就在建筑所形成的环境中活动,建筑环境形态构成了发展变化着的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背景,建筑环境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需求,甚至更高一些观念上的需求。在这方面,乡土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乡土社会注重文脉和谐,直接而不自觉地把文化、价值观、欲望、梦想和情感转化为现实的环境形态,这是展现在建筑和聚落上的人类“理想”环境。而中国人的空间观念、营造意识也充分反映在他们形成的聚落上。因此,对于我们自己的乡土聚落进行研究将大大有助于创造出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建筑环境。 现存的中华大地上还有许多知名的和许多不…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多年来困扰社会的难题,垃圾分类及后期处理工作对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内主要旅游区域进行现场调查,观察及记录村民与旅客处理垃圾的行为;通过访谈,了解垃圾处理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管理方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村民与旅客对当前小洲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全面调研小洲村的生态环境卫生情况,分析目前小洲村环境管理不佳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小洲村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建议,供其他传统村落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在悠久农业文明中逐步形成的综合性遗产,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极具地域风格的街巷空间,然而随着城市异质文明的介入,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基于格式塔中"心力场"及"图底关系"理论,从街巷空间结构、尺度、构成元素三方面探索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内在特征,再结合完形论,尝试性地提出针对传统街巷空间保护与优化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分析家族姓氏构成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揭示村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杭州超山梅园是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为了当代梅园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人类对景观的空间需求,文章以杭州超山梅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归纳出梅植物景观空间存在着内向和外向、主从和重点、藏与露、虚与实、仰视与俯视、疏与密的空间关系,并得出梅景观空间营造的启示,以期对梅园的建设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动乡村产业和文化复兴,需要合理规划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空间载体,笔者通过解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文化空间载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将其运用到村落空间载体的设计中。笔者将蓝染这种非物质文化与其空间载体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重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生活方式及新功能5个角度切入,形成文化和空间的良性发展。笔者试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提升村落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同时,探索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