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燕为任  刘艳成 《城市建筑》2023,(1):10-13+17
在不同场合中,中国政府多次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中国土地空间格局中生态空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秦岭被誉为我国的“中央空调”及“中央水塔”,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支柱力量。本文以碳排放模型为基础,以洋县为例,构建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和可能情景,并依此对我国秦岭地区生态空间的优化、生态空间分区管控进行研究,以方便规划制定者与决策者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进行识别和分类管理,有效指导、完善生态空间范围划定流程。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低碳发展是各国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共同策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能源署(IEA)及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碳中和”成为各国广泛认同的发展目标。欧盟提出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1,明确低碳实施计划,力求在各行业领域实现低碳转型。《2019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创80万年以来新高,即将突破IPCC认定的415ppm浓度警戒,届时将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由于大气环流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滨水景观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为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要求,城市建设与规划应关注滨水景观的生态建设,融入低碳设计理念,以此构建生态化、绿色低碳的城市滨水景观系统。在此背景下,论文结合某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详细分析了低碳生态视角下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思路,明确了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愈发严峻,但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偏重单项或单体,缺乏系统性谋划,亟需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更新全过程中权衡、统筹和协调.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提出了规划节能与碳减排的主要技术,即城市未来发展总体建设规模(建设量)的预测和设定、城市产业结构的确定和节能低碳目标的预测和设定、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合理布局城市形态以获取城市"先天低碳基因"的技术手段、城市建设阶段节能低碳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城市更和运维新阶段的关键技术、碳中和城市绿色技术碳排放评估体系,并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更新全过程给出了城市碳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威胁之一,面对极端降雨显著增加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传统城镇排水系统的脆弱性日益凸显“,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背景下如何系统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提升面对复杂外部扰动因素下排水系统的可靠性与韧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造与运行环节都要思考和面对的科学问题。针对传统排水系统的系统性缺欠,就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关键要素“水-能”关系、韧性设计、生态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就目前实施高排放标准、极限脱氮及污水氯消毒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6项一级指标、48项二级指标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江苏省生态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江苏省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灾害要素,考虑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亟需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分析构建了"两片、两带、四廊、多核网状"的生态保育空间结构,其中"两片"主要指太湖及苏南丘陵山地点状发展地区生态保育区、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生态保育区;"两带"主要指沿海滩涂生态保育带、沿江生态保护带;"四廊"主要指沿南水北调东线、江水东引(通榆河)两条清水通道和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两条尾水通道(泄洪通道)及其两侧保护带,并对这些生态空间结构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低碳生态城市概念入手,加强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现状分析和研究,并围绕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讨景观设计途径,旨在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0)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政治、经济问题。由二氧化碳而衍生出的一类新领域——碳金融,以及由此建立的碳金融市场,将是世界各国未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竞争的焦点。中国作为经济强国在这次革命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碳金融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和紧迫。文章从中国碳金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角度对相应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低碳生态视角下的城乡建设进行合理化的分析,立足于打造低碳环境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为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低碳生态化视角下的中国新城乡建设。通过研究我们需要在城乡建设与规划下寻找到新的切入点,为低碳化城乡建设提出明确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9,(16)
我国社会经济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为大幅提升资源的合理和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国家构建出持续发展规划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笔者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与研究规划绿色建筑的适用办法,以期为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江萍  聂爽 《华中建筑》2012,30(6):93-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被当作人们生活闲余的最佳选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作为一个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在满足视觉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与生态。该文结合低碳生态的理念,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化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现方法途径,具体为:滨水景观的延续性、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滨水景观的亲水性、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以及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并且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科技手段,从中寻求低碳生态和滨水景观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论文分析海滨景观存在的问题,探讨低碳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城市建筑系统、城市供热系统以及城市电网系统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构建了1种城市供热领域碳排放预测完整的方法。并从电网结构、供热结构、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等方面,建立了全场景的理论关联公式,构建了涵盖供应侧和使用侧的供热全场景模型和测算方法。所建立的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可重复性和灵活性。最后,以黑龙江省城市供热系统为例,分析了影响因素互相作用的机理,结合各因素的变动趋势,分场景定性、定量分析了各子系统变化对未来城市供热碳排放的影响,并对2020—2060年黑龙江省集中供热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为政府今后节能减排的政策优化及政策选择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胥小龙  孙鹏  时雪燕 《建筑》2022,(10):36-38
<正>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项规划对建筑节能低碳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要求,总体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增量,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发展零碳建筑,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二是改善存量,  相似文献   

15.
16.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作为深圳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低碳技术与城市更新规划的衔接薄弱,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的低碳发展需求。该文基于对深圳市低碳生态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以SMART低碳生态规划方法为框架,从碳汇、微气候、资源利用和交通出行等四个方面,提出低碳生态视角下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要点,以期从中观层面衔接宏观理念与微观技术,并保证低碳生态理念在规划编制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城市住区水景运行和维护成本过高,很多水景在入住后闲置浪费甚至成了污染源等一系列问题,以重庆中冶·北麓原住区水景设计为例,详述了水景设计中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进行雨水花园和生态水池布局、雨水收集、池底构造、植物配置等具体设计策略,试图为提倡绿色、生态的当代住区景观设计探寻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5)
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结合低碳城市的相关概念,对现阶段城市新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低碳背景下城市新区规划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晓荣 《建筑与文化》2016,(11):236-237
山西路广场是南京市鼓楼区集商业游憩为一体的综合性市民广场,结合场地区位、现状及使用人群等方面对该广场进行的概念性改造设计,是基于城市微气候调节理论的研究成果,以现实依据对场地进行系统的改造设计,为生态可持续性城市广场设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生态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0.
一、碳汇的"负面清单" 首先,森林的碳汇能力远没有人们所想象般巨大.中国曾公布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即每年净增加不足1亿立方米,约等于每年削减几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每年超百亿吨的排放量相比,收效甚微. 对各种碳汇进行比较,单位海域生物固碳能力是森林的10倍、草原的200倍.而森林每立方米蓄积量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