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无障碍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发展理念滞后、科技含量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新基建具有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优势特点,已成为我国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战略部署。新基建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历史机遇和研究基础,通过研究新基建融合无障碍环境发展的契合点、发展面,明确了新基建赋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机制,探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可为推动我国无障碍环境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晓军 《建筑》2021,(4):5-5
后疫情时代的新基建浪潮中,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既拉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来机遇和挑战,这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拓展大数据平台,赋能行业治理。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新基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建筑业带来新的蓝海.新基建在畅通"双循环"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新基建不仅促进国内大循环中的需求升级、加快供给升级,而且能够提高国际循环水平,帮助我国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高水平融入全球化.面对"双循环"带来的机遇,应积极发展以新基建为核心的"硬科技",实现数字经济"领跑"全球;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开辟"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市场;对标国际标准,加快传统建筑企业升级步伐;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创新运营管理制度,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8月24日,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凤凰东方(北京)置业有限公司承办的"智能建造赋能新基建"高峰论坛暨《数字建造》丛书首发式在北京·凤凰中心举行。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做专题报告。丁烈云指出,智能建造是智能技术与工程建造系统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发展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中国将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并确立了"中国建造"的战略地位。新基建是数字基建,  相似文献   

5.
陈宪祖 《建筑》2020,(11):24-25
正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带来重创。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让利于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新基建体系,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提振民众信心,回暖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堪称实惠和利好的莫过于新基建了。今年以来,各省市纷纷加大了对新基建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新基建工程开始落地。  相似文献   

6.
"新基建"加速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投资带动。各地政府频繁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动新基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智慧化建设正成为发展新趋势。"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赋能和拉动将成为推动广西经济新发展强劲动力。国内先行省市新基建做法给予广西启示,要完善"新基建"顶层规划、加大"新基建"政策支持、推进"新基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新基建"企业(项目)招商引资。广西应明确5G及关联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关联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关联产业、工业互联网建设等"新基建"重点领域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鑫  张鹏飞 《绿色建筑》2022,(3):16-18+31
在我国“3060”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业对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建筑新型能源形态将加速业态升级。同时,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在碳经济政策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生态金融资源。通过对建筑能耗精细化管理和碳可用技术规划,形成与资本市场互动的碳金融资产,打通建筑在运营阶段绿色循环经济资金成本的瓶颈。通过企业碳生态公益责任 ESG 模式,在新建筑和旧建筑改造及运营中打造超低能耗建筑及零碳建筑,在协助企业碳建设达到收支平衡的同时,助力我国尽早完成建筑领域碳中和目标,赋能全局双碳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沈江鸿 《建筑》2020,(8):32-33
正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发展新动能。但是在数字建筑产业生态环境、人才资格、企业能力评价体系、自主产权工业软件系统方面都还存在短板。建议政府从数字建筑资产安全角度出发,增加数字资产政府采购力度,系统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评价标准研究、人才培育、产品开发,赋能浙江省建筑业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创业开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议财政和审计工作也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主动管控;提议设立"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与能力开发基地",呼吁行业专家携手共创开拓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新路。数字经济新时代发展新动能。几年前,浙江省委省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建筑市场容量巨大,基础建设投资保持着较大增长规模,总的基建形势给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机遇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规模扩张和加快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0 前言 如何实现传统建筑业的改造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数字中国、全面数字化转型和"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战略引领下,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新基建成为经济发展新驱动力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通过智慧城市和城市更新建设,对既有建筑智慧化改...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新基建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再次被寄予厚望。然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何在,哪些公司能从中分得一杯羹?本文就这些问题,通过分析5G和数据中心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实际,阐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存在的本质不同。疫情驱使新基建进入快车道,市场将远超5000亿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1)
在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重要基础,是基本保障。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缩短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窗口期、非经济因素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受部分机制制约等制约因素,我国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特点,从数字新基建、数字化核心技术、数字化平台、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体系、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等路径推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新基建的涵义及新基建对建材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出建材行业要拥抱新基建,抓住时代机遇,尽早用智慧化来加强布局,打造企业标杆,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余军伟 《建筑》2023,(2):74-77
近年来,涪陵区建筑业由快速增长期进入到稳健发展期.新的时期,既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基建等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常态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挑战.为此,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涪陵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就高质量集群发展、转型升级等进行思考并提出部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建筑产业互联网作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贯穿建筑全要素、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是打通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实现全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赋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建筑产业互联网相关研究和试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梳理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与行业观察,剖析我国建筑产业互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助力我国建筑产业互联网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智能建造     
《建筑》2022,(4):12-12
开栏语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科学技术和工程建造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品质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吴明友 《山西建筑》2012,38(9):272-273
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对高校基建管理过程中各参建主体因素带来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对风险的后果和影响作了简要评估,同时对高校基建管理提出应对建议,为高校决策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革,各级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拥抱数字化,围绕“建筑市场健康、工程项目优质”的目标,搭建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政府监管平台,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住建厅”整体解决方案,聚焦于为客户提供“资源可视中心”“业务分析中心”“数据决策中心”三大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葛相校 《建筑》2003,(9):45-48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扩大、加入WTO、申奥成功等给建筑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机遇背后却蕴含无限危机,带来新的挑战如外资建筑企业加入使竞争加剧; 新资质就位造成建筑市场细分化; 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管理提出挑战; 改制并未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等等。竞争国际化、行业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对传统建筑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国企改革提出的“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构想,更是对国有企业实施集团化战略的迫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变革来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0.
荀巍 《当代建筑》2021,(5):29-32
后疫情时代,中国医院建设将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结合医疗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医疗建筑的实践,从医疗建筑的本源出发,探讨在中国医院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如何围绕回归本源,提升医疗建筑设计品质,为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