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工艺一直以来都是宜兴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是均陶作品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在宜兴的陶文化中,均陶堆花与紫砂、精陶、彩陶和青瓷被称之为陶艺界的"五朵金花",均陶一直都有着"大器"的美誉,展现出均陶的大气与稳重、古朴又不失华丽。陶都宜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脉络浓厚,在几千年的制陶历史中紫砂陶瓷文化艺术孕育其中。均陶堆花工艺历史底蕴浓厚,绚烂多彩、端庄大气的艺术特点,经过这么多年以来,时至今日已经焕发了新的生命,一代一代的均陶人呈现出了完美而精致的均陶作品,进行了艺术创新,弘扬了均陶技艺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宜兴均陶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艺人的智慧和匠心。宜兴均陶融合了书画、堆花艺术,集观赏性、收藏性、文化性于一体,享有"天下无类"的美称。本文以均陶作品"凤凰于飞瓶"为例,浅谈其独特的堆花工艺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3.
宜兴均陶蕴涵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经上千年的艺术创造,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宜兴均陶独特的成型技法、堆花、均陶釉是其突出的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4.
宜兴均陶独特的堆花工艺被称为"指尖的艺术",全凭艺人拇指端的功力,把不同的泥料化为绕指柔,呈现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等不同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艺术特点,主要的产品以大件的实用陈列为主,陶台陶凳、花盆鱼缸等等尺寸不一,赏用俱佳,在风吹日晒的磨炼之下越发鲜明光亮.从整体上来看这件宜兴均陶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宜兴均陶作为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技艺,浑厚质朴的釉色等著称于世,它蕴藏着从古至今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宜兴均陶以其特有的"均釉"和"堆花"在陶瓷史中占有了自身的地位。均陶釉色,"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釉面浑厚宜人,绚丽夺目,以天青色、天蓝色、  相似文献   

6.
宜兴制陶历史悠久,陶瓷品种门类繁多,均陶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为了积极探索宜兴陶瓷"五朵金花"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形式,把"均陶"艺术发扬光大,因此,创新发展"堆花"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绝活,进而推动均陶堆花艺人的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是极具社会意义与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宜兴均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艺术价值,也有其社会人文价值及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均陶堆花是宜兴的陶瓷传统技艺之一,因其以堆、贴为主的独特的装饰手法,在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曾广受好评。然而,今天的陶都却俨然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之地,作为均陶工艺从业者,我们要振兴传统均陶工艺,就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它的堆花工艺,取传统之精髓,去其糟粕,从多方面进行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宜兴均陶走上繁荣发展之路,才能使宜兴的"五朵金花"相辅相成,共放光芒。  相似文献   

9.
宜兴作为中国四大陶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制陶史,宜兴盛产紫砂,名扬海内外。紫砂所具备的极强的可塑性和超高的透气性深受紫砂艺人们的青睐。宜兴的陶瓷产业分为五大类,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紫砂壶,而像美陶、均陶、青瓷还有精陶一起他们共称为宜兴陶艺界的"五朵金花"。宜兴均陶发源于宋代,他以形式庞大,堆花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再加上堆花所选取的题材多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那些让人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便有了很深的群众基础。在一些大的庭院或者花园中时常可以见到采用均陶工艺制作而成的水缸花盆、桌子凳子这样装饰类的摆件,这种常用摆件也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充分表现出物件装饰所蕴含的吉祥的蕴意。  相似文献   

10.
自明清以来,宜兴就自古有陶都的美称,宜兴最有名的就是紫砂陶器,紫砂壶从明朝中期开始盛行,由于紫砂技艺的成型方式非常特殊,让紫砂壶艺的造型变化万千,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在众多的紫砂壶造型之中,紫砂花器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美轮美奂。紫砂花器又被称作是"塑器"、"仿真器"和"自然器"等等,这种器型是紫砂艺术中独特的存在,无与伦比。"竹节仿古"的形、神合一是它的成功之处,在制壶过程中可以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宗根林 《江苏陶瓷》2021,54(2):31-32
宜兴均陶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均陶艺人的传承之下,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艺术享受,许多朋友在探寻紫砂奥秘的过程中,对于均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为之倾倒入迷.从整体上来看这件宜兴均陶作品"松鹤长青",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均陶技艺的把控是非常娴熟的,同时又特别地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题材巧妙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这样的艺术精品可以代表宜兴古老的陶瓷艺术,又可以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艺术审美,让我们在陈列欣赏的同时,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祝福之情.  相似文献   

12.
宜兴紫砂闻名天下.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宜兴紫砂壶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的宜兴,人文荟萃的紫砂品也因此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气息,而之所以能成为名陶,是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如今,随着茶文化、陶文化的兴盛,宜兴的紫砂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光景,如何"沙里淘金",独具慧眼,挑得一把自己中意的紫砂壶,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3.
宜兴均陶以其低调的姿态在装饰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把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完美地呈现在坯体之上,非常接地气地宣传着江南的山明水秀和风土人情,也让更多的人走进宜兴这座江南水城,感受着均陶艺术的绚丽多彩和历史传奇.宜兴均陶艺术作品"凤穿牡丹"是一件非常典型的传统均陶器,上面的装饰具有鲜明的均陶堆花工艺的特点,而颜色的呈现也具有...  相似文献   

14.
宜兴均陶在千年的传承之中,形成了蓝均、红均、铜均、白均等数十个品种,还有堆花的技艺可谓是一绝,全凭匠人手指的功力,将不同颜色的泥料堆贴在紫砂坯体之上,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和花色。一般情况下均陶的体积都比较大,多用作水缸、景观花盆等等器型,现在随着工艺的改进和技艺的升华,用来陈列观赏也是越来越多。我的这件宜兴均陶作品《祥瑞》就是在经典传承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对于均陶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技艺手法,把均陶良好的观赏性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其成为一件富有中国传统韵味和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让我们在古香古韵之中领略到均陶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宜兴均陶工艺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当地独特的均陶成型技法密切相关。从陶瓷文化的角度去观察,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始至终存在于均陶的材质、工艺和气质中,彰显了宜兴均陶的文化髙度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紫砂是宜兴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器型的架构既是壶艺创作的艺术内容,也是作品人文表达的具体手段.历代紫砂艺人的付出使紫砂壶器型千变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花器是一类最能体现艺人技艺水平及艺术表现力的器型,紫砂"圣桃壶"就是一件以桃为意象元素的紫砂花器作品,其把传统题材做了不同的演绎,彰显其蕴含的独特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17.
宜兴紫砂壶以其特有的材质和精美的造型享誉世界,成为宜兴独特的文化产业。"人间珍宝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紫砂壶充满浓厚的民风、民俗气息,融合了人文思想,涵纳天地之宽,独具生命力。本文以紫砂壶"福运八方"为例,着重对其造型设计和文化立意两方面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8.
谢永新 《江苏陶瓷》2021,54(3):72-73
宜兴紫砂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文人和工匠的传承下,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世界艺术殿堂上闪耀着专属于它的光彩,耀眼夺目,如今它逐渐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它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本文以紫砂壶"福运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审美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刘俊 《陶瓷工程》2011,(6):51-51,49
宜兴均陶作为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技艺,浑厚质朴的釉色等著称于世,它蕴藏着从古至今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宜兴均陶以其特有的“均釉”和“堆花”在陶瓷史中占有了自身的地位。均陶釉色,“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釉面浑厚宜人,绚丽夺目,以天青色、天蓝色、云豆色等居多,其中灰蓝釉最为珍贵。而宜兴均陶堆花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它借助于艺人的大拇指,运用特殊的技法,把不同色泽的泥料在坯体上进行装饰。即艺人以大拇指代笔,以五色彩泥为墨,在陶瓷坯体上作画,借此来抒发艺人对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对自然的美好情怀。  相似文献   

20.
韩小虎,1950年生于江苏宜兴,艺名一指,艺室号"指艺斋"。1966年进宜兴均陶工艺厂,师承民间堆花艺人李士勋、杨耀生。1974年开始独立从事均陶堆花工作,1979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由名师张守智、潘春芳指导。从艺50年来在均陶堆花艺术上既善于汲取前人的艺术精华,又师古不泥,擅长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探索均陶艺术的同时又涉足紫砂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并独创性地把堆花技艺引入紫砂装饰,拓宽了紫砂艺术的空间。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因而在紫砂壶艺、雕塑、陶刻方面也收获颇丰,作品大气端庄、意蕴悠长。多年来,先后创作了250多件均陶及紫砂精品,屡获国家金、银奖及国际展览会金奖。有多件作品被国内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由于贡献突出,其业绩和创作的部分精品被《当代宜兴陶艺名家和民间名人录》、《中外名人录共和国卷》等专业名典收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