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权力空间的象征--徽州的宗族、宗祠与牌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筑》2006,(4):84-89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空间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徽州宗族、宗祠与牌坊的分析,揭示了徽州古村落里的权力空间特征和村落形态表象背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连蓓 《安徽建筑》2001,8(5):8-9
本文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构成分析,着重剖析徽州传统聚落的空间文化的设计内涵以及其空间设计的必然规律,反映传统文化对于聚落外部空间设计的支配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徽州祠堂是宗族祭祖、议事、管理和进行其他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族权的象征,在徽州村落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自明嘉靖时期起,徽州掀起了宗祠建设高潮,表现为数量多、类型广、规模大、规格高等特点.徽州宗祠的布局大多位于聚落的中轴线上,或是较为开阔的空间,或依山傍水而建,或地势相对较高处,建筑规制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朗梓古寨为基础,分析朗梓宗族型村落的文化内涵,尝试探讨宗族型血缘式社会与村落空间形态的相应性关系,以及宗法礼制观念在朗梓古寨中的空间表达。通过分析朗梓古寨中的空间要素,即街巷格局、民居文化、宗祠以及防御系统,揭示其特有的宗族文化内涵,按照宗族观念确立空间等级,通过空间规划维系宗族身份,构建传统古村在实体与精神上的防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
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和物化的文化精华,其历史演变具有从特殊到普遍的特点。宗祠文化在传统社会承担着个体启蒙、道德教化、失范惩罚、文化传承等社会教化功能,这些功能在宗祠的各种活动中充分体现,如祭祀、倡学、惩治、融入日常生活、拟堂号堂联等。宗族对社会的治理也是以宗祠为中心展开的,其治理逻辑主要体现在培养集体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等方面。宗祠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富矿,亟待保护、开发、提炼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民间宗祠作为祭祀先祖的场所,是我国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社会的礼制秩序深刻地反映在宗祠建筑及其环境的营建之上,表现出宗祠空间视觉与体验层面的"秩序感"。苏州金庭镇明月湾古村的现存宗祠在其整体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制与建筑装饰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晰的秩序特征。分析研究其特征对新时代背景下民间宗祠实际功能的转型与宗祠文化的价值提炼、内涵重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聚落作为宗族制传承的重要单元,其形成、发展、发散等都有着独特的空间特点,文章通过对文献与古籍的梳理,并结合实地调研,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古徽州宗族聚落空间分布与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迁入古徽州的世家大族近百个,多由水陆结合的路径迁入且分布范围广泛,经过了较长时间形成数量庞大的宗族聚落群;其宗族聚落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中部、东部密南北和西部疏,歙县为宗族聚落分布热点区;宗族聚落在明中期后经商道向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扩散影响范围较大。徽州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宗族社会发展脉络,而且对古徽州聚落宗族文化空间活化与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阿龙  曹海婴 《住宅产业》2023,(8):58-60+64
以往在中国传统建筑徽州宗祠研究中,关于结构形式的研究侧重于以大木结构的交接关系为线索,主要以穿斗式、抬梁式及穿斗混合式为主。本文尝试从建构思维的角度,解析徽州宗祠木构架的建构手法,从横架层叠和纵架层叠的手法切入,分析它们各自的建构特征与宗祠空间的关联,进而讨论徽州宗祠空间需求下的整体木构架受力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9.
宗祠及其宗族文化以几种不同的模式存活在中国现代乡村中,这反映了村民面对现代化生活的冲击,存在迫切的文化认同的内在诉求,同时也说明了宗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宗祠和宗族文化在现代乡村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具备活动习俗、建筑空间和谱牒文化1都相对得到保留和延续的基础条件,以彤弓山村的徐氏宗祠修复为例,探讨了宗祠空间修复和宗族文化复兴的相关性,并提出改造和复原的两种模式,对相关村落协调发展和社会效益进行探讨,供村民自主选择,以此说明村落的现代发展和宗祠的转型更需要寻求内在动力,避免急功近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的空间是我国历史文化记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掘其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空间锚着性的概念;然后以宗族思想为切入点,以幕阜山脉的中港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分析宗族思想在空间布局、空间扩展、空间分配三个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形成具有控制性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空间锚着性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表明宗族思想是一类影响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关键文化因素,传统村落的空间对宗族思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锚着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角度出发以福州螺洲多宗族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宗祠为线索通过整理陈、林、吴三大宗族演变,梳理分析在螺洲古镇多宗族聚落祭祖与游神等仪式行为下的民间信仰具有跨宗族族群整合功能,并提出在民间信仰视角下螺洲古镇多宗族社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祠堂是古徽州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戏场建筑作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对于维护宗族制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徽州地区10余处祠堂戏场建筑,结合文献阅读以及修缮复原设计,将其空间功能分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演空间、仪式活动空间和祭祀空间,同时对其相对应的祠堂前广场、仪门、戏台、前天井及廊庑、享堂、后天井及廊庑、寝殿的空间形态加以分析,旨在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煦 《华中建筑》2024,(3):17-19
该文简要分析了桢文彦“奥”的建筑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论,阐述了“奥”的建筑空间的向心性、内向性和水平向度的层次性特点,说明了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上的层次感、深邃感和领域感。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简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奥”的空间的一致性。分析桢文彦先生“奥”的建筑的理论,借鉴其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与内涵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师挖掘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哲  韩凝玉  赵新民 《园林》2019,(7):36-41
传统聚落宗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激活传统聚落宗祠是增强文化记忆和民族自信的现实需求。选取徽州宗祠,阐述其研究等诸多进展,通过对其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梳理,解析四种保护方式及对应的发展现状:未纳入保护体系、福尔马林式保护、异地保护、保护基础上的更新,在此基础上反思存在的理论问题和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传统聚落文化记忆保护与发展主要从建筑空间功能置换和文化内核凝聚进行积极应对。不仅激活聚落宗祠文化的基因活力,为转型发展的增长点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更好发挥传统聚落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繁荣、就业惠民等方面的作用,而且也为科学引导传统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际借鉴。  相似文献   

15.
焦颖慧 《四川建筑》2011,31(2):48-50
宗族祠堂是中国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重要的建筑类型,它的基本功能是供奉各宗族的祖先牌位,为定时祭祀提供场所。作为汉族聚居地,四川地区宗祠林立,并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文章以自贡屈家山李氏宗祠为例,对四川地区宗祠建筑与文化作了尝试性的浅探。  相似文献   

16.
宅园是徽州古民居空间体系的重心,较集中地反映了宅居主人的文化品位和园林审美观,折射出古徽州的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其成熟的空间设计理念奠定了宅园在徽州园林体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以皖南西递、屏山、宏村和南屏等地的居民宅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徽州古民居宅园空间特征及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为徽州古民居宅园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福建晋江传统村落有浓厚的宗族意识,在其影响下晋江村落形成了独特的聚落风貌景观。研究以晋江传统村落为例,解析宗族文化与传统村落空间建设的联系,得出中心性、伦理性、场所性三大主要空间特征,以期为当下新农村规划建设及传统村落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浩然  韦庚男 《城市建筑》2022,(2):78-80,120
村作为最小的行政和居住单位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许多传统村落至今仍存在于华夏大地.作为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宗祠建筑承载了村落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浙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由于处在浙南丘陵地区之中,其宗祠建筑保存得较为完整,因此浙南地区宗祠建筑很好地保留着传统宗族文化的印记.本文从浙南地区传统宗祠建筑的平面形式和建筑装饰两...  相似文献   

19.
古代徽州是以聚族而居为主的宗族社会,作为规模布局较为宏大的宗祠建筑,江氏宗祠在旌德县江村江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文章以江氏宗祠为例,从历史沿革、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形制等方面研讨徽州地域宗祠建筑的建筑形制及结构特征,并以此从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方面梳理其典型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影响村落布局形态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村落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下,从传统到现代过程中"生长—衰落—自我修复"的发展规律以及"适度干预修复"以保证宗族凝聚的必然性,并结合浏阳升平村宗祠形态布局特点,从空间形态、文化特质、遗产保护等层面,探索宗祠文化在当代村落更新修复中的重要价值,以期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维护社会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