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顺县西社村作为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其形态受宗族结构影响,格局独特。文章从宗族结构的视角出发,借助族谱、碑刻等文字史料信息,结合田野调查与类型比较等方法,对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与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性分析,归纳宗族发展对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结合宗族结构影响下聚落的两个空间特征,探究其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城镇型多姓氏混居聚落始建于明代遗存至今。其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反映在聚落空间中,且聚落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解析宗族组织影响下传统建筑形成的聚落空间,分析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与作用,探索宗族组织与聚落空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宗族组织视角下对泰宁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解读,揭示了宗族组织影响范围缩小、对聚落空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梅州地处粤东潮汕地区,作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落脚的典型聚居之所,带有浓厚的宗族社会性聚落景观特征。通过文案研究和空间图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读了梅州历史城区的宗族社会性因素对聚居空间形态的隐性作用,分析了"家庭民居建筑群→单一姓氏街坊"的空间布局秩序。旨在呈现"客家历史城区空间背后的宗族社会基因",为当今宗族性历史城区规划与聚落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初至民国深圳客家聚居区文化景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 《风景园林》2014,(4):81-86
清初至民国时期是客家迁入广东归善县与新安县接合区域(今深圳东北部)并繁衍发展的主要时期。以该时该地客家聚落的环境构成及其内在驱动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图像、文献等史料的对比分析与逻辑推理,总结出该聚落环境的2项特征:(1)聚居点布局匀质,疏散距离较远;(2)逐水而居,以水系为宗族聚居空间的组织框架。该特征的重要驱动机制为客家宗族土地制度——客家宗族通过地权的整合、稳定化以及人地比例的控制,创造出一种适度增长的田园经营模式,推动了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聚落的景观环境,这一早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显示着人类美好未来的居住环境,与当代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之间有着完美的契合。作者通过对徽州古聚落景观形成的分析,从感知环境、融于自然的栖居方式,强调聚力归属感的聚落形态和充满人性关怀的居住环境这三方面总结出古与今的契合点,并结合实践试探性的提出了一些创造手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传统聚落。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鄂东南传统民居类型中,大屋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鲜明宗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多见于血缘型聚落中.其以具有祭祀功能的正屋为中心向四周扩建而形成最终格局,其功能分布与布局对血缘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北省阳新县三溪镇枫杨庄乐木林大屋及其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文地理学及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其大屋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记录...  相似文献   

10.
传统聚落经过世代演化而形成,是历史留给我们及后世非再生的文化资源与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徽州传统聚落在空间格局、设施配置、景观绿化、综合防灾以及建筑功能等方面均已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如何提高徽州传统聚落品质,是有效保障和合理运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梳理徽州传统聚落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现其演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原因的探究,发现其演化的阶段和规律,尝试从村落与聚落的自然基础出发,找到影响其演化的内在因素及外在推力,得出功在徽商、稳于耕读、败于战争的结论。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古村落,提出相应的综合品质提升路径,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单姓村作为宗族聚落的原型模式,是探究宗族聚落演化规律的基础。文章以山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北贾村为例,总结侯氏家族的宗族文化特征,分析宗族发展与聚落空间演变的历时性关联,探讨宗族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横向对应关系,归纳家堡聚落内聚族而居、支派杂居、同房分序的多层级空间结构,从宗族角度提出聚落空间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侗族聚落是中华地域性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明晰内 化在聚落中的空间特征和内生逻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 有重要意义。以坪坦河流域侗族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边界 形状指数、空间句法,从流域聚落空间分布、村落空间环境结 构及村域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对聚落空间生成中的3类要素(村 落选址、外部边界与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空间逻 辑关系。研究表明:1)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集 聚,形成了以近水型村落占主导,择中上游而居,沿流域内线 性水网分布的特点;2)聚落空间环境呈现“山、林、寨、水、 田”等要素组成的立体化景观空间结构序列,但不同空间类型 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聚落边界形态以指状和 带状形态边界为主,内部形成以鼓楼等为核心的空间引领村落 发展,存在明显的等级与秩序,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 量化数值有着明显的范围区间;4)聚落空间在自适应生态、自 组织社会和自发展生存3种逻辑机制的耦合中呈现多样化的空间 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聚落空间保护的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13.
山清水秀的徽州地区,是我生长的土地。零散不一的村落集镇,独特韵味的民居风格,精致细腻的雕栏画栋,总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为的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如曲径、连墙、天井等等,与大自然的水光山色连城一片。古徽州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在建筑的布局上,能迎合屋主使用要求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构成建筑的形象材料、结构构造和色彩装饰独具地方特色;本文希望通过结合对徽州古聚落的建筑规划布局的形态阐述,简述作者对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林志森 《新建筑》2011,(5):126-129
重点就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厦门蔡厝村与金门琼林村两个蔡氏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的比较,试图揭示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内涵,并总结宗族结构在宗族制度、宗族"房份"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祠堂是古徽州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戏场建筑作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对于维护宗族制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徽州地区10余处祠堂戏场建筑,结合文献阅读以及修缮复原设计,将其空间功能分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演空间、仪式活动空间和祭祀空间,同时对其相对应的祠堂前广场、仪门、戏台、前天井及廊庑、享堂、后天井及廊庑、寝殿的空间形态加以分析,旨在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同构方法和比较方法研究广东地区的三种类型典型聚落,发现其空间形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巧合的"同构现象",如聚落组团、朝向、肌理与族姓的"同构现象"、聚落空间形态与宗族关系的"同构现象"、聚落空间方位与社会阶级分层的"同构现象"、聚落防御形态与社会关系的"同构现象"等。经分析研究,同构现象的动因为对社会伦理结构的适应性、对社会阶级分层形态的适应性、对聚居形态的适应性等。最后得出结论,宗族组织和伦理关系、价值取向和信仰等社会环境对聚落空间形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的研究以古徽州地区成果最为卓著.1957年出版的《徽州明代住宅》在塑造那个时代的民居研究范式上起到了自己的作用.1981年后,古徽州风土建筑研究在如风土/乡土建筑研究范式的确立、聚落形态及空间意象研究、风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等诸多方面,对中国风土建筑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但对古徽州以外的其他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研究成果较少,对古徽州风土建筑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以及其风土区系范围仍有较多争议.文章在对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后,指出此课题今后可拓展的若干研究领域,其中除了前述风土谱系外,另有对中国传统社会空间运作过程的揭示、对量化工具的更有效运用,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聚落保护和开发的再思考等.  相似文献   

18.
王小斌  石庆旵 《华中建筑》2013,(12):165-167,171
传统聚落民居如徽州民居建筑是经过地域传统文化长久地演变、浸染、沉积而形成的,汉族民众生活的聚落空间文化,受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塑造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包括传统家庭伦理及文化综合影响,涉及到对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与空间位序的布局安排,以及街道里民居空间的退让、高低的设计布局等关系的调整,都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试图建构对传统聚落民居正确的营建观。  相似文献   

19.
祠堂作为徽州建筑“三绝”之一,具有维系徽州宗族社会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黄山区程氏宗祠的测绘,分析其总体布局、平面构成及形态特征,以求对大中型祠堂作深入研究的补充,作为古祠堂异地重建保护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区域文化变迁的文化线路研究,以及同一文化圈内建筑形式的差异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  相似文献   

20.
徽州聚落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聚落之一,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言而喻,有深厚的底蕴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演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徽州聚落演化的有利因素,并对比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探寻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