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凌云 《包装世界》2013,(2):85-87
城市的公共交通展现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公共交通中的公共艺术呈现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交通公共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本文面向地铁在空间、受众、运营等方面的特性,综合分析,从满足审美、空间调整、城市文化、强化场所、调动互动方面提出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功用性框架。同时结合杭州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城市新近开通的地铁中公共艺术墙,进行了案例分析,试图探索一个理论框架指导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吴剑 《包装世界》2016,(3):77-79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如一个城市的地标和象征,是彰显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LED照明等直流设备的普遍使用,城市轨道交通直流设备的耗电量占总耗电量的比重越来越大,直流供配电关键技术将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需要和方向。该文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畜研所站、双塔西街站为例,对车站公共区直流照明系统进行设计,该方案具有简化配电线路、降低灯具损耗、提高用电安全性、提高电能质量、管理人性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城市街道视觉形象设计,探究剪纸艺术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问题与方法,期望能实现剪纸艺术与城市街道视觉形象的有机融合,提升城市街道视觉形象设计质量,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并实现剪纸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济南地区地铁运营产生的环境振动特性,分别在地铁车站、区间地面及邻近建筑物不同位置处设置测点,全面测试地铁2号线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情况,分析不同测点振动响应的时频特征,探讨地铁环境振动在地面及不同结构物中的传播规律。研究表明:随与地铁隧道距离的增加,环境振动周期性逐渐减弱,地铁车站、区间地面及邻近建筑物内振动水平分布介于0.09 mm/s~0.72 mm/s、0.11 mm/s~0.64 mm/s以及0.07 mm/s~0.15 mm/s之间;地铁车站和邻近建筑物内振动频率成分较区间地面更为丰富,体现土体的材料阻尼和结构物激发中高频振动的作用。不同场地及建筑物内振动传播规律不同,建筑物基础和底板起到隔振减振作用。研究成果使现有地铁环境振动实测结果数据得到进一步充实,可为类似地层数值计算提供验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公共思政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缓慢、吸收被动的现象,探析如何借由公共艺术教育整合新时代兼具时代性、生活性、地域性的红色文化,协同思政课堂引领高校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以具体的湖湘红色文化为例,全面梳理地域红色文化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引入价值,归纳湖湘红色文化的形式载体和意义内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湖湘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引入思路与策略,包括借由红色文艺作品塑造平民化的红色人物和故事;融入时代化内容打造富有跨时代意义的先进红色基因;融合地域红色资源构建实践课堂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参与到城市文脉建设的诸多环节,不仅为城市建设带来持续附加值,还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文章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公共艺术与洞庭南路历史街区在互融互生、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的应用及公共艺术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表现形式,同时以洞庭南路历史街区为实例进行规划设计。基于对城市文脉保护进行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设计是提升城市公共品质的可持续性方法,并且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的资源整合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保护岳阳城市文脉,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天津地铁2号线西起西青区中北镇曹庄,东至东丽区李明庄,线路全长22.56公里,设车站19座。每座车站均设置自动扶梯。地铁具有特殊的工作条件,包括环境条件、负载条件、运行条件和工作寿命条件,公共交通型重载扶梯必须全面适应一些特殊的工作条件。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分散,扶梯需要在无人员监管条件下工作,特别是在开站和关站时,扶梯常会处于独自运行状态,因此要求扶梯必须具备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改善公共环境质量,通过深度访谈梳理了高校学生在校园公共空间环境风格方面的7个基本偏好,以问卷调研为工具,利用统计学方法在新建公共空间必要性、受访对象的基本属性及校园空间环境风格偏好之间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7个环境风格偏好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与“新建空间必要性”“时尚性”和“品味独特”之间显示出了显著性。学生属性与风格偏好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变异数分析的结果显示,除性别因素外,学科背景与年级差异均对环境风格偏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吴萍 《包装工程》2015,36(6):17-20,24
目的探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方法以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为载体,从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艺术关系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结论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品牌,凸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借此提升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使得城市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之所,更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西安大唐不夜城塑造的条件与方式,阐述了公共艺术在西安不夜城塑造中的作用,探究了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塑造经验,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旭弘  冯建海  潘万桂 《湖南包装》2024,(1):127-129+150
光影是有效的空间设计要素之一,通过掌握光影在空间中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可以营造具有生命力的古村落公共空间。文章论述了光影在古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功能和艺术效果,结合广州代表性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与特点,以泮塘古村为例,切入分析光影对古建筑活化以及乡村现代化改造的作用,探讨光影艺术介入不同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各种操作策略及其可行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跟进、即时调节。而处在全媒时代、受社交媒体影响的公共艺术也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激活并引导着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尝试从社交媒体的视角去解析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变化,并归纳出城市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与更新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分析地铁公共艺术的矛盾,探讨跨界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研究新媒体艺术的跨界协作模式和地铁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型方向。基于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在跨界设计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下,结合案例,比较新媒体公共艺术和传统地铁公共艺术两者在构成要素、表现语言、审美态度、与地铁空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地铁公共艺术新媒体转型的优势和价值。总结发现在跨界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可以视为地铁公共艺术在当代转型的方向。在跨界协作的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凭借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对公共性的诠释,能够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的局限,为当代地铁公共艺术注入新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塑造可被大众重新认知和感受的地铁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铁2号线工程机电项目通过引入BIM技术,实现了对地铁风、水、电等机电系统安装多维管控,形成了一套集设计深化、预制加工、施工管理及成本管理的项目实施体系。本文结合工程应用,对BIM技术实施情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城市文化灵魂、讲述城市故事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地铁是城市的地下大动脉,也是城市文化记忆展示与塑造的重要平台。在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的站内艺术品创作中,展开了将中华传统文化、在地文脉与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公共艺术本土叙事尝试。以1号线的《青城拾记》和2号线的《书山有路》为例,不仅在创作素材上采用具有典型性的在地元素,而且在主题立意、语言组织、叙事传达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质,契合本土大众的接受习惯与审美需求;借助艺术语言对集体文化记忆进行提炼与再创造,以美育人,潜移默化传递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公共空间文化服务项目,也是公共艺术领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次有益实践,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今天,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文化承载空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的新场域。以青岛地铁二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为例,探讨轨道交通空间一体化设计助推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功能到美学,最终形成城市艺术地标的国际轨道交通空间设计,逐步转向全网文化规划的发展趋势。在AUD以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理论基础下,以青岛地铁二号线为例,落实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实践典范,为中国未来的轨道交通空间文化艺术规划及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及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活化村落公共空间和传承特色地域文化为研究方向,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方法,选取婺源县思溪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揭示了思溪延村公共空间的现存状态。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背景下思溪延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村落的发展需求,村落内各类型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功能退化的困境。鉴于此,以文旅融合为指引,提出思溪延村社会性活动公共空间、自发性活动公共空间和必要性活动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从而焕发村落内在活力,实现思溪延村公共空间保护有力、传承有序和发展可持续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城市?城市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城市?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