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宗教建筑主要是以物质形态来表达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对当地的民族社会文化及日常生活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构成了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文章从历史、文化及建筑技艺等多种角度进行论述,以期获得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在云南的产生、发展演变、建筑特色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旖旎神奇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我漫游西双版纳一市二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对南传佛教建筑文化进行了一番考察。“西双”傣语意为十二,“版纳”意为一千块大田,译成汉语为“十二千块大田”。很久以前,南传上部座佛教在缅甸站住脚后开始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1)
缅甸是一个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纵观缅甸的历史长河,佛教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承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剃度仪式只是缅甸宗教仪式中的一种,在缅甸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很多的仪式都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静帆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1,29(9):198-203
傣族是个有着双重信仰的民族,全民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世俗化的宗教信仰影响民族性格、道德伦理、审美意识及行为活动,也间接影响了村寨聚落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村寨空间布局、绿地分布、建筑样式和设施景观的影响。该文以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聚落研究为例,浅谈傣族宗教信仰对村寨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
传统的佛教仪式传承担负着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缅甸的佛教文化对缅甸人民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更是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来说,佛教文化在缅甸普通阶层乃至上层阶层中都能体现出来,相对而言缅甸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处在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该文从巴西利卡式、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三个典型的中世纪建筑风格为主线叙述了欧洲宗教建筑空间的演变过程。并以明堂建筑及佛教建筑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建筑的空间序列。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宏观比较,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与表达,并通过这一时期建筑元素的分析,对当今中西方建筑及其文化领域的交融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0)
随着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信仰民族影响力的减弱,其宗教的功能日渐式微,出现"有寺无僧"现象,严重威胁到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此现象时空分布的地区以探清问题的现状,揭示此问题对南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潜在的宗教渗透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从完善教育模式、提高僧人素质、创新宗教管理、发展寺院经济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孙媛 《现代装饰》2013,(6):11-13
云南德宏地区佛塔表现的是傣族地区南传佛教宗教情感,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精神活动方式,表现南传佛教特有的形象,形成了佛教艺术别具一格的视觉魅力。  相似文献   

9.
方拥 《时代建筑》1993,(3):42-44
这个论题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原因有二:一、佛教内容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其他内容不可比拟的催化作用。二、佛教密宗所带来的第二次西方建筑文化冲击迄今未受到学术界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0.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传佛教建筑概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伯安 《华中建筑》1993,11(3):22-27,63
我国云南傣族、瓦族、布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历史上普遍信奉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历史上有三个特点:①自上而下推行;②具有全民性;③有些地区带有村寨佛教共同体性质。这三个特点在我国傣族地区佛寺建筑型制上例如它同村寨的地缘关系,同佛寺总体布局,个体结构和装饰图案的法缘关系方面,都有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2.
冯美宇 《华中建筑》2011,29(3):152-154
该文从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角度,以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分析其校园规划和建筑特色,说明近代山西建筑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设计手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有所启发,并为研究山西地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彬  武艳红 《山西建筑》2008,34(18):7-8
通过对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及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佛教从两汉之际开始传人中国,佛教之于我国虽是舶来品,发展却盛于其发源地印度。佛教流派按区域分为以下三派: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我国主要的佛教派别是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建筑形式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佛教建筑的演变已经挣脱了原有的桎梏,已经不能用原有的形制来看待现有的佛教建筑.其建造工艺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印度以南地区传播, 途经锡兰、室利佛逝、中南半岛的早期孟人国家、扶南等,最终成为东南亚大陆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佛教最具有代表性建筑物的佛塔,也遍及上述地区,并在传播中产生了新的形式和意义。本文试图对南传佛教佛塔的几个类型演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佛寺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类型,自西汉末年传入,与中国文化交融,演化成中国式的佛教建筑.文中通过阐述佛教在我国及四川的发展概况,以成都市现存佛教寺院为例,总结了川西清代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为今后修复或新建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文化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分析,认为西双版纳地区具有神奇、秀丽、柔美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反映在当地建筑形态上,作者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西双版纳允景洪民族风情园中心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地域的产物,传承着特定地区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传统的建筑文化需要继承,否则就会失去创新的基础,而一味的因循守旧便会陷入保守和复古,失去继承的动力。通过对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建筑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及贝叶文化的解读,以景真避暑山庄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从项目背景、历史文化、场地分析、总体规划布局、空间构思、文化意象、建筑技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建筑设计在地域文化理念介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传承、融合及创新,进而构建出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意念看差异——东西方建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意念的探讨,揭示了东西方建筑形态不同,发展轨迹不同,乃是因文化意念相异所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建筑创作实践全过程,从而以明晰的思路去看待令天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整合与重构现象。作者希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建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