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谷氨酸提取是味精生产企业的重要课题,本文从L-谷氨酸提取工艺技术出发,结合谷氨酸结晶特性论述了近年来的谷氨酸提取工艺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发酵工艺技术的改进以及谷氨酸高产菌株的培育,尤其是谷氨酸温敏菌株的使用,使得发酵产酸不断提高,因此,适合高产酸发酵液提取的工艺路线已经得到了广大谷氨酸生产企业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7月12日,欧洲食品安全局发表声明说,该机构对谷氨酸和谷氨酸盐的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消费者摄入这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限额为每天每公斤体质量30毫克。在欧盟,谷氨酸和谷氨酸盐被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以提高食物的鲜味。目前欧盟批准食品中添加谷氨酸盐的质量分数最高水平为10 g/kg。欧洲食品安全局说,为保护消费者安全,该机构对谷氨酸、谷氨酸钠、谷氨酸钾、谷氨酸钙、谷氨酸铵以及谷氨酸镁  相似文献   

3.
从等电母液中得到的结晶谷氨酸杂质含量高,转晶是提高谷氨酸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谷氨酸转晶工艺中引进微波技术,进行了α-谷氨酸溶液的微波低温转晶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技术不会影响β-谷氨酸晶体的质量,并且可以促进α-谷氨酸向β-谷氨酸转型。  相似文献   

4.
溶氧浓度对谷氨酸发酵关键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谷氨酸发酵中,不同溶氧条件对产物谷氨酸和主要副产物乳酸的生成积累影响很大。文中研究了不同溶氧条件下和几种非正常条件下的谷氨酸发酵中主要关键酶(谷氨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变化规律,为谷氨酸发酵的进一步优化和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溶氧水平是影响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溶氧条件对产物谷氨酸和菌体生成积累影响很大。因此优化发酵过程中的溶氧控制策略,对谷氨酸发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不同溶氧条件下的谷氨酸发酵中谷氨酸生成和菌体生长的变化规律,优化出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溶氧控制条件,提高了谷氨酸产率和转化率。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初始生物素添加量的条件下进行谷氨酸发酵实验,探讨生物素对谷氨酸棒杆菌分泌谷氨酸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素浓度是控制胞内谷氨酸向胞外分泌的关键因素,生物素浓度进入亚适量范围后胞内谷氨酸开始向胞外分泌,名义生物素"亚适量"的浓度范围在1.97~2.29μg/g DCW。在菌体胞内谷氨酸正常向外分泌时添加20μg/L的生物素,谷氨酸正常向外分泌即停止,胞内谷氨酸浓度增加,进一步证明谷氨酸分泌受生物素浓度控制。通过胞内、胞外谷氨酸浓度对比及生物素所起的作用,提出了谷氨酸分泌的一种新的假定模式——"生物素浓度触发式分泌"模式。  相似文献   

7.
L-谷氨酸是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氨基酸.利用发酵法生产谷氨酸需要进行诱导,主要包括:生物素限量;加入表面活性剂;添加青霉素,或使用温度敏感型等.深入揭示谷氨酸生产菌的谷氨酸分泌及其代谢机制,控制优化谷氨酸的分泌,无论从理论还是生产上都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近年来糖质原料成本的增加,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现有谷氨酸生产菌糖酸转化率以及开发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新型谷氨酸代谢途径是研究的热点.以谷氨酸棒杆菌为例,阐述了谷氨酸的分泌机制及其代谢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解析谷氨酸代谢对产油丝状真菌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脂质合成的影响,该文考察了补加谷氨酸条件下高山被孢霉谷氨酸代谢相关酶的基因转录水平、酶活性水平和总脂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补加谷氨酸显著影响了高山被孢霉胞内谷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NADP+型谷氨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增加为脂肪酸从头合成提供了充足的还原力,这使得细胞总脂含量提升了3 g/L(约占干重比例10%)。该研究为氨基酸介导的微生物脂质合成机制解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菌体蛋白是谷氨酸生产中提取的副产品,除用作饲料外,还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本文主要综述了谷氨酸菌体蛋白的化学组成、营养价值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阐述了谷氨酸菌体蛋白在水解方面的应用情况,为开发利用谷氨酸菌体蛋白寻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小麦淀粉生产葡萄糖用于谷氨酸生产,生产的谷氨酸杂质多,研究谷氨酸晶型由α型转为β型工艺,使α型谷氨酸转晶为β型谷氨酸析出杂质,提高谷氨酸的纯度。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欧盟食品安全局发表声明说,该机构对谷氨酸和谷氨酸盐的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消费者摄入这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限额为每天每公斤体重30毫克。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西红柿、酱油以及某些奶酪等食品中存在天然形式的谷氨酸盐。在食品工业上,谷氨酸及谷氨酸盐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目前欧盟批准食品中添加谷氨酸盐的最高水平为每公斤食物10克。欧盟食品安全局说,为保护消费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用稀硫酸调节谷氨酸一钠(MSG)溶液pH使谷氨酸等电点结晶,模拟谷氨酸(L-Glu)发酵液等电结晶操作,研究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L-Phe)对谷氨酸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L-Phe的添加量对谷氨酸溶解度无影响,但在谷氨酸结晶过程中,L-Phe可以吸附到谷氨酸晶体表面并被包埋到晶体内部,从而能够抑制谷氨酸β型晶体的生长,同时对α型晶体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使α型晶体形态发生改变,晶体粒径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结晶诱导时间与过饱和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L-Phe添加量与谷氨酸结晶诱导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苯丙氨酸的添加可以降低谷氨酸成核的固-液表面张力σ、成核自由能△G和临界成核半径r_c,同时降低了最大成核速率A,使得谷氨酸成核速率(J)随着L-Phe的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电渗析法从谷氨酸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法从谷氨酸发酵液中直接分离提取谷氨酸铵。通过模拟谷氨酸发酵液对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实验,获得了如电流密度、料液与浓缩液体积比、循环流量等优化操作条件。采用优化条件对真实谷氨酸发酵液进行电渗析分离提取谷氨酸铵,当料室pH4.7左右可观察到结晶现象。通过补加氨水调节料室pH,可明显改善电渗析的整体效果,其中浓室谷氨酸浓度达到120g/L,回收率为78.8%。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酸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氨基酸,在食品、医药、工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工业生产谷氨酸的主要菌株,从发现谷氨酸棒状杆菌以来,国内外在谷氨酸过量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本文就发酵过程中基因转录水平、关键酶酶活、细胞膜与运输蛋白的结构3个层面机理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最后对谷氨酸过量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将来需从生理作用及调控因子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谷氨酸过量产生机理,以期对提高谷氨酸产量以及开发微生物合成其他生物产品提供参考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米胚芽酶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利用米胚芽中的谷氨酸脱羧酶转化谷氨酸制备γ-氨基丁酸(GABA)的方法。在最佳的酶反应条件下,米胚芽谷氨酸脱羧酶可以将添加的谷氨酸全部转化为GABA,转化率达到100%,米胚芽中的GABA为20.6g/100g。  相似文献   

16.
固定化原生质体半连续发酵生产谷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氨酸生产菌S9114为供试菌株,研究固定化原生质体半连续发酵生产谷氨酸的工艺.实验比较了2种固定化方式发现,采用海藻酸钙包埋的方式制得的胶粒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并证实了发酵培养基中过量的生物素对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谷氨酸合成没有明显影响;通过固定化原生体半连续发酵谷氨酸实验显示,固定化胶粒可重复使用6次活性无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17.
浅谈棒杆菌的谷氨酸分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半个世纪前的1957年,日本的Dr.S.Udeka和Dr.S.Kinoshita发现谷氨酸棒杆菌及其泄漏谷氨酸的独到特性以来,基于这个原始发现选育出的许多该细菌的突变株已经应用到发酵法生产L-谷氨酸,并达到了500m^3的工业发酵生产规模。尽管谷氨酸发酵生产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以及多年对谷氨酸菌的详细研究,但是对于棒杆菌的谷氨酸分泌机理仍然未能完全阐明清楚。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P169为研究对象,以谷氨酸产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摇瓶和20 L罐分批补料发酵验证。结果表明,谷氨酸棒杆菌P169产谷氨酸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酵母粉41.0 g/L、葡萄糖27.0 g/L、尿素12.0 g/L和pH 7.0。在此优化条件下,谷氨酸产量达25.1 g/L,比优化前(16.5 g/L)提高了52.1%。以此为基料进行20 L罐分批补料发酵,谷氨酸产量达155 g/L,比优化前(142 g/L)提高了9.2%。该研究为提高谷氨酸棒杆菌谷氨酸产量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谷氨酸菌体蛋白的提取技术、营养组成及其在饲料、生物肥料领域的应用,阐述了谷氨酸菌体蛋白水解产物的开发现状,为进一步挖掘谷氨酸菌体蛋白的应用潜力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等电点提取谷氨酸,经沉淀后一般分为三层,即上层菌体液、中层细谷氨酸混头、底部谷氨酸沉淀。为了提高谷氨酸收率,根据谷氨酸与菌体的比重不一,混头细谷氨酸经过淌槽,谷氨酸粒子下沉在淌槽中,菌体随废液流失弃去。淌槽的规格和技术要求是:淌槽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