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C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72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化学气相渗(CVI)工艺研究,成功地制备出C/C、C/SiC等多种热结构复合材料,完成国家大量军工任务,多次获得国家各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在完成国家863计划中又发明了直热式化学气相渗技术(HCVI),使工艺周期从原来的1000多小时缩短至20—30小时,材料成本下降到原来的1/3~1/5,为我国C/C材料的产业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在此基础上金属研究所已建成了年产2000多公斤的C/C材料生产线,并有批量产品投放市场,深得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欢迎。  相似文献   

2.
C/C复合材料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72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化学气相渗(CVI)工艺研究,成功地制备出C/C、C/SiC等多种热结构复合材料,完成国家大量军工任务,多次获得国家各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在完成国家863计划中又发明了直热式化学气相渗技术(HCVI),使工艺周期从原来的1000多小时缩短至20-30小时,材料成本下降到原来的1/3~1/5,为我国C/C材料的产业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在此基础上金属研究所已建成了年产2000多公斤的C/C材料生产线,并有批量产品投放市场,深得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欢迎。C/C材料由于耐高…  相似文献   

3.
冯贺滨 《轧钢》1990,(3):21-24,20
1989年我厂试车成功的 C.C.C(CloseCenter Cartridge)轧机是由美国布兹波罗公司设计的紧凑式轧机,是继美国摩根公司和瑞典摩格哈玛公司之后又一种新型的大  相似文献   

4.
碳/碳(C/C)复合材料是可在高于1650℃条件下应用的少数候选材料之一,是高技术领域重点研究材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其制造效率不断提升,促进了C/C复合材料技术向更多应用领域的转移与辐射,使其成为新一代超高温材料的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C/C复合材料在制备方法、结构、性能、抗氧化烧蚀及其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C/C复合材料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6.
C/C坯体对RMI C/C—SiC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PAN基炭纤维(Cf)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用化学气相渗透(CVI)、浸渍炭化(IC)方法制备了不同炭纤维增强炭基体的多孔C/C坯体,采用反应熔渗(RMI)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渗Si前后坯体的密度和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不同C/C坯体反应溶渗硅后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为SiC相、C相及单质Si相;密度低的坯体熔融渗硅后密度增加较多;密度的增加与开口孔隙度并不是单调增加的关系,IC处理的坯体开口孔隙度低,但渗硅后复合材料的密度增加较多;IC坯体中分布分散的树脂C易与熔渗Si反应,CVI坯体中的热解C仅表层与熔渗Si反应,在Cf和SiC之间有热解C存在;坯体密度相同时,IC处理的坯体中SiC量较多,单质Si相含量少且分散较好,而CVI坯体中SiC量较少,单质Si相的量较多;制备方法相同时,高密度的C/C坯体,渗硅后C相较多。  相似文献   

7.
C/C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用热物性综合测试仪测定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C/C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通过X射线衍射石墨化度的测定及晶粒尺寸计算,分析了材料的材质。进一步讨论了热处理温度、石墨化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表明试样中存在性质不同的3个组元,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平行于碳纤维长向的导热系数值从2200℃的147W/m·K升高到2800℃的180W/m·K左右,而垂直方向从相应的49W/m·K升高到70W/m·K。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C/C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焊接现状,主要分为C/C复合材料间的焊接及C/C复合材料与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其它材料的焊接。C/C复合材料焊接方式以钎焊为主,也有用扩散焊接和其它焊接方式。归纳了C/C复合材料焊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对C/C复合材料的焊接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混杂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等离子体火炬为高温热源,研究了混杂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烧蚀区域从火焰中心到边缘的变化,材料的烧蚀特性从中心区域的以热力学烧蚀为主向靠近边缘区域的以热化学烧蚀为主过渡;碳基体和碳纤维的抗热力学烧蚀性能相当,而碳纤维的抗热化学烧蚀特性则明显优于碳基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等离子体火炬为高温热源,研究了混杂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烧蚀区域从火焰中心到边缘的变化,材料的烧蚀特性从中心区域的以热力学烧蚀为主向靠近边缘区域的以热化学烧蚀为主过渡;碳基体和碳纤维的抗热力学烧蚀性能相当,而碳纤维的抗热化学烧蚀特性则明显优于碳基体。  相似文献   

11.
C/C复合材料Mo-Si-N抗氧化涂层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C/C复合材料表面采用熔浆法制备Mo—Si系涂层的烧结过程中通入氮气,开发了Si3N4.MoSi2/Si—SiC(Mo-Si-N系)多层抗氧化涂层,并初步考察了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多层涂层的致密性主要受制于起始氮化温度。只有在Si熔点以上通入氮气,才能获得致密无缺陷的涂层。多层涂层的底层为SiC,外层为Si3N4,中间层为MoSi2/Si。这种多层涂层的抗氧化性能与涂层中MoSi2的含量有关;MoSi2含量为30%(体积分数,下同)和40%时,与真空中合成的Mo-Si涂层相比,高温抗氧化性能显著改善,抗氧化温度提高到1400℃~1450℃。  相似文献   

12.
在销盘式"HST-100高速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比考查了C/C复合材料与现役电力机车使用的浸金属碳滑板材料的抗电弧侵蚀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结合摩擦表面宏观温度的测量,研究了摩擦表面的物相组成与形貌.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加,两种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随之增加,但C/C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低于浸金属碳材料,且增加的趋势较小.C/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和载流质量,满足后续高速滑板材料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吴王平  陈照峰  丛湘娜 《贵金属》2012,33(3):10-14,21
采用双辉等离子技术分别在抛光、氧化和高温热处理的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贵金属铱涂层。C/C复合材料和铱涂层的表面微观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在抛光的C/C复合材料表面获得沉积较好、覆盖良好的铱涂层,但铱涂层表面出现微裂纹。微裂纹出现是由于较高沉积温度下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氧化和高温热处理的C/C复合材料基体表面出现较大间隙和缺陷,铱涂层没能完全覆盖其表面,需多次沉积填满这些缺陷。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CT)对C/C复合材料进行三维成像,通过断层图像观察试样内部的孔隙、裂纹和夹杂等微结构缺陷。结合阈值分割法等分别实现了孔隙、裂纹和夹杂的三维分割与提取,并进行了定位、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区域存在15 261个孔隙、25个夹杂。孔隙平均直径为04.1mm,732.5%的孔隙直径小于04.1mm,大部分的孔隙呈球形或近球形结构,体积孔隙率为75.6%。通过显微CT的高分辨率重建了C/C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对内部微结构进行了特征提取与统计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光伏行业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价格激烈竞争的推动下,C/C复合材料以其高性价比和优异的性能,在光伏设备热场中取得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C/C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流程、性能特点、在光伏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C涂层材料     
C型材料是以树脂为基材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加有特殊减摩添加剂,现已通过部级鉴定。是继HNT、FT的第三代产品,由原HNT材料研制者研制而成。特点是摩擦系数低、静动摩擦系数小,有正斜率的摩擦速度特性曲线,与床身金属导轨配对滑动不爬行,运行平稳,定化准确,提高机床加工精度,降低功耗,保护床身导轨。材料中无硬质成份,对床身导轨只起缓慢抛光作用,而不会磨损。由于采用特殊减摩处理剂,比润滑油有更大的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伟 《物理测试》2016,34(4):58-61
通过履带板用钢硬度试验对金属材料洛氏硬度C标尺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洛氏硬度测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结果表明,依据GB/T 230.1—2009附录G,当k=2时,采用方法一计算的履带板用钢洛氏硬度C标尺试验硬度的测量不确定度为(45.3±2.2)HRC,采用方法二计算的测量不确定度为(45.3±1.4)HRC。  相似文献   

18.
Ag−C     

Tear Out PagesAlloy Phase Diagrams

Ag−C  相似文献   

19.
C45钢     
正意大利UNI标准钢号C45,对应于国内GB标准钢号45,日本JIS标准钢号S45C/S48C;德国DIN标准材料钢号1.0503;德国DIN标准钢号C45;英国BS标准钢号IC45/080A47;法国AFNOR标准钢号CC45;法国  相似文献   

20.
C25钢     
正德国牌号C25,材料号1.0406。化学成份(质量分数,%):0.22~0.29 C;0.17~0.37 Si;0.50~0.80 Mn;≤0.035 S;≤0.035 P;≤0.25 Cr;≤0.30 Ni;≤0.25 Cu。力学性能:抗拉强度σb≥450 MPa;屈服强度σs≥275MPa;延伸率δ5≥23%;断面收缩率ψ≥50%;冲击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