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酪氨酸酶有催化氧化L-酪氨酸及L-多巴生成黑色素的作用.通过吸光光度法测定比较几种常用美白剂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以此评价3-O-乙基维生素C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3-O-乙基维生素C对酪氨酸酶催化氧化L-酪氨酸活性最高抑制率为80.8%,仅次于曲酸(抑制率为95.5%),高于维生素C(抑制率为68.5%);对酪氨酸酶催化氧化L-多巴活性最高抑制率为89.1%,IC50值为0.15 mmol/L,具有很好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的3-O-乙基维生素C,色谱条件:SH IMADZU Sh im-pack VP-C18ODS(150 mm×4.6 mm,5μm)色谱柱;C18ODS保护柱芯;流动相V(甲醇)∶V(0.025 mol/L KH2PO4)=20∶80;流速:1.0 mL/m in;柱温:30℃;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池温度:40℃,波长:254 nm。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3-O-乙基维生素C在0~100 mg/L与相应的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线性回归方程为A=31.170 3,ρ回收率在97.75%~100.60%,方法精密度RSD约为2.6%(n=5)。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辅助法在三乙胺的催化条件下,一步完成3-O-乙基维生素C的区域选择性烷基化反应,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8 min,n(VC)∶n(三乙胺)∶n(硫酸二乙酯)=1.0∶1.15∶1.2,功率为200 W,反应总产率可达74.73%(HPLC),该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产物选择性好,产物结构经IR和1H NMR得到了确证。  相似文献   

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的3—O-乙基维生素C,色谱条件:SHIMADZU Shim-pack VP-C18ODS(150mm×4.6mm,5μm)色谱柱;C18ODS保护柱芯;流动相V(甲醇):V(0.025mol/L KH2PO4)=20:80;流速:1.0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池温度:40℃,波长:254nm。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3—O-乙基维生素C在0-100mg/L与相应的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线性回归方程为A=31.1703ρ,回收率在97.75%-100.60%,方法精密度RSD约为2.6%(n=5)。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C生产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维生素C生产及应用情况,并提出发展我国维生素C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TP和VC对橄榄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P对橄榄油的抗氧化作用优于VC,当茶多酚的浓度为0.05%~0.06%时,对增强橄榄油的抗氧化性效果最好,且TP中添加VC有明显的抗氧化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含维生素C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相容性好的α-氰基丙烯酸正乙酯为原料,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含维生素C(Vc)的纳米粒子,探讨了制备纳米粒子的较佳条件,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动态激光光散射仪(DIS)、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和荧光光谱分别对制得的含Vc的纳米粒子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含Vc的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280 nm;粒子形貌为具有壳-核结构的球形粒子;粒子中Vc的载药率为17.6%.在不同温度下对比加速老化实验证明,纳米粒子中的Vc的稳定性远高于水溶液中的Vc,且在温度越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越明显,证明纳米粒子对Vc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将维生素C配制成溶液及水包油和油包多元醇的乳化体系,进行高温加速试验,重点研究了油包多元醇体系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C即使在少量水存在的情况下也很难稳定,只有在非水的油包多元醇乳化体系中具有较高的保持率.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对维生素B3和维生素C吸附与缓释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正源  郭嘉  袁军  池汝安  费斌 《陕西化工》2009,(12):1742-1745
研究活性炭吸附维生素B3和维生素C以及在模拟体内环境中的释放过程。探讨了活性炭孔结构对吸附维生素如和维生素C的影响,并对活性炭缓释维生素B3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初步探讨了吸附和释放机制。实验所用活性炭对维生素B3有较强吸附能力,吸附量达到了94.9mg/g,对维生素C的吸附量仅38.5mg/g。采用活性炭对维生素磁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其整个释放过程符合药物体外释放一级动力学模型为Q=38.25—36.90e^-0.04924t。所用活性炭适于作为缓释维生素B3的载体,而由于维生素C的不稳定性,不适宜使用活性炭缓释。  相似文献   

10.
洪正源  郭嘉  袁军  池汝安  费斌 《应用化工》2009,38(12):1742-1745
研究活性炭吸附维生素B3和维生素C以及在模拟体内环境中的释放过程。探讨了活性炭孔结构对吸附维生素B3和维生素C的影响,并对活性炭缓释维生素B3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初步探讨了吸附和释放机制。实验所用活性炭对维生素B3有较强吸附能力,吸附量达到了94.9 mg/g,对维生素C的吸附量仅38.5 mg/g。采用活性炭对维生素B3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其整个释放过程符合药物体外释放一级动力学模型为Q=38.25-36.90 e-0.049 24t。所用活性炭适于作为缓释维生素B3的载体,而由于维生素C的不稳定性,不适宜使用活性炭缓释。  相似文献   

11.
用甲基丙烯酸(MAA)改性PMMA,使其维卡软化点提高了20~23℃,透光率未降低。  相似文献   

12.
天然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的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新型食品用天然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的热稳定性及增效剂对其在植物油体系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热分析法研究了二氢杨梅素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可在220℃以下的高温使用.并确定纯度为95%的二氢杨梅素在花生油体系中的最优添加量为0.04%,并且当增效剂L-抗坏血酸和亚硫酸钠的添加量为0.02%时,可有效地提高二氢杨梅素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硝酸铵热分解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介绍了测定硝酸铵热稳定性的方法及其优缺点。结果发现,加速度量热仪和C80微热量热法是目前最安全、简便、实用的反应性化学物质热危险性的评价方法。研究结论为解决硝酸铵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阮继锋  孙金华  郭耸  平平 《化工学报》2013,(5):1526-1531
引言硝基苯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主要用作生产苯胺的原料、橡胶硫化促进剂及其他有机合成的中间体[1]。在硝基苯的生产、储存、使用等过程中可能由于工艺波动或操作失误等原因混入一些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硝基苯的热分解特性,有些还会加速其热分解过程,如果体系放热速度大于向环境的散  相似文献   

15.
提高聚氨酯材料耐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提高聚氨酯(PU)材料耐热性能的常用方法,包括引入有机杂环、选择耐热聚合物多元醇、引入金属离子、共混和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结构的改性及研究进展,并对耐热PU材料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根据引起聚对亚苯基苯并双恶唑(PBO)纤维老化的主要因素,选择温度分别对热氧老化与湿热老化中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研究显示,在200℃条件下6 d的热氧后,PBO-HM和PBO-AS纤维的抗断裂强度分别为初始强度的86.0%与79.8%;经过6 d相对湿度为80%,温度为95℃的湿热老化,PBO-HM和PBO-AS纤维的强度分别为初始强度的90%和92%。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热氧老化和湿热老化都会使PBO纤维的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3批聚合度为1000的聚氯乙烯(PVC)树脂的热稳定性、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偏二氯乙烯链节含量、分子链双键的相对含量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结果发现,热稳定性差的树脂双键相对含量较高,重金属离子相对含量明显高出正常批次料;同时还检测出了偏二氯乙烯链节.研究认为,引起配混料和医用粒料颜色发暗、雾度升高、制品黄色指数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树脂重金属离子含量高,对树脂老化起到了催化作用;其次是原料单体中的杂质参与了聚合,形成了分子链缺陷,导致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借助C80微量量热仪研究硝酸对硝基苯热稳定性的影响特性,获得含有不同浓度硝酸的硝基苯溶液热流速曲线,并据此求解出混合溶液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结合Semenov热爆炸模型,计算并比较了硝基苯混合溶液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采用GCT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研究硝基苯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分解特性,并结合C80实验结果推测了硝基苯的高温热解反应机理以及硝酸杂质对硝基苯热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9.
Results are presented from a study of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a poremit emulsion. Safe storage and processing times and temperatures are indicated along with the effect of the emulsion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other materials. Satisfactory thermal stability is attained with an emulsion of poremit in lubricating oils and fuel oils containing up to 3.5% sulfur and from 10 to 17% water. No heat is released for several days at temperatures of 90–110°C. The emulsion begins to break down at 205–210°C, this process intensifying at 240–250°C. The self-ign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emulsion is within the range 310–370°C.St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Kristall, 606007, Dzerzhinsk. Translated from Fizika Goreniya i Vzryva, Vol. 30, No. 6, pp. 89–96, November–December, 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