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数字天坛     
中国古代极重坛庙的建造与祭祀,历代都设礼官,专门从事祭祀活动。《周礼·春官》所言“典祀”,负责坛庙之郊祭。汉代奉常之属设诸庙令以为祭天拜地之职。魏晋六朝有太庙令。唐代改作郊社令,主持隆重祭典。到了明代,因北京坛庙建筑空前繁荣,开始专  相似文献   

2.
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在整个北京城里,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南有天坛祭天,北有地坛祭地;而其中的天坛气宇非凡——是座巨大的祭天神庙。天坛位于故宫东南方向数公里处,天坛的建筑也在一条中轴线上。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这种设计来自远古“天圆,地方”的思想。中轴线上的三大建筑,构成了天坛的核心。南方一座叫圜丘坛,坛呈圆型,高5m,直径23m。坛中心是一块圆石,外转共有9圈扇型石板,最中心一圈为9块,然后按9的倍数增加,第9圈共有81块。当年皇帝们就站在圆坛的中心虔诚地祭祀苍天。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
《五藏山经》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地理书,它脱胎于社稷祭词,祭祀范围不仅仅是本社,而是整个世界。其中涉及的地理,越近的越真实,无法到达的地方只能假借想象。祭祀的对象是以社神为主的多种神灵。祭祀时间、地点、祭品及其处理方式等要素,都需参考社稷祭祀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永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①古代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山水”作为至尊至敬的自然之“神”。秦始皇、汉武帝祭五岳(《尔雅·释山》、《周礼》有记)、敬四渎(为江、河、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有记),表明“山水”为祖国壮丽山河的象征,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周官·春官·大司乐》有《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乐舞名,而未提及其所属年代。郑玄以之与黄帝以下六代之王对应,经后世经师附会,殆成定说。然所谓"六代大舞",乃是采缀《乐纬》《元命包》而成;周代乐舞,不过《韶》《夏》《赉》《武》,而以文舞(籥舞)、武舞(干舞)为主体;《周官》"大舞""小舞"说为虚拟;以《云门》等祭天地四方百神、特祭姜嫄,均有违史实。  相似文献   

6.
《消防与生活》2011,(2):27-27
在我国,“火”很早便被人们当作吉祥之物,用于喜庆活动中。这大约是从我国原始社会的设坛祭祀、焚柴祭天等仪式开始的。《吕氏春秋·本味》中曾有记载:“爝以燧火,衅以牺狠”。后人解释说:  相似文献   

7.
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蜷成圆的鞠形,再放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礼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少地方逢年过节,祭拜祖宗天地时,人们总是把整鸡整鸭蜷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48-50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居》2012,(1):33-35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相似文献   

10.
刘磊  金璐 《城建档案》2008,(4):32-35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23)
《楚辞·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祭歌,是楚辞的重要代表作,对《九歌》的性质和创作意图,历来有不同观点。本文从"九歌"的源起、性质、所祭之神入手,论证《楚辞·九歌》是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创作意图是为楚国对外战争祈求福佑。  相似文献   

12.
《华中建筑》1989,(3):40-42
·[祠堂]祭祀祖宗或往哲之庙堂也。《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注:“祠堂,孔明庙也。”此谓往哲庙堂也。《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家建祠堂于墓所。”此谓祀祖宗之庙堂。按汉代人家宗祠,多建于墓所。后世无此限制,俱建于宗族聚居之近地,岁时由族长率族中人共同致祭。·[祏室]《演繁露》:“宗庙神主,皆设石函,藏诸庙室之西壁,故曰祏室。室必用石者,防火也。”·[祭门]《谷梁传》桓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注:“祭门,庙门也。”·[禁中]天子所居曰禁中。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1)
<正>"轩辕氏祭典"是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的一种以黄帝为祭祀对象的中华始祖崇拜礼俗。轩辕氏是上古黄帝的别称。据《史记》注释记载:"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缙云是黄帝的一种官名,也是黄帝的别号。缙云"祭祀轩辕氏"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轩辕氏祭祀分春(清明)秋(重阳)二祭,形式分黄帝祠宇大殿祭拜、各地宗祠祭拜或自家"道坛"(民居四合院的天井)祭拜  相似文献   

14.
林升乐 《四川建筑》2002,22(3):29-29
烛照历史文化 ,追溯历史踪迹 ,德阳孔庙 ,依稀可见它们竟蕴涵着深层的美学意味。1 孔 庙孔庙 ,又称文庙 ,其主要功能是祭孔。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弘扬文化遗产等方面卓有建树。他生于公元前5 5 1年 ,卒于公元前 479年。次年 ,便于曲阜旧宅立庙祭祀。他的故居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曲阜孔庙。曲阜孔庙是孔子的本庙 ,是孔子后裔世代奉祀的“祖庙” ,属礼制所规定的“家庙”一类 ,庙中祀事以孔族私祭为主 ,朝庭虽不时遣官致祭或天子过鲁亲祭 ,但皆非例行常祭。至唐迄清 ,其他各地孔庙(含京师太学孔庙和府、州、县学孔庙 ) ,则属国家祀典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飞鸣  邬帆 《园林》2009,(8):84-87
屈原创作《九歌》的初衷,可能是嫌楚人祭祀时唱的那些歌辞太庸俗无聊,于是这些歌辞被赋予了楚辞所特有的香草与美人,给原本严肃神秘的祭祀音乐罩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往往同时并存的现象,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现居台湾的学者李宗侗先生就通过对古希腊、罗马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比较中,认识到了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相关性,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中单列一章来探讨这一问题。李先生指出“在上古社会,圣火就等于图腾、等于祖先。在罗马、意大利古代民族对于圣火的祭祀也不过是一种祭祖先的形态,祖先只是图腾的演变,人们要通过圣火上达祖先。”他认为在古代罗马,最早的维持圣火不灭的人就是“火巫”,而最早的“火巫”是由王女来担任,“火巫”最早供奉的火也仅为罗马主所有。在中国汉书地理志中也曾有记载说,齐国有习俗,每家长女不嫁,号称“巫儿”,嫁则于家不利,这也许就是古代中国也曾有“火巫”的间接证据。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李先生发现了不少可以证明中国古代也存在着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现象的证据,如对“室”字的新解,认为古籍当中所说的“太室”、“世室”就是古代祭火的地方,“至”字就是安静的火,下半部就是祭火的台基等等。在不太长的篇幅里,李先生对中国“木主”观念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认为“主”(即木制的祖先牌位)是出于祀火,并推测其俗大约起于夏代。因为在《论语》和《淮南子》当...  相似文献   

17.
《礼记·礼运篇》云:“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礼运篇》又云:“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扭届,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把所以本事也”。据此推测,台是用未卜筮与祭祀了。十筮与祭祀,都是“国之大节”在殷人看来是至高无上的行为所以“台”比“宫殿”更重要,因此古人认为纣王大乐戏于苑,是慢于鬼神,必然要走向灭亡。《诗经大雅·灵台》是歌颂周文王的。诗中写道“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白鸟。王在灵沼、於鱼跃。……於论鼓钟,於乐辟。……鼓逢逢咛腊秦…  相似文献   

18.
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以北魏时期蜈蚣坝圜丘遗址为例,通过景观考古学的“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研究方法,借助ArcGIS、Global Mapper软件与卫星影像图,直观地呈现空间环境、遗址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现圜丘遗址是边疆山脉和北魏六镇城池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圜丘遗址作为祭祀场所,不仅兼具宏大、粗犷的北魏景观特征与鲜卑民族特色,还蕴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原始宇宙观与环境观。进而总结遗址本体与多层级社会及环境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未来大遗址系统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3)
孟连傣族的自然崇拜是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多神崇拜。其内容包括选举召芒、祭祀地方神祗、农耕祭祀、生殖传播和祭祀寨心等,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统一,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村寨为依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5)
别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产生与早期祖道活动关系密切。祖道活动主要由軷祭与饮饯两部分组成,軷祭"媚神",饮饯"娱人"。軷祭包括立坛四通、树茅依神、行祭、轹性而行四个环节,饮饯则包括饮酒和赠诗两个环节。别情诗就是在饮饯过程中赠与出行者的饯别之歌。祖道仪式对《诗经》中别情诗的场景描写、情感基调的形成、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和车马意象的选择等,均具有直接的影响。祖道活动与别情诗相互生发,是中国早期文化中社会生活与文学关系的典型个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