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滨河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是城市文明的缩影,生态河道景观不仅担纲着城市河流排污防涝的责任,同时也具有美化城市景观环境的作用,保证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忻州市忻府区牧马河生态景观公园为研究基础,遵循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基本方法,结合牧马河现状问题从生态化设计角度出发,结合滨河景观要素进行具体的生态设计,以期为城市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丽 《中外建筑》2012,(7):112-114
文章以上海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为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以滨河绿地为载体的城市带状景观空间的设计体会。通过在总体规划上,对城市滨河带状空间的现状及文脉研究,构建多维的景观结构,创造多样的景观视线通廊,在具体设计时,把握城市滨河带状空间各元素的处理,形成沿河旖旎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易伟 《建筑知识》2014,(5):74-75
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吉劳庆川下游(康巴什城区段)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在开放性、多样化、生态性原则的引导下,探讨了缺水地区进行河道景观设计的策略,并简要阐述了绿色河谷,蒙原风情;生命之河,自然之美;生态驳岸,水景丰美的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4.
赵梦 《中国园林》2012,28(2):37-41
瑞士苏黎世南部的锡尔河是苏黎世境内的第二大河。为了更好地改善锡尔河滨河地区的景观环境,苏黎世有关部门对锡尔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景观更新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环境,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介绍了相关项目情况,然后基于更新规划所体现出的游憩行为的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了当地解决滨河地区游憩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矛盾的方法与手段。对该项目的分析与总结,将会为我国城市中类似的河流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滨河绿地不仅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实体对象,而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它始终传承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物质文明。文章拟从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中较为关注的地域文化方面来探析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分析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阐释及作用,,并提出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河绿地中具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某项目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景观效果以及海绵城市目标。通过分区计算,项目未设置灰色雨水设施,即达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60% 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7.
白雪 《城市住宅》2021,28(4):96-99
滨河区域占据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滨河空间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被寄予修复滨河生态、带动土地升值、提升人居环境的期望.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良性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城市滨河空间的诉求,提出"安全、生态夯基础""特色、合作创价值""风貌、功能塑情怀"3个方面的设计思路.比较开封护城河与新乡凤泉湖项目中景观主导滨河建设的实践情况,通过强调景观专业"后来居上"意识的重要性,推动多专业合作模式优化,为城市滨河空间探寻更健康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马越 《中国园林》2019,35(10):89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市民活动的重点区域。以广东佛山东平河为例,首先对场地中水利建设对变水位下河滩、堤岸、植被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洪水、潮汐的不同影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分级设计模型构想。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通过工程、生态、景观的手段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水利堤岸改造、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让陆地和水域自然衔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可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雨洪管控。该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河绿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的作用,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主张从源头控制、中途传输、末端调蓄三个阶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集水、输水、汇水景观设计,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雨洪管控。并以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为例,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城市滨河绿道,以期为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滨河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使人们重拾对于城市的记忆,以江西抚州抚河滨水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滨河景观规划中的文化主题性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州城市空间形象的现状描述为背景 ,以珠江滨水区建设为例 ,探讨了作为城市主要发展轴的珠江被逐渐淡忘的原因。并试图从需求与现实的矛盾中寻求相应的规划对策 ,以期对广州滨江城市形象的重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郭菲菲  王美仙 《中国园林》2022,38(9):111-116
滨河绿地拥有水、陆域相结合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从游人需求角度出发,探究游人偏好何种植物景观,对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以郑州市东风渠、七里河、熊耳河3条河流滨河绿地为例,在调研分析滨河绿地植物多样性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收集游人拍照点位置及偏好植物景观照片,并借助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游人拍照点空间分布特点及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人在动态游览时对滨河绿地整体植物多样性感知程度较低,更关注视野范围内较小面积样地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近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为拍摄点密集区域;游人拍摄照片时关注植物个体特色、植物景观空间及个人在植物景观空间中的感受;游人偏好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具有植物种类及观赏特性丰富、可进入草地面积大、地形起伏、有花卉装饰、空间视线开敞、与水体相结合、色彩和谐、适中的硬质铺装面积及绿视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陈文 《建筑知识》2014,(7):123-124
通过对慈溪市景观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景观规划设计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表现方法及规划策略。重点强调对兼顾交通功能性及景观展示性的景观大道,作为一个城市的展现其城市面貌的一张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磊  鲍培培 《华中建筑》2007,25(5):122-124,126
青岛白沙河滨河区城市设计是通过建设一个具有活力的滨水区来促进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遵循景观经济一体化、资源利用集约化、要素整合立体化等原则,营造滨水区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市民的公共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发展,生态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景观中的独特区域,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山东菏泽仿山河滨河公园为例,论述如何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滨河景观设计,进而总结滨河景观设计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通过生态景观恢复和营造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杨震  李治鲜 《新建筑》2022,(1):96-101
由于缺乏系统性认知及多要素整合的适宜性操作,城市滨河风貌营造面临空间碎片化、景观符号化、交通割裂化、生态人工化、文化同质化、服务非人本化等普遍问题.文章归纳了城市滨河风貌的6个构成要素:空间结构、景观构成、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服务.以此为研究框架,对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河风貌进行了剖析与述评,总结了查尔斯...  相似文献   

18.
赵铁铮 《规划师》2006,22(1):29-32
上海长风商务区沿苏州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的综合层面入手,延续、保留和弘扬原有的历史文脉,为市民创建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形成与现代化服务区城市风貌相得益彰的独特的苏州河沿岸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19.
从博览会项目的本质入手,探讨作为世园会的核心景观区应如何定位。以功能兼顾、文化表达、空间主体和永续利用为4个主要方面,阐述在大事件背景下落实2019北京世园会核心区设计的困难与挑战,并着重论述了对场地信息层中各类因素的寻找和取舍。方案整体兼顾作为"设计"一体两面的"功能"与"立意",尊重并利用客观存在的场地记忆,从处理进入湖区的方式开始,建构起多种语言要素并置的叙事空间,勾勒出一幅徐徐展开在世界面前、极具中国意境的园艺画卷——人间仙境,妫汭花园。  相似文献   

20.
以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可持续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权重的生态性评估体系的缺陷,提出了非权重方法的研究对策,进而建立了以ULEE(城市景观生态效率)为核心指标、EF(生态足迹)为统一度量的非权重法评估的理想模型,建构了2大类6组基本评估指标体系,讨论了相关指标的计算思路,建立了基于非权重方法的生态性评估研究框架,提出了规划因素与"生态性"的关联性、规划图式与生态意义、评估程序等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