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原料配比由于酶学的进步,制曲的技术不仅从微生物的增殖方面考虑,而且已逐步对酶的生成进行了探讨。在麦麸上培养米曲霉,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着生最适温度为35℃,基质如为麦麸及脱脂大豆,为使菌丝旺盛地生长,C/N比较高时较为适当,但为了蛋白水解酶  相似文献   

2.
4.发酵技术的演进 (1)稀发酵、固态发酵、固稀发酵: ①稀发酵 稀发酵是稀醪发酵的简称。一般是指成曲中加入较多的盐水,呈流动状态的酱醪进行发酵的方式,有稀醪天然发酵法和稀醪温酿法两种。  相似文献   

3.
b 发酵时添加微生物 酱醪中除有曲霉的多种酶作用外,如果条件合适,尚有鲁氏酵母、球拟酵母及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这对酱油的风味起着重要作用。对酱醪中的微生物的研究日本的松本宪次等从二十年代开始进行的,但一直到第二次大战前夕并未应用于酱油工业中,当时在先进的工厂也只不过添加性能良好的酱醪而已。战后,由于微生物研究的进步,这些发  相似文献   

4.
(3) 现在技术水平 a 种曲由于机械制曲的发展和制曲时间的缩短,需要发芽、生长迅速的霉菌,我国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突变株3.042就是生长非常迅速的菌株,它缩短了制曲时间。日本稻森等对种曲用的菌种进行了改良培养,同样可以使之适合于机械制曲的要求。综合近年的实践,质量优良的种曲应具有下  相似文献   

5.
酱油是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重要调味品。现已传至世界各地。美国已建有相当规模的酱油厂,苏联从我国引进生产技术,已于1957年在莫斯科等地进行生产,据说法国最近也在建厂。所以酱油已不是局限于东亚地区的特产,正在逐步变成世界性的调味品,其前景是光辉灿烂的。至于酱的生产在日本是仅次于酱油的重要调味品,而在  相似文献   

6.
3 元、明、清三朝代的制酱及酱油生产技术《农桑衣食撮要》为元鲁明善所撰,较浅显地记载了按月要作的农事活动。其中有“合小豆酱”,对生产工艺有较详细的阐述,但基本上保持了《齐民要术》(以下简称为《要术》的精神实质,可是操作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7.
2.4 豆酱及酱油2.4.1 汉代的豆酱及酱油关于汉代豆酱及酱油的文字记载,可以举出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崔实《四民月令》及东汉王充《论衡》。(1)史游《急就篇》中的豆酱史游是汉元帝时代的人,在其《急就篇》中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话。唐·颜师古注曰:“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臡。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给豆酱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是古籍中以豆和面粉生产酱的最早记载,但这并不是生产工艺的记载,仅从文中“合”及“为”  相似文献   

8.
5.6 清代的豆酱及酱油生产技术5.6.1 顾仲《养小录》中的酱油酿造法顾仲是清代浙江嘉兴人,字咸山、又号中村,所著《养小录》系根据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名族杨子健先世所辑《食宪》一书加以重订修整、并增加了一部分顾仲本人的见闻而成的食品加工专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注重实用、注重卫生,在食品加工史上是具有影响的古籍。全书共三卷,上卷的“酱之属”内包括了酱类、酱  相似文献   

9.
3 唐代的豆酱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心思治、唐建立王朝,不久出现贞观之治,国泰民安,生产得到发展,酿造业也随之得到甚大发展。宋欧阳修《唐书·百官志》中所载:“掌醢署有酱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足可说明,当时仅掌管带王酱、豉等调味品生产的组织,已具相当规模。另外,唐代是我国食疗科学的黄金时代,豆酱已作为食疗食品,常出现在当时许多本草、食疗书籍中,如苏敬《新修本草》中就载有:“酱,味咸酸冷利。”注释曰:  相似文献   

10.
11.
酱及酱油的起源及其生产技术(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考古之物的分忻和大量古籍资料的整理,闸述我国酱及酱油的起源及其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豆豉与酱油关于豆豉生产技术的记载,以《要求》较为全面。将豆豉及酱类分章叙述,体现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质的不同。对大豆发酵食品来讲成为两大系,而且各具特点,因而其发展前途各异。如前项所述,从酱发展出了今日广泛为东亚以大豆及麦(麸)为原料所生产的酱油。而豆豉则派生出只用大豆为原料的日本溜酱油和我国福建琯头系酱油和农村生产的豆酱油。在我国农村自产酱油多是将热豆粒制成团,进行採黄,加盐水发酵,  相似文献   

13.
2 历代酱和酱油的生产技术2.1 肉酱这里所说的肉酱,包括以牛、羊、猪、鹿等兽肉为原料,用曲(包括麦曲、工,黄蒸)为发酵剂所制成的酱,另外也有许多不加曲制成的酱。其中绝大多数是用生肉,也有使用熟肉的个别例子。在这些产品中多数是呈  相似文献   

14.
酱油生产技术(一)酱油的起源及酱油生产工艺的沿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酱油的起源  在我国食品史上 ,酱的出现是极早的 ,史料表明在“春秋”时期 ,在《周礼》中就记载有“百酱八珍”。在《论语》中 ,孔子就讲“不得其酱不食” ,当时确是“食不厌精”非常讲究的。但那时的酱多系“肉酱” ,没有明确的文字资料说明是以大豆为原料制造的“酱”。最早以文字记录了用大豆制酱的 ,是在西汉时期 ,在史游的《急就篇》中 ,有“芜荑、盐、豉、醯、酢、酱、芝、蒜、荠、芥、茱萸香”的词句 ,唐朝颜氏作注 :“酱 ,以豆合面而为之也。”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 ,酿造豆酱的最早记载。史游是西汉元帝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酱油生产技术(十二)酱油的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我国酱油质量标准的沿革GB 1 81 86— 2 0 0 0酿造酱油国家标准和SB 1 0 336— 2 0 0 0配制酱油行业标准 ,均是条文强制标准 ,这两项标准于 2 0 0 0年 9月 1日发布 ,2 0 0 1年 9月 1 0日全面实施。在 1 975年以前 ,我国的酱油产品没有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 ,在 50~ 6 0年代 ,各地的酱油生产企业及其主营部门制定了一部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来进行酱油产品质量的管理。1 975年 7月原国家商业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调味品工作会议” ,会上提出了全国第一部统一的“酱油、食醋、酱类产品质量标准”即 :SB 70~ 74— 78标准 ,这…  相似文献   

16.
低盐固态发酵法酱油生产技术是我国目前酱油生产的主流工艺技术,现阶段全国酱油总产量的90%是由这种速酿技术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酱油生产技术(四)酱油生产用微生物基础知识(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2 酵母菌类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种类繁多 ,已知有几百种 ,酵母菌是生产中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 ,在我国殷商时代 (约4 0 0 0年以前 )就已经会利用酵母酿酒了 ,现代的制酒工业 ,甘油的制造 ,面包生产等等 ,都要使用酵母菌。3 2 1 酵母菌的形状和细胞结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 ,它没有鞭毛 ,不能运动。形态大小依种类不同而有差别 ,酵母菌的基本形状有以下几种。某些菌种在特殊条件下 ,生成的菌体相互连接并延长 ,形状与霉菌的菌丝相似 ,称之为假菌丝。酵母菌的细胞比细菌大的多 ,一般酵母菌细胞的大小是 8~ 1 0 μm× 1~ 5μ…  相似文献   

18.
1 “发酵”与“酿造”《辞海》对“发酵”与“酿造”这两个名词的解释为 :发酵 ,一般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工业产品的过程。酿造 ,指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由此看出 ,“发酵”与“酿造”两个名词的意义是相同的 ,都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工业生产而言。广义的讲 ,所有利用微生物的工业生产 ,都可以称之为“发酵工业”。如 :味精及各种氨基酸的生产 ,酒精的生产 ,柠檬酸及各种有机酸的生产 ,各种抗菌素 (如 :青霉素等 )的生产 ,石油发酵生产酵母 ,以及白酒、啤酒、果酒、酱油、醋、酱、腐乳的生产等等。狭义的讲 ,“酿造”是…  相似文献   

19.
鲁肇元 《中国调味品》2002,(5):46-47,18
3 3 细菌类在自然界 ,细菌是分布最广 ,数量最多的一类微生物。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入 ,细菌利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在酱油生产中 (主要指高盐稀态发酵工艺 )。乳酸菌参与米曲霉和酵母菌的共同发酵作用 ,才产生了酱油的各种风味成分。醋的酿造必须利用醋酸菌的发酵作用来完成 ,当然在自然界也存在不少对调味品生产有害的细菌。“酿造”生产的目的 ,就是要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 ,同时还要防止和抑制有害的微生物。3 3 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 ,一般形体很小 ,大多数约为 1微米左右 ,通常需用…  相似文献   

20.
4 发酵我国的酱油发酵工艺,根据在发酵时加入盐水(或水)量的多少,划分为稀态醪发酵和固态醅发酵两大类。同时依据加入的盐水,含盐量高低又分为高盐发酵,低盐发酵,如果加入的为淡水则称之为无盐发酵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