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森 《石油沥青》1995,9(1):23-25,5
本文从矿料表面电荷性质、矿料和乳化沥青吸附热及粘附性等试验着手.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矿料和乳化沥青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评价参数.对实际工程材料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乳化沥青试验方法及相关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化沥青技术在近10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部分试验方法及其技术指标已经不适应于目前的工程实际.针对有关乳化沥青的检测试验,分别就试验方法和对应的技术指标再次进行了研究确定.如残留物获取试验、与矿料的粘附性试验、水泥拌和试验以及粘度试验等.  相似文献   

3.
李健  李福普 《石油沥青》2012,26(6):70-72
针对高低海拔地区沸水温度的差异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影响,选取不同的沥青种类、不同的集料酸碱类型以及粒径尺寸、不同的高低海拔测试条件对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进行研究,得出在高海拔地区采用水煮法进行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等级评价不合理,宜采用水浸法或者质量损失法。  相似文献   

4.
简介并分析了ASTM现行的测定与回收乳化沥青残余物方法。根据设备投资费用、试验时间与温度以及试样量对诸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尝试性地评价。ASTMD7404试样用量少,比其它方法快捷,可用作快速、定量测定乳化沥青残余物的方法。如果不需要进一步试验,ASTMD6934为一种简单的测定乳化沥青残余物方法。为获取进一步试验用所需残余物,宜考虑选择蒸馏法ASTMD6997和ASTMD7403,若乳化沥青中含有聚合物,即改性乳化沥青,则以采用ASTMD7403为宜;ASTMD7497实验条件接近路用条件,因而适合于为研究珐余物性席而蓑墩张会物.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乳化沥青所用乳化剂的类别。对中国和国际常用的ASTM D系列以及日本 JIS K系列乳化沥青试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探讨了我国应如何结合生产与使用对乳化沥青试验法进行科学的规范与改进,以求其指标更适合实际,操作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SBR改性乳化沥青容易生产,低温性能好,是目前公路工程中常用的改性乳化沥青;而乳化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好,更适应炎热地区使用。在实验基础上,对比两种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性能及造价,乳化SBS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用水煮法检验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是建筑沥青路面目前选用集料时重要而必作的试验之一。如果试验条件掌握不好,就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本文通过新、老试验规程的对比,对该试验名称的归属、煮沸程度、观察方法、浸煮时间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乳化沥青结皮的原因,提出了防止结皮的措施;研究了我国乳化沥青残留物制作方法对残留物性能的影响.并与美国ASTM方法相比较,建议采用烘箱法制作乳化沥青残留物;通过三种试验方法,研究了乳化沥青粘附性的评价方法,提出1天水煮法评价乳化沥青粘附性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ASTM D244-2000《乳化沥青试验法》中所包含的测定乳化沥青性质方法的名称、适用范围、测定意义、方法概要,与我国现行的相应的石化行业标准的不同点进行了对照,提出了参照采用ASTM D244-2000,制、修订、完善我国石化行业标准乳化沥青测定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影响粘附性的沥青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测定了沥青各组分与集料粘附性的大小。对沥青酸值、电性能、接触角、合蜡量及粘度与粘附性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胶质、沥青质与各种矿料的粘附性最好,而饱和分与矿料的粘附性熏差。施工中为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水损害能力,应选择酸值较大、击穿电压小、蜡含量小及粘度较大的沥青。  相似文献   

11.
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乳状液的制备方法,聚合物浓度、地层水矿化度对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类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油砂热碱水洗分离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严格 《油田化学》2005,22(4):375-377
在实验室考察了用热碱(NaOH)水抽提法从内蒙古油砂中分离油砂油的工艺务件。用Dean-Stark甲苯抽提法测得两个油砂样含油12.5%和13.6%.含水0.55%和0.65%。分离出的油砂油含饱和分8.2%、芳香分23.6%、肢质25.0%、沥青质41.3%,含88.31%C、9.97%H、5.09%O、0.69%N、0.93%S。考虑工业生产条件得到的分离工艺参数为:碱水、油砂质量比1.5:1~2:1;碱、水质量比0.2%~0.5%;温度95%;搅拌转速75~100r/min;抽提时间30min,油砂油回收率可达95.5%以上。推荐的最佳分离工艺条件为:碱水、油砂比2:1;碱。水比0.2%,温度95℃。搅拌转速80r/min,抽提时间30min。用Na2CO3代替NaOH使油砂油回收率有所下降。图2表5参2。  相似文献   

13.
原油乳化液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水乳化液粘度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参数,模拟某油田地层条件,应用流变装置测试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水乳化液的粘度,结果表明,油水乳状液的转相点在含水率为40%~60%,建立了乳化液粘度预测数学模型,其粘度变化规律符合高斯函数和Lorentzian(劳伦兹) 函数,随着气油比的增加,乳化液粘度降低,且与常温常压下不含气的油水乳化液粘度有类似的规律,为油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乳化沥青残余物获取方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并分析讨论了几种获取乳化沥青残留物的方法.指出当乳化沥青中含有较多轻质成分或基质沥青抗老化性能较差时,按这些方法所得残留物的分析结果将偏离实际.  相似文献   

15.
环氧树脂E-44与聚乙二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水性环氧树脂乳化剂,并通过相反转法制得了稳定的水性环氧乳液。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5%,乳化温度为50oc时,环氧乳液有良好的稳定性。当环氧乳液含量为50%,加入0.4%的起泡剂AOS和3%稳泡剂,乳液的起泡性能最佳,在90℃时泡沫半衰期大于40rain。  相似文献   

16.
王旭  柳颖  王瑶 《钻井液与完井液》2006,23(1):30-31,36
使用解卡剂解除钻井压差卡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环境敏感地区对环保的要求严格,油基解卡剂因污染严重而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为此研制了水包油型解卡剂LH-1。该剂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了其高效渗透消除压差、实现油润湿性、保证良好的润滑性、乳化稳定性和悬浮性等几个方面。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确定水包油型解卡剂的配方,其中含有KS-1、柴油(或自油)、有机土、乳化剂A、渗透剂A,乳化剂B和渗透剂B。对其进行绵合性能评价表明,LH-1水包油型解卡剂在温度低于100℃条件下能保持良好的乳化稳定性,解卡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沉降稳定性,在1.4g/cm^3。高密度条件下,仍然保持良好的解卡效果;大大减少了柴油的用量,既降低了材料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剪切流场中分散相液滴形变三维力学模型论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乳化液破乳机理研究中剪切流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形变模型选择的问题,通过改进设计内、外桶反向旋转剪切实验装置,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实验的角度率先对液滴变形的基本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液滴在剪切流场中发生三维力学变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变形规律及变形机理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及理论探讨,提出了液滴形变非仿射度概念。通过对剪切流场中变形液滴表面应力分布进行模拟,提出了更加准确的液滴模型描述方法,为今后精确变形液滴形态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terfacial tension on emulsion formation for surfactant–polymer binary flooding, emulsion formation was conducted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by a scattered high shear emulsification machine and biology microscope. Four interfacial tensions with different orders of magnitude were established by electing different surfactants. Results displayed that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is conducive to the emulsion formation. The ultra-low (or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is not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forming emulsion, while the shearing a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mulsio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利用LUMisizer LS610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胜利油田纯梁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液滴直径的变化规律,考察了不同结构破乳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液滴沉降得更快,导致靠近样品池底部位置的透光率偏高,大液滴较多。直链的非离子破乳剂BP01吸附能力较强,在低质量分数时即表现出高效的破乳能力;支链非离子破乳剂PA05由于其特殊的支链结构,吸附能力较弱,对乳状液的破坏能力略弱于BP01;阳离子破乳剂HY01在离心力场中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了稠油的组分分离及其基本性质,为稠油组分在水包油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首次建立了将稠油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四组分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采用该分离技术对辽河杜-84稠油和胜利孤岛垦西稠油进行了组分分离,同时用极性分离法将稠油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之后对这些纽分进行了元素、酸碱值、相对分子质量及红外光谱等组成结构测定.结果表明,杜-84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36.92%;孤岛垦西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20.65%.元素分析、酸碱值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效果较好,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收率可达95%以上.极性四组分以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最高(2000-3000),且辽河沥青质比孤岛沥青质要大许多,反映出辽河稠油的超稠油特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官能团四组分中,碱性分相对分子质量最大(1150-1222),其它由大到小依次为两性分、酸性分、中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