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至今年9月,《治淮汇刊》已出第16辑了。我和许多从事水利工作的读者一样,对《治淮汇刊》是抱有好感的,而且每辑必读。我曾同那些热心治淮和研究水利的读者交谈过,有的还把她誉为:“治淮工程的百科全书。”为什么《治淮汇刊》能有一批常读不衰的读者群呢?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资料真实可靠性大。每篇文章和材料都由编委会组织撰写,主管部门审核,不掺有主观随意性或个人意见;其中涉及的各种提法和数据,也是经过组织认定的较为科学、准确的。这里的资料多是来自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有较高的足以为据的引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1,(11)
淮河研究会、《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征文活动今年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重新唤起了社会对治淮工作的重视。治理好淮河,是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快淮河的治理,许多关心淮河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治淮献计献策。为了交流各界人士对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及建设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深化对淮河的研究工作,并使其应用到治淮工作中去,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与《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为主题的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形式、角度不限,题目自拟,但要求主题突出,文理通顺。  相似文献   

3.
吴贵勤 《治淮》2011,(7):5-6
2010年6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治理淮河作了部署。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治理淮河面临大好机遇,抓紧抓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前期工作是关键。进一步治淮前期工作单项多、涉及范围广、协调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4.
在治淮45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赵武京同志,请他介绍当前的治淮形势和今后的打算。 赵主任说,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91年11月19日,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这两个决定都是治理淮河纲领性的文件,后一个决定是前一个决定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淮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作出的新决定。根据决定的要求,从1991年  相似文献   

5.
《治淮》1997,(6)
1997年5月23~24日,国务院第四次治淮治太会议在江苏徐州召开,淮河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 90年代的治淮是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后大规模展开的,其历史性记录是国务院当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治淮治太会议(后来称为第一次会议)。1991年的治淮治太会议形成了治淮的重要历史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治淮的18项骨干工程,部署了“八五”的任  相似文献   

6.
《治淮》1993,(2)
1991年9月,江淮大水刚刚消退,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治理淮河和太湖的会议。11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淮河的治理开始形成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高潮。回顾一年来治淮的成绩,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统一认识,明确任务,以利进一步贯彻《决定》,做好今年和以后的治淮工作。  相似文献   

7.
刘玉年 《中国水利》2009,(12):10-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且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事复杂,治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部署治淮工作。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8.
钱敏 《中国水利》2007,(24):57-59
2007年是淮河防汛抗洪历史上的重要一年,也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加快建设的冲刺之年。一年来,淮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淮河防汛取得重大胜利,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治淮事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治理好淮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1991年淮河暴发洪水之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从此淮河进入新的全面治理阶段。近十几年,治淮19项骨干工程相继开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治理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治淮工作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理念和思路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1950年10月,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相似文献   

11.
1950年,淮河大水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为加强治淮的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中央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的基础上成立治淮委员会。11月,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市正式宣布成立。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治淮高潮在淮河流域迅速掀起。1958年7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治淮工作交由流域四省各自办理。  相似文献   

12.
自新中国成立,治淮就成为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的大事。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此后50年间形成了3次大的治淮高潮。特别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3.
陈娥  王文龙  姜健俊 《治淮》2011,(6):39-40
稳定持续的投入是淮河治理的重要保障。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进一步治理淮河成功推动的关键时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治淮建设资金来源提供了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利》2008,(4):I0002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5.
汪斌  汪安南 《治淮》1996,(10):6-8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建国后第二次治理淮河的高潮。“八五”期间,中央、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治淮水利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八五”初见成效的目标。 一、“八五”治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刘玉年 《治淮》2008,(2):10-11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2004年1月,水利部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17.
《治淮》1984,(2)
《淮河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蚌埠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淮河志》编纂大纲及编纂工作计划问题。会议认为,编纂《淮河志》是一件大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历史上,劳动人民为了降伏淮河洪水和其他多种自然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淮河流域人民对淮、沂、沭、泗水系进行了系统的治理,做了前人所未曾做过的大量工程。为改变淮河流域多灾的历史面貌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努力开创治淮新局面的今天,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编纂一部符合时代要求、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淮河志》,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水利部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把淮河作为近期仝同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19.
吴贵勤  陈兰川 《治淮》2005,(12):3-4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关心支持治淮工作,2003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加快淮河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早日实现淮河的长治久安.治淮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同时,淮河流域的自然经济特点,也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20.
《治淮》2000,(10):4-6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5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两次作出战略性决策,十次召开治淮会议,多次组织编制流域性治淮规划,组织并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治淮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产、航运、发电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体系,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