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华夏儿女在这X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而作为“石头上书”(确切一点说是木头史书)的建筑别是人类文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标志,给我们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文化财富。思维模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入是民族性格的体现。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体系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呢?因为它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设计者对茫茫宇宙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阴阳哲学,认为万物起源于“道”,(易经》曰:“一用一阳谓之遣”,把阴阳交替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至战国经邹衍等… 相似文献
2.
当今建筑设计越来越关注场地、历史文脉以及地域特征,将哲学中的现象学引入建筑理论之中实践出新的思维和知觉方式,建筑设计不再是风格或者形式。在成都游览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浅析体验中所感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体验构成了建筑的根本基础,建筑营造的场所是形成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感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认识建筑》一书的两位作者兼以建筑师和学者的身份,从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引以建筑艺术的12个关键概念,通过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写就,全书主题又根据主题的类型划分为6个不同的组别,分别是空间与时间、物质与重力、光线与寂静、居所与房间、仪式与记忆、地景与场所. 相似文献
4.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建筑现象学”与“现象学的建筑术”——关于现象学与建筑(学)之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胡塞尔现象学而言,现象学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建筑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方法的层面上。这一通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而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在反思的目光中的描述分析;对直接性的强调;排除价值判断和理论成见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胡塞尔现象学也在内容的层面上与建筑学发生关联,这是由现象学方法的实施所必然导致的。建筑现象学要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对人类建筑活动的现象学描述分析。它本身不是建筑术,不是艺术或技术,但却是确切意义上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6.
梅洛-庞蒂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其倡导人们关注身体和知觉,对各体验设计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根源.该文从"知觉身体"、"在世界的肉里"、"可能性场"三个方面分析整合梅氏思想,并以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建筑学视角,结合实际案例,构建了"知觉现象学体验结构模型";由此对极端的... 相似文献
7.
蒙太奇是法文中一个建筑学词汇Montage的音译,原意指装配、构成,引申在电影学中就是剪辑和组接。一战后的苏联电影人借用这个词,将其作为镜头、场面或段落组接的代称,使得蒙太奇成为电影美学乃至时空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专有名词。这里我借用过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实际上也表达了我对中国电影博物馆体验的核心感受。蒙太奇与建筑和电影同时拥有如此的渊源,那么我们对于空间、穿插、流线的理解以及与事件、视点、非线性等特征将会有更加融合的一个思考维度,对于电影和建筑两种经验的比 相似文献
8.
对建筑立面的研究也就是对建筑形式美的研究.作为一种美的法则,形式美带有一种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它是绝对的.但人们对美的认识却是相对的,它随着民族、地域、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着,作为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建筑,人们对它的审美认识也在随着生活和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人们总是在变化中追求永恒.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建筑,都渴望展示出那种能被称之为“建筑“的生命力,也都会竭力去展示那种生命力,尤其是一些在一段时期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我们在个人情感上是否喜欢它,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它的存在就能让我们从中得到收益.任何一种设计都必须以超越现状为前提,要着手进行设计我们就必须了解过去发生了些什么,洞察到未来将要发生什么,让自己进入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中,这就是要进行这次调研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前一篇文章谈的是平面空间的组织策略,这篇文章谈的是建筑空间的组织策略,差别就在于"平面"与"建筑"两个词。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指出对平面空间的操作导致特定的空间关系。通过对抽象艺术作品的考察,我们列出了八种空间图形。比如,"面——占据",就是将形状散布在画面空间上,形状占据空间,形状为图,空间为底,形状与形状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流动的。如果我们将"面——占据"作为建筑空间构思的图解,就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从平面图解的角度来讨论建筑空间是建筑师特有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时空关系与体验,探讨了景观与建筑的交接空间。对其建构方式与体验感知方式进行研究。基于戴维·哈维(David Harvey)的“时空压缩”以及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理论,通过诠释“厚性”的概念,分析了景观与建筑空间交接的2种基本出发点:基于时空拉伸的“延展”,以及基于时空压缩的“解蔽”;通过案例研究,对其不同的空间组织方法与空间界定材料的使用方式进行解读,并论述与此对应的2种空间感知过程:“可推导性”与“瞬时生成性”;通过分析4个现当代景观实践案例,对景观设计在空间“内外交互”建构中所发挥的主动性与使用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对时空建构的基本方法、综合使用等方面进行应用层面的分类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厦门海事法院的设计,着重阐述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诸如超越“习惯”、回归自然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2.
对基坑工程支护设计中临时与永久、顺作法与逆作法,地下水治理堵与疏、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加大对基坑工程概念设计的辨证认识。 相似文献
13.
14.
建筑设计中的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是一对互相矛盾而又互相依托的统一体。本文以建筑设计中的感性思想与理性思维的分析与实例举证,探讨了优秀的建筑师在创作建筑作品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进入新时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新的学科目录显示,"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列在工学门类,可授工学、农学学位.新目录与1997年的老版相比,新增加了21个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在乡土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建筑设计与建筑教育加以反思,从设计的角度探索建筑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寻求将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的契机;同时又从教育的角度对课题设置、教学程序、设计方法等进行研讨,尝试如何将建筑史学与建筑理论直接、具体地运用于指导建筑设计。提倡历史、理论、设计三位一体教学观念,并力图创立一种综合的、开放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分别从自我身份的确立和全球秩序的建立两方面入手,通过案例观察、文献调研等方法,结合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知识,着重探讨该如何做有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论文以建筑界从业者的姿态,试与同业者探寻在全球化浪潮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