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异杂谈     
人们对吃的追求是永无休止的,标新立异是饮食业的一大主题和发展动力。正是如此,吃的世界才出现千姿百态、品种各异的美味佳肴。食异之风,古而有之,唐刘询《岭表录异》记录了岭南少数民族的食异之风,甚至吃牛胃中的草粪,令人惊讶。明《五杂俎》一书记载了闽人吃蚂蚁、蚯蚓、蛤蟆,至今还觉得新鲜。其实,当今流行的食野菜、虫菜、花菜等也是一种食异的表现。异者,与众不同有新意也。笔者认为,只要对人们的健康有益,对丰富生活有益,对提高烹饪技术有益,这样的食异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追求“异”是有原则要遵循的:一是不要追求“奇异”,怀着一种不健  相似文献   

2.
野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从古至今,人们就没有舍弃过吃野菜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享受,而是刻意在追求这种享受,由此便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食野”之风。 《易经》里的“女承筐”,指的就是采野菜;《诗经》里吟诵到的野菜品类多达数十种,如荇、蕨、蘩、荼、薰、笋、荠、茆、莫、栗、榛等等,而我国现在有文字可查的野菜更是多达1500余种。 四川省的自然环境,适合大多数野菜品种的生长。而随着“食野”之风的普及,各种野菜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餐厅酒楼。川菜的包容性本来就很强,完全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野菜纳入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食异与食俗     
食异与食俗,似乎有因果关系。有了前人的女异,才有后人的食俗。食异者起着开创作用,承担风险,是应该受到尊敬的。食俗则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上古时期,曾有“神农尝百草”之说,说是神农氏为战胜病沿,尝百草制良药而中毒数十次。有了他的食异,才有了《神在百草经》一书。鲁迅先生称第一位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这话极是。那储柱形态狰狞且凶恶横行之状,谁人有吃它之念!但毕竞有人首尝,始知它肉味鲜美,致使今天的翟肴蟹识,成为人们公认的美食,屯就成为了一种食俗。由此联想起来,世间可吃的、不可吃的,事先都…  相似文献   

4.
王赛时 《四川烹饪》1999,(12):19-19
古代的北方人也把虫类当作可食物品,只是在物种的选择上与南方风格不大一样。同时,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北方人食虫多选用常见的虫类,不像南方人那样搜奇猎异。在烹任方面,北方虫馔的加工朴实无华,求其天然真味。古代的北方人最先把蛋蛹用于食馔之中。人们取过蚕丝之后,发现蚕蛹可食,因此蒸炸烹烧,吃其虫体。元人吴端《食用本草》所说“丝后蛹子,令人食之”,指的便是北方食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方养蚕区大都不舍弃线后蛹虫,尤其住酒小菜,更以油炸蚕蛹为风味美仅。《清稗类钞·饮食类广已载说:“蚕成苗后,脱颖而出,时尚未…  相似文献   

5.
健康轻食风     
阿笑  彭元 《食品与药品》2006,8(11B):72-72
近期,一种饮食风逐渐兴起,即少食多餐.在三餐之余选择性地少量进食.以调整肠胃,使身体健康 。这正符合了国际饮食“轻食”的潮流,所谓“轻食”的含义很广.食物是低热、低脂的;吃的分量要少;食物制作过程简单便捷,既可以在外面吃.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吃的时候.要保持轻松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锅盔饼作为饼食的一种,不仅风味别致,香酥可口,享誉华夏,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有的传统面食食品,其优美动人的掌故轶闻,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特介绍三种最具特色的锅盔饼子,以飨读者。  饼字由来以久,《说文》曰:“饼、面糍也,并声。”周礼祭太牢,其中有各种食品叫“牢九”,就是用面做的食物。这大概是饼的最早记载。已有疏饼、蒸饼、肺饼等诸多名目品种;并有专门的饼店制售,可见,我国人们吃饼之风由来已久。  博望锅盔,是河南省南阳地区的一种古老食品。这种食品制作,系取面筋和酵面…  相似文献   

7.
人们饮食习俗中通常所称的“素食”,本应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由习惯使然,人们常将根、茎、叶、果实称作:“菜”.说“吃菜”,听来顺耳,因为一日三餐,莫不用之,大家都很熟悉.但说到“吃花”,一般人却不可理喻,甚至莫名惊诧.其实,多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是可以入馔为食的.为什么花的食用性往往为一般人所忽视呢?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方面花乃色美味香之物,其主要功能是点缀生活,供人观赏;另方面,许多花要结实,去花则无果,所以一般不常以花为食,“食花”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便在常理之中了.然而,“食花”作为一种饮食习俗,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例.据典籍记载,我国以花为食的传统饮食习俗,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咏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同时,又在其《涉江》中吟唱:“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有人说,屈原在这里吟咏的“餐落英”、“食玉英”是为了“益增其贞洁”(见胡文英《屈骚指掌》),是为了抒发自己高洁的情趣,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否真要吃“落英”“玉英”,尚待考证.但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时人们早已认识到花是可食的,而且“食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高雅享受.在我国,具体提倡食花的据说最早是  相似文献   

8.
吃CI·文化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吃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今天,人们对吃的追求,在满足了口腹之欲之后,正在趋于对一种精神氛围的体验,即对文化的向往。无论是传统的膳食,还是外来的“洋餐”,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越来越大。可以说,文化已成为美食的重要部分,与“吃”已经密不可分。文化作为美食的一部分.其价值正在上升,食之造型、食之雕刻,食之包装,导致价格上升.文化与吃融合之观念正在升值。文化的介入,使美味佳肴更值钱,远远超过了其本来的功能价值。一份全聚德烤鸭要卖上百元,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原料好,制法独特,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9.
也说蚶与蛤     
湘楚 《美食》2004,(4):20-21
《美食》2003年第6期载《说蚶道蛤》一,略谓“蚶,有的地方称之为‘魁蛤’,实际上,蚶与蛤虽同属贝类,但无论在烹调方式,还是在口感上均相去甚远。”并说“无论哪种蛤,其鲜味都无法与蚶相提并论”;同时强调“福建的蚶.一定得是宁德产的二都蚶,才有令食为之倾倒的魅力”;还提醒人们“蚶不能熟,一熟则味尽失”。以上说法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说:“食在广东”,提起爱吃野味来.就全国而言一定是以广东为最,吃蛇、吃猫、吃山鸡、吃鳄鱼、吃穿山甲、吃猴子……这么说吧.好像没有什么是吃不得的。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天上飞的只有飞机不吃.水中游的只有潜水艇不吃。其实现在喜欢吃野味之风已不只在广东.而是从南到北都很风行。如北方某市有关部门曾进行一项问卷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838张.在是否吃过野味一栏中,  相似文献   

11.
“手抓羊肉”是宁夏清真菜中的一道著名小吃。由于过去多在沿街摊点出售,大家都以手抓而食之,故名。现在,虽然人们食用此菜时大多已不再用手抓,但仍旧沿用“手抓”这一名称,并且已发展到可将其作为大菜上桌。“手抓羊肉”的食法多样,即可热吃蘸三合油;又可冷吃蘸精盐;还可煎吃边煎边吃。但“手抓羊肉”的烹制方法单一,味型不丰富,目前已很难适应食客的需求。为此,笔者集现今一些流行菜的长处,将“手抓羊肉”这款传统菜作了一些制法和味型上的改进,创制出了几款新的“手抓羊肉”。鱼香手抓羊肉原料:绵羯羊肋排1000…  相似文献   

12.
鸡爪,即鸡脚,又美其名曰“凤爪”。 “凤爪”之名虽雅,但毕竟是鸡爪子,在旧的人们的眼里是不屑一顾的,充其量不过是炖煮熬汤之用。《淮南子》所记的“齐王好食鸡跖,每食数十升”,一直被后人视为饮食怪僻而嗤之以鼻。 然而,现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似乎在吃惯了鸡、鸭、鱼、肉之后,发现鸡爪原来是美味,于是乎,食者趋之若鹜,华筵宴宾、便宴饷友、节日餐桌都可见到美味的“凤爪”,昔日的下脚料一下子身价倍增,成了肴中之  相似文献   

13.
话说小酒馆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所以繁衍生存,首先依赖于“吃”。故国人之先哲,以一言而概括之:“民以食为天”。 以常理推之,吃者,居家生活的头等大事也,当属各家“门内”之事。然天下不合情理之事多矣,虽人人都有家庭,在家中吃也就罢了,何故人们又偏喜欢到外面去吃? 君不见,一出家门便可见大小饭店、餐馆、酒楼、小吃摊点比比皆是,星罗棋布,令人目不暇接,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 动物之吃,乃纯粹为了生存;洋人之吃,多半是为营养;而国人之吃,却少为生存营养计,而常以自鸣得意的“美食”为求,甚至处心积虑地将“美食”弄出许多…  相似文献   

14.
灌肺     
香肠是人们爱吃的一种肉制品,习惯上也称为“灌肠”。其实可灌之物除了肠子以外,畜类动物的肺亦可灌制成美味食品。南宋时的杭州,就曾有人将羊肺做成“灌肺”在市面上出售,且很受人们欢迎。据《梦粱录》一书记载,当时的“市食”中就有“香辣灌肺”;而《武林旧事》一书则记载有“香药灌肺”。至于灌肺如何制作,南宋典籍语焉不详,但稍晚的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却说得很清楚:“羊肺带心一具,洗干净如玉叶。用生姜六两,取自然汁,如无,以干姜代之;麻泥(芝麻酱)、杏仁(杏仁泥)共一盏;白面三两、豆粉二两、熟油二两,…  相似文献   

15.
三伏,是指从夏至后第三庚到立秋后初庚的这段时间。古人认为三伏是金气伏藏之时,故谓之“藏伏日”。因为三伏正是天气大热的季节,所以古人都把三伏天避暑作为要事,也由此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唐宋以来,三伏吃清暑食物渐成风气。时至明清,三伏食品有增无减,除了吃凉冰冷饮之外,还吃新莲、新费和喝苏叶、甘草等消暑汤,另外还要吃面条、羹类、粉团和素菜汤等,品种十分丰富。明代三伏天以清暑场和新莲为主要伙食。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种二;内河着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凡是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同时,中医又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一年四季,天气、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饮膳正要》日:“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相似文献   

17.
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义之邦,历来崇尚礼仪,包括饮食礼仪。其实,礼的产生乃是始于饮食。古时候。把黍米、切割成块的猪肉烤熟而吃,用双手捧着小坑的积水喝,都是饮食礼仪的原始体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吃糙米饭菜汤时也须得先祭,表现也斋戒般的恭敬;“席不正,不坐”。是说坐席不端正就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说。同本地方的人一道饮食,要等老人都离席而去,自己才最后告退。中国饮食礼仪由来之久,在世界饮食文化史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张宗舟 《中国酿造》1996,(5):18-19,25
前言在甘肃东南一带,90%的家庭都食用浆水(酸菜中的汤汁)与酸菜。据考证在甘肃吃酸菜、浆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献之皇祖”的记载,其中“■”既“■菜”就是酸菜。自古以来酸菜的制作方法变化不大;风味也略同;吃法也基本相似。在农村酸菜可称主要菜肴,大人、小孩、妇女、老人都喜欢吃,长年没有或少有新鲜蔬菜尚可生活,不吃酸菜与浆水似乎会有很多家庭无法过活。当地人发烧感冒要喝浆水以解表;上火不思饮食要喝浆水以败火;夏收农忙,特别劳累时要喝浆水以解疲乏;吃油腻食品多时食…  相似文献   

19.
当今铺天盖地的绿色食品、无氟冰箱、天然椰子汁等广告,无一不瞄准人们追求自然的普遍心态,即便是一些酒类包装,也打出绿色的牌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饮食观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吃原始、吃野、吃天然等。这样一来,过去不曾涉足的蚂蚁、蝎子、蛇、鼠、蚂蚱等,都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盘子里。但“野味”吃多了,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端午话粽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尽管各地过节风俗不同,也有“端午”、“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但都有吃棕子的习俗,而且食踪之俗又都与屈原的传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