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饼惊奇     
薛嵬 《饮食科学》2001,(1):48-48
古人陶谷在《清异录》中列举了“健康七妙”,其中一妙:“饼可映字(薄如蝉翼,透明如纸,下面的字清晰可见)”,这种薄饼做法史书中没有记载,一度绝迹。  相似文献   

2.
面筋,美食,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据明代黄正——《事物绀珠》1592年记载,面筋系南朝粱武帝创制。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记载较详细:”以麸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称麸干.又称面根、麦肉百搭菜等,为小麦中所特有的一种胶状体混合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荠菜味美,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尔雅》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曰:“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云:“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苏易简对宋太宗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苏轼诗曰:“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荠菜的诗句则更多,如“手烹墙阴  相似文献   

4.
面筋,又称麸,美食,古人早已深知。据明代黄正——《事物绀珠》1592年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创制。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亦载“以麸与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  相似文献   

5.
面筋与烤麸     
由鸟 《中国烹饪》2014,(3):64-65
面筋是中国人饮食的奇妙发明,又称“麸”,古人早巳知晓其做法。据1592年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创制。民间关于面筋由来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多为听来饶有兴味的故事。有关面筋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宗夫《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以麸与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称其为“麸干”,又称“面根”、“麦肉百搭莱”等。  相似文献   

6.
焯水,是将莱肴原料在烹制前进行的一种热加工处理方法,是烹饪中常用的一道工序。古人早就懂得焯水之法,在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著作中,就收录了不少花卉经焯水后食用的记载;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业余“烹饪”专家,他的《陆游集》中,有关咏叹饮食的诗,足有近百首之多,  相似文献   

7.
我国喝冷饮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了.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一种叫“六清”的饮料,其中有醋水和梅浆等,饮之可除热毒.又《诗经·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名话大意是说.腊月凿下冰诀,贮藏于冰窖中,古人用这种方法藏冰.待到第二年盛夏就有凉冰吃用了.约到两晋时期,史书上有宫中三伏赐冰的记载.如东晋陆(岁羽)《邺中记》记载:“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日以冰赐大臣.”唐代伏日食凉冰的风俗始盛.据《开元遗事》说:杨国忠  相似文献   

8.
正月初七这一天.古人称之为“人日”或“丁日”,而就在这天,南方许多地方都有食用七种羹的习俗。南北朝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载日:“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各地方志当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种作羹”。广东潮汕地区:“以菜七样煮食,云益寿。竞抬神出游,各村设供,以兆一岁平安”。  相似文献   

9.
关于宝玉石的概念及其品评,长期以来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关于宝玉石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也有不同的层次。我国古代认为玉是宝石之首。汉《说文解字》记载:“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古书中还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说。古代玉有着礼仪、随葬、装饰美化生活的作用。古人将玉人格化为  相似文献   

10.
妊娠恶阻是指受孕后2-3月之间,反复出现的以恶心、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为主要症状的孕期病症。古人因其恶心而阻碍饮食,所以称之为“恶阻”,如《胎产心法》所说,“恶性循环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  相似文献   

11.
风味独特的中国茶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云: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亦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能祛病健身的作用,古人早已知晓,并为之广泛运用。他们以茶叶为原料,制成各种茶菜,并视此为珍品。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有过将茶叶制咸菜肴来招待客人的记载,且被当时的上层人士所看重。唐宋以来,各种以茶为原料的茶点、茶菜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2.
潘畅 《食品与药品》2005,7(10):70-72
1按摩疗法的由来按摩最早也叫导引或按蹻。按摩疗法渊源久远,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血气形志篇》“按谓以手往下抑制,摩者谓徐徐摩之也。”古人砭针治病见于《山海经东山经》:“前氏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箴(针)石”;《说文》:“砭,以石刺病也”。人们经过长久的实践,确立了“以痛为输”的砭针治疗原则,发明了砭针疗法。但是砭针绝不会刺入皮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曰:“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肉)间,不得伤肉。”可见砭针发展到后来成为九针中用做按摩的圆针,仍不可伤肌肉。由上可知按摩疗法渊源悠久,…  相似文献   

13.
牡蛎,贝类,珍珠贝的亲兄弟。作为一种美味的海洋食品,其在中外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牡蛎肉甚至被认为是“海族中之最稀贵者”。许多文学作品对吃牡蛎有着比较生动的描写,如苏东坡的《清暑笔谈》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牡蛎的药用价值,早在汉代就收录进了医学巨著《伤寒论》。我国卫生部也将牡蛎确列为一种既可入药,又可食用的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14.
一、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证的范畴。它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我国是世界上记载糖尿病最早的国家。早在23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就有消渴病的记载, 称为“消渴”,“肺消”、“消中”、“鬲消”、“消瘅”等不同名称。如《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人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至隋唐时期对消渴病的认识又有较大发展,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内消候、消病候、渴后虚乏候、渴利侯、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  相似文献   

15.
灌肺     
香肠是人们爱吃的一种肉制品,习惯上也称为“灌肠”。其实可灌之物除了肠子以外,畜类动物的肺亦可灌制成美味食品。南宋时的杭州,就曾有人将羊肺做成“灌肺”在市面上出售,且很受人们欢迎。据《梦粱录》一书记载,当时的“市食”中就有“香辣灌肺”;而《武林旧事》一书则记载有“香药灌肺”。至于灌肺如何制作,南宋典籍语焉不详,但稍晚的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却说得很清楚:“羊肺带心一具,洗干净如玉叶。用生姜六两,取自然汁,如无,以干姜代之;麻泥(芝麻酱)、杏仁(杏仁泥)共一盏;白面三两、豆粉二两、熟油二两,…  相似文献   

16.
禾苗 《食品指南》2013,(11):104-105
早在公元五世纪魏代的古籍中,就有对腐乳的记载:“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成甘心”。绍兴因有得天独厚的鉴湖水,其水质甘冽,又含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故绍兴腐乳品质优质,加之以绍兴老酒作辅料,其色香味更佳,从而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17.
山楂又名胭脂果、羊球、棠楂子、鼠渣等,属蔷薇科落叶或小乔木植物的野山楂的果实。我们的祖先对于山楂的认识较早,早在梁代陶宏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就有所记载。唐代柳宗元写有“伦父馈酸楂”的诗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将山楂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近代著名人士张绍堂赋诗云:“红如珠染透如晶,色似珊瑚质更莹。金桂飘香果酸酽,味回津液满颊生。”  相似文献   

18.
刷牙是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必备功课”之一。那么,古人是怎样刷牙的呢?未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的方式来护齿。《礼记》中即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漱口来护齿。不仅如此,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明确指明漱口对保护牙齿的作用。宋人张呆在《医说》中则直接对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  相似文献   

19.
龙眼是龙眼树的果实.因其大小如拇指.果肉晶莹如白眼球。果核乌亮如黑眼珠。故得其名:又因龙眼主产广西.而广西简称为桂,所以龙眼又称“桂圆”;还因北魏《齐民要术》引《吴氏本草》有“滋益以龙眼为良“.所以后人就称龙眼为“益智果”。鲜龙眼晒干或烘干叫“龙眼干”;将其去核去壳后叫“龙眼肉”或“桂圆肉”。  相似文献   

20.
狗肉古今谈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我国养狗有着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古籍上有关狗的记载很多。《礼记·王制》写道:“士无故不杀犬豕”《墨子·非攻》云:“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文子·上德》载:“犬豕不择器而食。” 这些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狗的普遍性,如果仅仅就“犬豕”这两个字的先后顺序而言,似乎古人把狗看得比猪还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