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我国东海沿岸的沙泥地带,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双壳纲(亦称瓣腮纲)动物,古人归之为蛤类,其品种在数百样以上。这些双壳海蛤基本上都可以食用,然而其中号为珍味者却为数有限,唯独那种吞潮而出的海月能够博得食家的青睐,千余年来盛名不衰。海月在双壳纲中属不等蛤科,也有的学者把它单列为一科,称作海月给科。这种海蛤的贝壳近于圆形,极扁平,壳质薄而透明,长约10厘米左右。两壳呈不等形状,左壳较凸,右壳较平,它们分散生长于潮间带中下区泥沙滩表面,通常右壳朝下,左壳朝上,极易被发现。海月常年告有,只要是退潮之后,即可到海…  相似文献   

3.
4.
在我国古代海产品中,有一种用贻贝肉加工的干制品,称为淡菜,也叫壳菜。它曾经风靡食界,被人们当作珍味对待。赔贝属瓣腮纲,贻贝科,其壳膨起呈长三角形,质厚或薄,壳项向前。这种贝类以足丝固着于澄清的浅海海底岩石上,种类很多,但只有浙、闽海域出产者才能加工出淡菜,其它海域所产大多味腥肉硬,难以登上珍品行列。淡菜顾名思义,就是干制时不加盐。《清稗类钞·动物类》解释说:“淡菜为蚌属,以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壳为三角形,外黑色,内真珠色,长二三寸,足根为丝状茸毛,附著于岩石。产近海,肉红紫色,味佳。博物家以为…  相似文献   

5.
6.
石耳,属地衣类植物。用于饮食者,皆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子实体。原植体单叶、厚膜质,幼小时近于圆形,长大后的轮廓呈椭圆形,直径可达十几厘米。古人摘其植体,干制后即可当作食品,烹饪方法类同木耳。食家选用,以片大而完整者为佳。石耳通常生长于悬崖峭壁的向阳面,温带高山岩石上亦有分布。我国以秦岭、江南和南岭一带的山岩上出产为多。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七记述说:“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崖上,远望如烟。”《浙江通志》卷一O二引《名胜志》云:“安吉州梅溪石门中产石耳”。《广群芳谱》卷一…  相似文献   

7.
黄鳝,属鱼纲合腮科动物,体呈鳗形,具暗色斑点,光滑无鳞,多涎沫,栖息于池塘稻田之间,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地均产。 我国古代很早就把黄鳝列入食谱之中。只因古时黄鳝分布广、产量大,很少有人把它当作珍品对待。《颜氏家训·归心篇》记载:“江陵刘氏以卖 为业”。可见南朝时,市场上就有专门贩售黄鳝的业户、这说明当时的食鳝之人为数可观。《南齐书·周 传》记述何胤归皈佛教,从此食谱中不含杀生之物,但他仍然保留着“ 脯”一味,不肯舍弃。所谓 脯,就是用黄鳝制成的鱼脯。 唐宋时期,黄鳝的美食价值逐渐受到重视。许多人通…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有食蛙的习惯。人们通常所食者,主要是黑斑蛙(俗名青蛙、田鸡)、虎纹蛙(俗名水鸡)和金线蛙,这几种蛙类比较常见。古人在觅食蛙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隐藏在深涧峡谷及山区岩洞中的巨型石蛙,其肉质之鲜美,超过所有的同类,这就是食界公认的奇珍异品——中国石蛙。石蛙古名石鳞鱼,又名石轮鱼、石撞、石鸡、山蛤、石蛤、山犷、石犷,此外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别名。这种石蛙,在闽中山区、赣北山区、皖南山区、淮徐山区、粤西山区和湖南山区均有分布。《食物本草》卷—一记载说:“石鳞鱼,产闹地及南直微软宁国诸山岩穴中,形似…  相似文献   

9.
10.
11.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食用水母的习惯,由此而烹制出许多的食品。水母属腔肠动物门中的一类水面浮游动物,形似伞,伞缘有许多触手,下面中央为口,有的有长口管,或更有长口脱,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水母可分为水媳水母和钵水母两大类,当作美食食用者,一般为钵水母。海蜇实际上是钵水母纲的一种。钵水母身体隆起成伞状,直径达SO厘米,最大可达1米,胶质较坚硬,通常呈青蓝色,我国古代称其为烟水母。它的别名甚多,有苑、蚌(蚌)、石镇、虾蛇、海如(蛆)、格蒲鱼等多种称谓,或称其为海蜇(海蛇)。古人认为水母无眼…  相似文献   

12.
果子狸,又名牛尾狸、五面狸、林狸,是徊于我国南方山林间的特产狸类动物。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毛羽类赠释云:"狸类甚多,惟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名牛尾狸,亦日玉面狸。专上树木食百果,俗呼果子狸。"《浙江通志》卷一0四说:"玉面狸,俗名柿狸,性喜食柿。"果子狸以百果为食,肉质鲜美,古时野生甚多,人们把它当作珍品肉食。据史籍记载,唐朝时,人们。始注意到果子狸的美食价值。《酉阳来记》续集卷八有云:洪州有牛尾狸,肉甚美。'倒了宋朝,果子狸异军突起,跨入山珍美味的行列,引起饮食界的高度重视。曾几《食牛尾狸》诗就说…  相似文献   

13.
上古时期的野生动物,熊类占居了相当大的比例。因为熊的食物很杂,包括动物、水族和草木果实,几乎无所不吃;同时,熊又能适应各种自然气候,所以,古时熊的野生数量多,熊肉便是人们主要获取的野味之一。熊一身皆宝,尤以熊掌为囊佳美味,古称熊路。《碑难》卷三记载熊:“冬蛰,不食,饥则自统其掌,故其美在掌.句时,古人还把熊白当作上等珍味,仅次手熊掌。熊白,即熊肪,又称熊脂,是熊身上的脂肪经熟炼去滓后提取的精华。古人提取熊白,注重熊的前购和后背这两处部位.《海录碎本》卷大引《淮南子》云:“熊当,:有白胎女。玉,味…  相似文献   

14.
山珍蛤士蟆     
蛤士蟆为青蛙之一种.俗称田鸡,学名中国林蛙.主产我国东北三省,吉林的蛤士蟆与黑龙江特产飞龙、熊掌、猴头并列为四大山珍.蛤士蟆外形似青蛙,头长宽相等,后肢甚长,故善跃.春天解冻出水,栖于山地、森林的阴湿地或河崖草丛中.皮肤颜色随季节变化,春为绿色,夏黄褐,秋则全  相似文献   

15.
蛤士蟆杂谈     
港粤一带称“雪蛤”者,为美誉之辞也,其原称为“蛤士蟆”,也有称“哈士蚂”的,都是满语的译音。 清博明《凤城琐录》载:“今人呼蛙之背紫腹有凝脂者为哈士蚂。”另一古籍《沈故》中谈此物时则说:“哈士蚂形似田鸡,腹有油,如粉条。有子如鲜蟹黄,取以做羹,味极甘美,然惟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笔者注)一带有之。满州人用以祭祖,取其洁也。”不过,清时满族人集居地区的一些县志士,皆称“哈士蚂”为“哈士蟆”。  相似文献   

16.
17.
牡蛎,古名有蛎蛤、蛎房之称,俗名海蝎子,又叫好或,其肉称为蛎黄,属瓣腮纲壮蛎科,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共计20余种。在食品中视为美味者,主要为近江牡蛎、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形或三角形,生长于江河人海处,长牡蛎贝壳较大,呈长条形。以上两种牡蛎,我国沿海均产。大连湾牡蛎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其形状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逐渐扩张近似三角形。其它吐婉品种。均可食用。牡蛎肉被占人当作海珍品。食家评价,无不美誉有加。张九《蛎赞》有云:“蜂房水窝,几千万落。附石以生,得潮而活。……贮白玉臣,云凝雾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岭南居民很早就有吃蛇的习惯,人们把蛇肉当作美味佳肴。这一点,往往令北方人为之咂舌。《淮南子·精神训》就说:“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高诱注:“髯蛇,大蛇也,其长数文,俗以为上肴。”按:越人,指岭南人;中国人,指中原居民。早先的岭南人大多选用巨型髯蛇为肉食原料,一来是这种蛇体长肉多,二来确实味美于其它蛇类。髯蛇,亦作给蛇,即蟒蛇。东汉人杨手在(异物志》卷一说:“轮推大蛇,既洪县长,采色驳牵,其文锦章。食崭吞鹿,腴成养创。宾事案燕,是豆是简。”在岭南地区,凡有重要宴会以及嘉…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的天然食用菌种类十分丰富,其中不乏绝世珍品。有些菌章口味鲜美,博得食界一致赞誉,但随着时光流逝,却从自然界中消声匿迹,令后人猜度不解。留名史册的五台天花伞便是其中的一款。古代的天花草以生产于山西五台山而著名,宋明之间的古籍多有著录。如南来陈仁玉《菌谱》记述各地名菌,就强调“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但由于陈仁玉身处江南,而五台名山已被金人所占,陈氏无法确识天花形味,只能粗略记之。明人播之但若《广菌措》,对此记述稍详:“天花章即天花菜,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气如市,白色,食之甚美。”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