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全球无线通信正呈现出移动化、宽带化和IP化的趋势,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力争提供移动宽带服务的同时,一些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也开始提供部分移动功能,试图通过宽带移动化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如IEEE802.16技术。802.16提供数据业务的能力高于HSDPA、HSUPA、EV—DO和EV—DV等3G的增强型技术,计划2008年-2009年大规模商用。宽带无线接入向移动化发展给移动通信技术带来了直接的竞争压力,在移动通信业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此3GPP和3GPP2两大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先后开始了3G演进型系统(E3G)的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以保持3G技术的竞争力和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移动宽带接入是近年来移动通信领域内发展最快、受关注度最高的课题,而移动WiMAX又是移动宽带接入技术中的一大热。IEEE802工作组在2005年12月完成了移动WiMAX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的标准化工作,形成IEEE 802.16e-2005标准,WiMAX Forum于2006年2月批准了移动WiMAX系统应用框架Release 1,用来保证设备互操作性的测试。移动WiMAX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接入(OFDMA)多址接入技术。业界一致认为OFDMA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移动通信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在体验着第二代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张开怀抱满怀信心的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到来。同时,在无线通信技术世界里,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发布的IEEE 802系列标准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IEEE802.11、802.15、802.16、802.20、802.21等工作组提供了从个域网、局域网到城域网、广域网各个范畴上的无线通信标准,并为网络融合统一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通信领域,目前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向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数据接入,从而能向用户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除了3G以外,从2G向3G演进的2.5G、2.75G移动通信技术也能向用户提供一定的宽带接入能力。由此,作者也把包括2.5G、2.75G、3G在内的能向用户提供一定宽带接入能力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归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陈建煊 《移动通信》2002,26(7):9-11
本文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其迅速发展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它们决定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过程,并且对未来的移动通信市场继续起着决定性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MBWA挑战WiMAX     
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支持高移动性,但数据传输速率低,难以应对高速下载和实时多媒体应用。因此,一些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开始提供部分移动功能,试图通过宽带移动化,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如IEEE 802.16(WiMAX)和IEEE 802.20(MBWA)等。  相似文献   

7.
宽带接入市场可以划分为数据回程、最后一公里接入、热点覆盖和移动宽带接入[1]。长期以来,最后一公里接入主要依赖于有线接入技术,如各种数字用户线(xDSL)和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数据回程则主要依赖于光纤网络。近年来,随着基于IEEE802.11系列标准的Wi-Fi产品的高速普及,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了越来越多的热点区域,如机场、酒店、会议中心等;另一方面,伴随3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商用,  相似文献   

8.
WiMAX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明显:移动通信逐步走向宽带化,宽带接入逐步走向无线化,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取得了用户数和收入总量双增长的可喜局面。到2005年底,移动通信用户达到了3.93亿户,比上年增加了5800万户;移动通信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的新高(达到3092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7.5%。展望未来几年,中国移动通信业务市场的发展走势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3G移动牌照的发放、小灵通业务的发展态势、Winmax等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后3G技术发展的影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万屹 《中国新通信》2008,10(8):93-96
近十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尽管3G技术的商用化进度一再延迟,但整个移动通信的市场规模还在迅速扩大。在全球市场上,移动通信用户在2002年已经超越固定用户,我国的移动用户数也在2003年实现了这种超越。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个人对数据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全球通信产业技术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无线化、宽带化和IP化。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对宽带网络的需求,宽带用户数量在全球呈现出非常强势的增长态势。在众多的宽带技术中,无线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成为近年来通信技术市场的最大亮点,是构成未来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无线通信》2001,7(5):53-53
21世纪是移动通信技术大发展时期,移动通信的大发展带来移动通信市场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移动通信网络拥挤的烦恼。怎样解决移动网络拥挤的问题呢?美国爱瑞通信公司(ArragComm)业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钊  范忠礼 《电信快报》2004,(3):16-18,24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IEEE 802.20)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相对802.11和802.16系列,其覆盖范围更广,业界认为它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竞争者。文章对其性能特性、业务及应用、网络架构、接口及协议分层进行论述,并与802.16和3G进行比较,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B):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陕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敖立  党梅梅 《移动通信》2006,30(6):26-28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趋势已经得到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业界的广泛认可,光接入技术将成为下一代接入网主要采用的技术之一。同时,随着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宽带技术和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结合而诞生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可以预见,在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中,宽带无线接入将成为宽带光接入网的有效补充,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下一代接入网中这两种最受关注的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电信科技》2005,(7):74-74,80
WiMAX基于IEEE 802.16系列标准。其中802.16d属于固定无线接入标准,是传统宽带接入技术和传输手段的重要补充,适合于DSL传输不可达区域和“最后一公里”接入。802.16e则具备移动性,其标准正在制订之中,可在提供移动高速数据业务的同时保证高质量的VoIP话音业务。  相似文献   

17.
0前言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通信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报告会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从互联网与电信业发展关系、全球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技术发展趋势、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发展趋势、E3G和802.16m标准化、无线移动技术与其他热点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全球无线移动技术最新发展情况和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9.
0引言 传统IT产业将宽带接入技术早期定位于有线宽带接入,随着研究从IEEE802.11向IEEE802.16的转移,体现出了明显的“宽带无线化”趋势,而同时传统通信产业也体现出了“无线宽带化”的变化趋势,由于“宽带无线化”和“无线宽带化”从不同方向向同一市场渗透,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无线通信发展的关键一年,无线频谱规划、网络演进、应用推广都进入一个重要阶段,将会对无线通信乃至整个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目前极为迅速,成为引领整个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公众移动通信市场持续增长;3G走向规模化商用;多种宽带无线技术迅速成熟;众多短距离无线技术浮出水面。伴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种无线技术应用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速渗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