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猪骨素发酵及其产物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曲霉发酵猪骨素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和水解度的变化,可溶性氮、肽基氮、游离氨态氮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物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红曲发酵猪骨素的适宜工艺为:猪骨素浓度3%,温度30℃,摇床速度120 r/min,自然pH(6.7~7.0);酶活力和水解度在第5天达到最大,分别为35.92 U/mL和38.66%;游离氨态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增加,5 d之后趋于稳定,肽基氮含量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为74.21%;可溶性氮含量在生长初期稍有下降,到第5天时其含量达到最大值为88.45%。Tricine-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发酵过程中蛋白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发酵6 d,发酵液多肽分子质量最小为8.1 ku。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发酵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的亚硝酸盐残留量、pH值和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按照肉制品生产的标准剂量添加发色剂,广味香肠自然发酵成熟过程中亚硝酸盐残留量在2.59~27.25mg/kg范围内,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变化规律是:先下降后上升,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然后从第9天开始下降,至第30天时达到最低值。第30-60天期间略有轻微升高;水分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在第30d后其水分含量与亚硝酸盐残留量基本趋于稳定;pH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pH值和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了不同程度低氮胁迫下的模拟葡萄汁酒精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低氮并没有改变各种酯类物质的生成规律,但影响了其发酵结束时酯类物质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的含量逐渐增加;丁酸乙酯的含量在发酵第8天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乙酸异戊酯的含量先增加后在发酵第12天时达到最低值后又迅速增加;乙酸苯乙酯的含量在发酵前期(发酵4~6 d)迅速达到一个峰值,随后其含量缓慢降低;低氮胁迫下酯类物质的总量降低,其中乙酸苯乙酯和癸酸乙酯的含量增加,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降低。因此,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可适当提高氮源浓度来提高酯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8):246-251
为了研究牦牛肉发酵过程中pH值及微生物的变化,以斯布和甘南牦牛半腱肌为原料,嗜酸乳杆菌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肉的制作。在发酵过程中分别对发酵肉的pH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乳酸菌总数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牦牛肉在发酵过程中,斯布和甘南发酵肉在发酵第5天pH值降到最低值,分别为4.63和4.77,此后pH值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菌落总数先缓慢上升,后趋于稳定,在7.00 lg(CFU/g)上下波动;斯布和甘南牦牛发酵肉的大肠菌群数均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2和6.45 lg(CFU/g),从发酵第5天开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甘南牦牛发酵肉大肠菌群下降差异显著(P<0.05);斯布发酵肉在发酵前3天乳酸菌总数显著增加(P<0.05),从第5天开始,乳酸菌总数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甘南发酵肉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总数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斯布和甘南发酵肉的pH值和菌落总数均呈现负相关(r=-0.643),斯布发酵肉的pH值负相关于乳酸菌总数(r=-0.643),而乳酸菌总数正相关于菌落总数(r=0.857)。  相似文献   

5.
以红树莓冻果为原料,研究不同发酵阶段红树莓果酒的功效成分(活性成分、有机酸含量)及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体外降血糖功效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乙醇体积分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陈酿结束后为(18.00±0.07)%;活性成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总酚、花色苷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32±2.26)mg/L和(173.64±5.72)mg/L,黄酮在发酵第9天达到最大值为(67.03±0.30)mg/L,原花青素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6.38±0.04)mg/L;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90.18±0.77)%,α-淀粉酶抑制率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为(87.93±2.10)%;果酒发酵期间,有机酸除L-苹果酸升高、柠檬酸降低外,其他有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琥珀酸、乳酸变化最明显;陈酿期间,L-苹果酸呈缓慢升高趋势,琥珀酸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柠檬酸、乳酸、草酸、酒石酸和莽草酸呈降低趋势;红树莓果汁、红树莓果酒发酵和陈酿期间分别检测出18、46种和23种香气物质,其中红树莓果汁的主要香气物质为酮类(63.40%),经发酵后酮类物质减少,醇类和酯类物质有所增加,红树莓果酒中主要香气物质为酯类,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甲酸异戊酯为发酵红树莓果中的特征性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浓香型白酒窖池发酵过程中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发酵时间糟醅的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层糟醅温度在发酵过程中逐渐上升,2周后达到最大值,维持15 d后开始下降;酸度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淀粉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趋于下降;还原糖在1周后达到最高,但随后开始下降。各层糟醅的乙醇含量随发酵时间逐渐升高,在5周后达到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但在第7周后略有回升。上层和中层糟醅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5周后达到饱和,随后保持几乎不变直至发酵结束,而整个发酵过程中,下层糟醅含水量不断增加。各层糟醅中的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在发酵前期几乎未生成,2周后逐渐增加,6周后达到最大值,但随后均略有下降。乳酸乙酯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断增加。己酸、乙酸、丁酸和乳酸均在第6周达到最大值,随后持续下降直至第8周,之后均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7.
慕萨莱思酒是新疆南疆维吾尔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重要传统保健饮品,以特殊的酿酒葡萄和田红及阿瓦提红为主要原料,由传统工艺加工而成,集地域特殊性、民族独特性和文化传承性于一体,是新疆南疆特色食品的代表,其在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此文旨在探索慕萨莱思酒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指导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还原糖、总糖均呈下降趋势,下降的速率为先快后慢,还原糖含量在第42天达到稳定,还原糖含量为33.10 g/L,总糖含量在第35天达到稳定,总糖含量为35.28 g/L;VC含量的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VC在发酵后第7天达到最大值0.03 mg/100 m L,在发酵的第14天达到稳定值,稳定在0.018 mg/100 m L;总酸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0.03 g/100 m L,单宁在发酵后均处于降低的趋势,在49天后含量趋于稳定;白藜芦醇在发酵后初始阶段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在第21天趋于稳定,白藜芦醇含量为0.13 g/L。  相似文献   

8.
以苦荞种子为原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蒸发光检测器测定苦荞种子萌发过程中D-手性肌醇(DCI)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苦荞种子萌发过程中,在第3~9天范围内,D-手性肌醇含量逐渐升高,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其后处于稳定水平,最高达2.55 mg/g,比种子中的含量提高47.42%;而其干重、鲜重在3~9 d范围内,增加幅度较大,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其中干重、鲜重的增加与D-手性肌醇含量的增加有显著性相关(p0.01)。因此,萌发能明显提高苦荞种子中D-手性肌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凤冈锌硒夏秋茶为原料,红茶菌为发酵菌种,以感官审评、功能成分、风味物质为指标,探究夏秋茶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官审评上,发酵5 d,发酵液香气浓郁,滋味酸甜可口,有厚厚生物膜漂浮,发酵趋于稳定,状态较好,适于饮用;功能成分上,整个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含量逐渐降低,茶氨酸含量逐渐增加,发酵第5天,茶多酚降低的比例和茶氨酸增加的比例均变慢,说明发酵第5天,发酵逐渐趋于稳定,锌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不规律性变化,硒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趋于稳定;风味物质上,6个发酵期(0、1、3、5、7、9 d)共检测到107种风味物质,包括醇、醛、酸、酯、烷烃、酮及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乙醇和醋酸含量最高;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显示3个发酵期(5、7、9 d)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相似,说明发酵至5 d时主体风味化合物已经形成;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OAV≥1)有21种,3个发酵期(5、7、9 d)夏秋茶发酵饮品风味贡献较大的关键风味物质相同,均是醋酸、(E)-2-庚烯醛、大马士酮。因此,夏秋茶发酵5 d,口感最佳,主体风味化合物已经形成,功能成分含量逐渐趋于稳定,确定5 d为最优发酵期...  相似文献   

10.
11.
酱香型大曲中挥发性成分与微生物代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对大曲风味形成的贡献,该研究从5个酱香型白酒厂取酿酒用大曲,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大曲的挥发性成分,并将通过感官评定筛选的5株产香酵母和11株产酱香细菌进行固态发酵,利用GC-MS分析固态发酵物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中有醇、醛、酸、酯、吡嗪、酮、酚类等51种挥发性成分,高沸点酯是酱香型大曲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酵母固态发酵后发现只有25.49%的成分在大曲中检测到,且酵母主要为大曲提供果香味成分和高沸点酯。细菌固态发酵后只有11.76%的成分在大曲中检测到,且细菌主要为大曲提供吡嗪类成分,且芽孢杆菌能代谢产生大量具有酱味的吡嗪类物质和酸味的物质。说明细菌和酵母能为大曲提供大部分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2.
从微量成分分析浓香型大曲酒的流派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两个流派--川派和江淮派的代表酒五粮液和洋河大曲的微量成分作了分析比较,通过酸、醇、酯、羰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对比研究后认为,川派与江淮派虽属同一香型,但其在口感和微量成分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并对差异的产生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Daqu is a fermentation starter and substrate complex that is used to initiate the solid ferment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liquor. The aroma of Daq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lavor of Chinese liquo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tent aroma-active compounds in Daqu. Odorants of Daqu extracted by 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 were investiga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 system with two olfactometric methods: detection frequency (DF) method and 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 (AEDA). A total of 43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Daqu. Thirty-eight aroma-active components were further detected among which 33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se compounds, 4 odorants seem to contribute actively to the aroma of Daqu: hexanal (green grass), unknown (no.u2, nutty, roasted), phenylacetaldehyde (floral, rose) and 4-ethyl guaiacol (clove, spicy).  相似文献   

14.
Daqu is a fermentation starter and substrate complex that is used to initiate the solid ferment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liquor. The aroma of Daq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lavour of Chinese liquor. To further study the aroma of Daqu, volatile compounds in ten Daqu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and analys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GC‐MS). The samples were pre‐equilibrated at 50 °C for 10 min and extracted with stirring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for 30 min prior to injection into a GC‐MS. A total of 75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sed by GC‐MS, including twelve alcohols, eleven esters, eight acids, nine aromatic compounds, four phenols, two furans, fourteen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and fifteen aldehydes and ketones. By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ten Daqu sampl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origins and, in particula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糖化功能霉菌对特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从江西特香型大曲中分离筛选出1株糖化力达938.63 U/g的Aspergillus niger NCUF413.1,分别用麸曲培养A.niger NCUF413.1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NCUF303.1,作为糖化发酵剂强化特香型白酒酒醅,酿造30 d结束后蒸馏得酒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酒样进行对比,当A.niger NCUF413.1和S.cerevisiae NCUF303.1共强化发酵时,出酒率由26.21%提高到34.35%。GC-MS分析结果表明,强化酒样与对照组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基本一致,且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丁二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等香味物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A.niger NCUF413.1在特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进行强化发酵,可提高酒样出酒率、改善酒样风味。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选取高温、中高温和中温三种工艺大曲及不同贮存期(分别贮存一年、半年和未贮存)大曲进行实验室固态酿酒发酵实验,分析不同工艺、贮存期大曲及大曲酶活(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酯化力)酿造所得酒样风味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大曲工艺对酒体主要高级醇类和醛类产生显著影响,而大曲的贮存期对二者无显著影响;高温曲酒样的总酸(767.39 mg/L)和总酯(3493.21 mg/L)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工艺大曲,经贮存大曲酒样总酯含量高于未贮存大曲(一年曲和半年曲分别高于未贮存曲43.6%和46.1%)。大曲发酵力与正丙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酯化力与β-苯乙醇和乙醛、液化力与总酸和总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大曲理化指标中,酯化力对酒体整体风味影响较大。故大曲的工艺与贮存期对白酒产品风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从大曲因素对白酒产品风味进行更深地认识和调控及对大曲标准建立和企业酿酒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阳  李子健  张玲玲  王洪  黄丹  罗惠波 《食品科学》2022,43(22):175-182
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存在条件下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改变,以探究大曲微生物对酒醅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影响。通过接种1 株从中高温大曲中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至酒醅中进行发酵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使用扩增子测序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探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间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酒醅优势微生物群落与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酒醅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也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酒醅中酸类、酯类、醇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对照组酒醅相比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共有15 种差异显著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组酒醅中己酸和己酸乙酯的含量显著增加,己酸与乳杆菌属有显著正相关;己酸乙酯与毕赤酵母属和威克汉姆酵母属呈正相关,与热子囊菌属、芽孢杆菌和魏斯氏菌属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接种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浓香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大曲微生物对酒醅微生物的扰动及代谢物的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酱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香型,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风格特点,其所具有的独特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大曲在白酒的发酵中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白酒的糖化发酵剂,大曲发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微生物和酶等物质,形成了酱香大曲特有的风味。该文系统综述了酱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产香成分分析、酶活研究,以及大曲微生物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酱香型白酒酿酒微生物的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白酒标准对规范和指导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香型白酒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白酒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该文应用统计软件SPSS对白酒标准中规定的部分理化指标做主成分分析(PCA),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证实了标准中的理化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各香型白酒工艺的差别,白酒酿造工艺中包括大曲温度、发酵期、发酵容器等对影响白酒的香型和风格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并据此对我国白酒香型发展作出了初步的预判,提出“从技术上发展香型,从概念上淡化香型”的发展路线,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温度对大曲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确定提取大曲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最佳前处理温度。方法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e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感官评价手段研究了大曲在4个不同前处理温度下的挥发性化合物。结果 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20种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 VIP)值大于1的标志性差异物,并计算其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解析了不同前处理温度下样品风味的变化。感官评价的结果显示4种不同温度下样品的风味特征差异显著。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挥发化合物的挥发从而改变样品的风味特征,同时阐明了在60℃条件下样品的萃取效果较好,为大曲风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