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从“凝石”发明人孙恒虎教授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申请号02158190.8)和“凝石技术与循环经济”一文及其他资料中,称“凝石二元化湿水泥可用于取代传统水泥且比传统水泥有更广泛的用途……”及“凝石还代表一代新的建筑胶凝材料文明……即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代(该文称第一代为三合土时代,第二代为水泥砼时代)建筑胶凝材料文明”。其理论是“仿地成岩”关键技术是成岩剂,其产品称为凝石。  相似文献   

2.
最近,《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都先后对“凝石”作了报道,中国水泥网还召开了“凝石”高峰论坛会议,这些宣传在中国水泥界一时间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一些小型水泥厂欲改产“凝石”作为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本人作为长期从事科研开发和工业管理的水泥工作者,感到有责任提出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期综合版重头话题仍是“凝石”。《中国水泥》在第九月号、十月号.以大版篇幅报道业内关注的“凝石”问题,旨在引导行业关注,正确定位。但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信息不对称争论难聚焦”。而本期我们则请完全相反的两家之说公开“对弈”。本刊发表了(863凝石课题组致建材、水泥协会的公开信》和《凝石技术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技术(摘要)》两篇文章,从六个方面说明“凝石”项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产业化的技术条件:而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阎培渝教授、武汉大学粱文泉副教授以成岩作用为切八点.  相似文献   

4.
最近,国内一些重要媒体纷纷登载了一条轰动性新闻:我国成功研制出能够取代水泥的新型建筑材料——凝石。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刊编辑部陆续接到国内外水泥企业及读者的来电来函,询问凝石的有关情况。为此,8月25日,在北京中国建材大厦,《中国水泥》杂志、《中国建材》杂志联合邀请了建筑、混凝土、水泥领域的10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专家们对此事的“热炒”表示了高度关注,就“凝石”技术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水泥》杂志社长庄春来、总编张建新,《中国建材》杂志社长秦春雨、副总编韩翠瀛出席了会议。现将座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近期以来,国内一些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凝石技术”。有的还援引某些专家的说法,称其“原创性地建立了仿地成岩的凝石理论体系框架……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成本、环境等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完全可以替代水泥用作建筑材料”,“很可能终结建筑胶凝材料的‘混凝土’时代。代之以‘凝石时代’”。  相似文献   

6.
凝石风波持续已有一年之久,但是这个话题不能让人忘却。出于对行业的责任感。《中国水泥》始终关注着它的动向。本期发表的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资深教授杨南如的论文。归纳了凝石出现以来孙恒虎教授自述的所有观点,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剖析凝石专利和仿地成岩理论的核心内容。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仿地成岩”的理论基础不符合硅酸盐科学的基本概念。此文就是2005年11月我刊曾发表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成岩作用、“仿成岩理论”和“凝石”》一文的姊妹篇再一次向“凝石”理论提出挑战。对杨教授契而不舍、刻苦钻研、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表示钦佩。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中国水泥》九、十月号两期关于“凝石”的讨论是诸多建材系专 家百家争鸣的话,那么本期则双方观点开始“对弈”。我们刊登了清华系《863凝石课题组 致建材、水泥协会的公开信》和《凝石技术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技术(摘 要)》两篇文章,阐明凝石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及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而同样是清华系学者也有话要说。廉慧珍教授、阎培渝教授、梁文泉副教授代表了 老、中、青三代学者.他们在潜心研究后,撰写了学术争鸣“万言书”,从自然界成岩作用 谈起,旁证博引、谈古论今,从数方面论证孙恒虎教授的“仿地成岩”理论很可能仅是一 个未经证明其正确与否的假说。另外“凝石”A中的硅酸盐水泥熟料达30%以上,而欧洲 通用水泥标准中的CEM Ⅲ C矿渣含量可达95%。硅酸盐水泥熟料仅有5%,因此“凝石” 不可能回避水泥这个词。作者指出:“凝石”是化学胶凝激发材料,这类材料的抗化学腐 蚀性能优异,可消耗大量的废弃物,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一定要剥去其单纯商业行为的 包装、炒作和科学上故弄玄虚的浮躁!本期我们还摘录了数位网友观点及数字水泥网、 新浪网相关调查,将其公布于众,广大读者阅后自然会见仁见智,自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科研学术界一贯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实学术争鸣过程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本刊9月号刊登的“凝石能替代水泥吗?”一文后,在水泥行业引起较强烈的反响,凝石技术国家863项目课题组专门给〈中国水泥〉编辑部发来电子邮件,9月13日蓝资科技公司在网站上发布了“凝石是具有我国自主知道产权的原则性技术”和“关于凝石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两篇文章(由于篇幅有限,本刊没有刊发,请大家到蓝资公司网站浏览),与此同时,又有部分专家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向本刊陈述了他们的看法和观点,现将专家们精华观点摘编组成专题“是是非非话凝石”同时,我们还将杨南如、朱桂林、孙树杉教授的两篇文章作为本次讨论的背景资料一并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8月26日,中国水泥杂志社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以来,本刊已经多期对“凝石”进行了连续报道,众多业界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刊登了“凝石”研究者的一些观点、意见和公开信。参加讨论的有来自水泥、冶金、混凝土、建筑行业的专家,有著名大学、科研设计单位的教授,其中也包括与孙恒虎教授同是清华大学的学者。这场争鸣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争鸣,它给我们和广大读者带来了诸多的思考,这一期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跳出纯科学技术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做一个评选近期行业内热门词汇的活动,估计“凝石”一词会排在榜首。也难怪。这段时间电视台、各大小报刊、网站及以凝石为主题召开的研讨会都热热闹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凝石,有人赞它为新发明,有人指其纯属商业炒作:而大多数人(包括编辑本人)都被那些“阴体、阳体、微晶二元胶凝材料”等似是而非的技术用语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真正了解凝石,揭开其神秘面纱,更是从科学及专业角度研讨凝石技术的核心,它是否有重大技术突破以及它是否能替代水泥并大面积推广等大家关注的话题,《中国水泥》、《中国建材》杂志联合邀请建材、建筑业内的专家学者座谈,同时几位水泥界老专家还专门撰文阐述对“凝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泥》已经连续多期对“凝石”进行了报道,众多业界专家学者在这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刊登了“凝石”研究者的一些观点、意见和公开信。这场争鸣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争鸣,它给我们和广大读者带来了诸多的思考。这一期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跳出纯科学技术上的争论,理性客观析“凝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泥》2006,(5):29-29
为什麽用钢渣水泥配方的产品偏偏叫凝石?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水泥分会负责人对记者说:柳钢蓝资建成的凝石生产线现在在生产钢渣水泥。成分是:30%钢渣、30%高炉矿渣、30%熟料、10%其他成分。几十年前我们与中国建材研究院等研究钢渣水泥、矿渣水泥,经过多次试验和多配方的实践对比,性能还是有缺陷。  相似文献   

13.
说长论短     
《四川水泥》2005,(6):51-53
关注“凝石”问题,讨论中小水泥企业发展!;淘汰和发展如何平衡?;立窑企业的发展及转产方向;“石灰石资源够水泥工业用35年”一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1、希望“凝石”研究成功。因为地球上的石灰石资源属非再生资源,几十年后有可能就没有石灰石来造水泥了,那时难道就不修各种建筑工程了吗?所以,在此之前,应鼓励有人来研究可代替水泥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孙恒虎教授发明了一种仿地成岩的新型建筑胶凝材料——“凝石”。“凝石”技术正是依据大地成岩原理,以各种工业废弃物如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赤泥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等为主体原料,配以少量成岩剂,在常温常压下生产出高性能的新型建材——硅铝基类水泥产品。与  相似文献   

16.
《无机盐工业》2008,40(3):60-60
清华大学孙恒虎教授发明了一种仿地成岩的新型建筑胶凝材料——“凝石”。“凝石”技术正是依据大地成岩原理,以各种工业废弃物如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赤泥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等为主体原料,配以少量成岩剂,在常温常压下生产出高性能的新型建材——硅铝基类水泥产品。与水泥相比,这种新产品在强度、密度、耐腐蚀性、生产成本和清洁生产等许多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水泥工业在结构调整的“高调咏叹”和产能潜在过剩、利润下滑的“声声叹息”中走过,其中还夹杂羞对扶散费征收及“凝石”现象的热烈讨论。《中国水泥》编辑部把这些声音都“收集”下来,以“关键词“解读的形式邀您一起回顾、检索、品味。  相似文献   

18.
凝石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石是一种新型硅铝基胶凝材料,其耐久性能引人关注,本文对比研究了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配合比的凝石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重点研究了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渗性能,用压汞法测试了水化28 d的凝石净浆和水泥净浆的孔隙率和孔结构,并用SEM观察了凝石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条件下,凝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渗性能均优于同配合比的水泥混凝土,其原因是凝石浆体具有较好的孔径分布,同时凝石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结合紧密.  相似文献   

19.
水泥作为大宗基础建筑材料,是利用地壳丰度前5名的氧、硅、铝、铁、钙元素,通过检验尺度为70m的均化和1400℃高温处理,以低廉成本生产出来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堪与天然石材媲美的可塑性建筑材料。尽管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一直没有停步,其”两磨—烧”的基本原理诞生100年来迄今未发生变化,而科学家发明的凝石技术却跳出固有的思维。“高温固体排放物凝石化”使固体废弃物成为有用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从外国同行那里获悉一种称为“用于生态混凝土的新型抗硫酸盐水泥——SLAGSTAR”的信息与有关技术资料,它似乎与我国前一阵搞得挺热闹的“凝石”有些相似。看看国外是如何来办理和推介这种新材料的,或许对我国会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