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陷落柱的绕射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杨德义  王赟  王辉 《石油物探》2000,39(4):82-86
陷落柱是煤田开采中常见的一种地质体,陷落柱的研究对煤炭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文中对陷落柱断陷点的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数学模型做了较细致的研究,证明陷落柱断陷点的绕射波同一般断点的绕射波存在传播时间上的差异,我们将其称之为延迟绕射波。结合实际地震剖面,我们对陷落柱的绕射波的传播特征、识别方法、定性定量解释及其在实际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绕射波携带了地下小尺度非均质体的高分辨率信息,对岩溶体储层等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能量较弱的绕射波易被反射波场掩盖,导致偏移成像不清、小尺度异常体精细识别与刻画难度大等。传统的绕射波分离方法存在深层绕射波能量损失严重、绕射波与反射波场相交或相切时难以分离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叠前绕射波分离方法:首先通过共虚震源变换将共炮点道集转换成共虚震源道集,然后在共虚震源道集中进行偏移—反射波去除—反偏移,最后通过共虚震源反变换得到共炮点道集绕射波场。数值模型和实测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压制反射波,同时较完整地保留绕射波能量,提升成像剖面上小尺度地质体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3.
常规地震处理中,正常时差校正(NMO)是为了增强共深度点和共中心点迭加剖面的反射信息。然而,当存在断层时,来自两断块的反射相互干扰及其边缘绕射限制了断层位置的确定,而且,迭后偏移破坏了绕射曲线图,则进一步抑制绕射中心的正确成像。本文提出由加强绕射点的信号幅值来帮助解释绕射边缘的一项新技术。它包括对假定绕射位置的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和振幅校正。最大绕射振幅出现在绕射点上方的炮检距中点接收道。由于在中点两边的绕射振幅迅速衰减,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振幅校正。此外由于所有道都有绕射信息,将这些道迭加可形成相对于某一绕射点的一个迭加道,设想每一接收点下都存在绕射点,重复上述迭加过程即可形成共断点(CFP)迭加剖面,该剖面用强振幅来显示绕射点位置。用有噪音和无噪音两种合成地震记录来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相当有效,但对用于时差校正的速度模型十分敏感,因此常用 NMO 迭加速度模型来突出绕射点位置。最后,用该技术处理了艾伯塔省公主井南部的实际野外资料。  相似文献   

4.
一、绕射扫描迭加的原理绕射扫描迭加,又称偏移迭加。它是利用收敛绕射波来实现的。根据惠更斯一菲涅尔原理,地震波到达一个反射界面,界面上每一个质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子波震源,发出球面波,此即绕射波,而该质点即为绕射点源。因而,从物理地震学角度出发,地面上任意一点按收到的反射波,实际上是反射界面上所有点源产生的绕射波在接收点的总和。如果我们将地震记录上的一个个绕射波对比出来,且恢复收敛到地下的点源上去,则地震记录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严格地讲,只有建立在三维扫描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这是因为绕射波的收敛本身就实现了剖面的偏移。既便地  相似文献   

5.
绕射波独立成像数据为资料精确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用信息,绕射波分离提取的质量与绕射波成像处理资料品质密切相关。探讨了基于优化反演的绕射波提取技术,利用基于余量极小化倾角估计技术实现了反射波倾角的精确估计,利用非线性搜索的极小化优化技术和可行域投影迭代技术实现了绕射波的提取。基于正则化约束优化反演算法的绕射波提取成像方法,能够很好地去除反射波信息,提取出隐藏在偏移剖面中能量很弱的绕射波信息,突显出断层、洞穴、风化壳等异常地质信息。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特点建立了地质模型,数值模拟了正演记录,采用基于优化反演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对其进行绕射波分离及成像,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针对塔河油田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该方法的应用处理研究,对比分析了绕射波成像与常规反射波成像效果。结果表明:绕射波成像在特殊地质体勘探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精细刻画古风化壳破碎带、小断层、小尺度岩溶洞穴等地质信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地层中的断层、裂隙(缝)和孔洞等小尺度地质目标体是常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体,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质目标体的地震响应为弱能量的绕射波,在偏移成像前进行反射波和绕射波的分离,然后实现绕射波成像,有利于识别这些目标体。常规绕射波分离方法主要基于反射波与绕射波的运动学特征差异。频率-空间域的奇异值谱分析方法同时利用反射波与绕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差异,压制共偏移距道集中具有强能量和线性特征的反射波场,突出并分离绕射波场,进而实现绕射体的目标成像。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测试结果表明,奇异值谱分析绕射波分离方法可有效改善断层及其它小尺度地质体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平面波记录的绕射目标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层、盐丘、溶洞、裂缝等非均质构造已成为现阶段碳酸盐岩高精度成像、构造及岩性解释的主要目标。然而,常规地震数据处理通常将这些非均质地质体引起的绕射波作为噪声而进行压制,即使偏移成像可以收敛归位绕射波,也因绕射波的弱振幅值和能量的快速衰减而湮没在反射能量中,因而未被有效地利用。本文根据绕射波和反射波在平面波记录上的时距曲线差异,利用平面波解构滤波方法压制平滑连续的拟线性反射波,保护和突出曲率较大、连续性较差的拟双曲绕射波,从而提高非均质绕射目标体的成像分辨率。通过对断陷模型和2DSEG/EAGE盐丘模型的试算,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盐丘、断层及其他小尺度非均质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压制共散射点道集映射噪声改善绕射波成像分辨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反射表现为复杂的绕射波特征,因此提高绕射波成像精度对储层描述与刻画非常重要。基于等效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根据绕射波映射到共散射点(CSP)道集后的特征,利用信号倾角分解方法压制映射相干噪声,以减轻其对绕射波成像横向分辨率的影响。鉴于绕射波与映射相干噪声信息的有效分离是关键,提出了一种适应振幅空变的信号分解算法,理论试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河道砂体是东部油田主要油气储集体类型。提高河道、岩性尖灭体等小尺度储集体的预测与识别精度,是东部油田进一步挖掘潜在储量的关键所在。地震勘探中接收到的记录中除了反射波还蕴含小尺度不连续地质体产生的丰富的绕射波信息,通过对绕射波进行分离和成像,能提高地下小尺度不连续地质体的地震识别能力。通过应用平面波域反射波与绕射波波场分离技术,从地震记录中将绕射波分离出来,再通过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等效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完成绕射波成像。该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实际应用,显著提高了河道砂体的识别精度和浅层河道含气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中,绕射波和反射波的同相轴形态具有显著差异:反射波同相轴为具有稳相顶点的凹形曲线,绕射波响应表现为拟线性同相轴。有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反射波能量预测的倾角域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方法,对Sigsbee2a模型进行了绕射波成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压制镜面反射,改善绕射目标成像分辨率,提高识别精度。将其应用于某探区储集层砂体模型,证实该方法对复杂储集层砂体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自适应预测反褶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夏颖  王艳  孙乐意  胡勇 《物探装备》2012,22(3):141-144,191
源驱动技术实现了地震仪器炮点稿本的自动选择,具有炮点定位精度高和炮点稿本选择准确的特点。本文从地震仪器实现源驱动的基本条件着手,结合428XL仪器和几种广泛使用的遥爆系统从井炮源驱动的定位实现、数据通讯和仪器设置等几个方面对井炮生产中源驱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对源驱动技术在井炮生产中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叠加法静校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叠加法静校正方法,是采用叠加原理,充分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折射波信息、反射波信息以及目前使用的较强的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分别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静校正值,以消除不同波长静校正对地震数据的影响,提高地震数据处理分辨率。就该方法的原理、实现过程以及运用效果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共散射点成像及其在低信噪比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地震旅行时的双平方根方程,采用叠前克体育运动人积分偏移原理,将地震道按产生的散射,在给定的偏移距范围内抽成道集,称为共散射点道集。然后对该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动校正和叠加,得到偏移地震剖面,邓共散射点成像。文中给出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马永军  王季 《石油物探》2010,49(3):245-247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剩余动校正量对叠加成像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而常规剩余动校正方法由于实现技术上的原因使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时间域剩余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对剩余动校正量的确定与剩余速度无关,而是通过提取同一地震道中不同时刻采样点的剩余时差来获取时移量。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与地震记录相关的模型道,确定模型道的显著极值点;将经过动、静校正后的CMP道集内各道数据与模型道数据在某一时窗内进行互相关,确定地震道的显著极值点,该点与模型道显著极值点之间的时间差即为剩余动校正量;显著极值点外的数据,则通过拉伸或收缩再整体移动的方法进行校正。应用实例表明,改进的时间域剩余动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剩余动校正量的影响,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改善地震记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地震采集成本较高,尤其是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因此,提高地震采集效率、控制地震采集成本尤为重要。山地高密度地震采集中,震源井施钻、排列布设和迁移是影响采集效率的重要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地区实施的第一块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使用浅井小药量激发、单点检波器接收,提高了地震采集的效率,且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有所提高,对复杂构造和小断层的成像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复杂的地下空间,传统的层析成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迭代求解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偏移,计算量较大;利用射线追踪正演,地质结构复杂时射线反射角度难以求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聚焦点(CFP)理论进行速度反演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拾取DTS面板上的时移,迭代求取逆时聚焦算子;再利用逆时聚焦算子与时间残差,对速度模型的聚焦位置进行扰动;最后利用代数迭代方法中的系数将旅行时残差换算成慢度变化量,分配到射线路径上的每一个网格上,得到扰动后的速度模型;交替迭代更新聚焦点位置和网格速度以获得最终模型。与常规的速度反演方法相比,该方法利用单向旅行时进行反演,不需考虑复杂结构的反射问题,同时不用在每次迭代中重复偏移,并且只需考虑反射界面的数个几何点,避免了大型矩阵的求逆,从而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即使在初始速度模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快速收敛,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种减少地震属性不确定性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辉  吴永栓  佘德平  王咸彬 《石油物探》2002,41(4):422-424,438
提出了一种根据地震波特征点(极值点、半极值点、拐点、最大相干点等)对地震属性计算进行约束的新的属性计算方法-波形约束属性计算 法,在分析了目前地震属性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属性计算的特征,提出了运用地震波特征点对属性计算进行约束,以压制由穿层或穿时等因素引起的干扰,介绍了方法原理,并给出了沿层与等时属性例子。波形约束属性计算法简单易行,实际例子说明对于沿层或等时属性的计算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初至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步骤,其拾取的准确程度关系到浅表层速度模型建立的精度,并进一步影响后续叠加及偏移成像的效果。对于炸药震源激发形成的初至波,根据形成机制,其初至位置在地震记录中应由一个“向下的偏转”表示。而在实际地震数据初至拾取过程中,该“向下偏转的点”较难识别,而能够快速准确拾取的位置通常为波峰位置。基于理论模型,本文测试了拾取波峰及起跳点对速度模型反演的影响,证实基于炸药震源起跳点位置的反演精度高于基于拾取波峰位置。因而提出一种基于波形拟合的方法判断炸药震源的起跳点位置,即假定初至波可用李子波模拟,通过单道中对以波峰为中心的时窗内的样点值进行拟合,得到理论子波函数,以此方式快速、准确地搜索起跳点位置。通过理论子波模型,测试了波形拟合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并应用该方法对塔里木T探区实际资料进行了试处理,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拾取高信噪比地区炸药震源起跳点位置,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噪性,也能拾取较低信噪比地区炸药震源起跳点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