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1年前,正值新疆建材行业全行业亏损在低谷中徘徊之际,我进入这个不熟悉的行业从事管理工作.上任伊始,我一面思索着今后如何开展工作,一面观察和熟悉新的工作环境.此时,书架上放置的<中国建材>杂志映入我的眼帘.信手翻开,别出心裁的栏目设置,内容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文笔流畅的务实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材》已走过10年的历程。在这10年,祖国大地涌起了改革大潮。建材行业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建材行业舆论阵地之一的《中国建材》杂志,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深受广大读者、作者和企业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材》是我最喜爱的杂志之一,从她一创刊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喜爱《中国建材》,不仅因为它有精美的封面和彩色插面,更主要的是喜爱它有丰富而深刻内容的文章,10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期《中国建材》一到,我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先翻阅一下目录,了解一下大概内容。用较短的时间看完评论员文章,从中了解行业中心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建材》杂志自1981年2月创刊至今,已经历了10个春秋。10年来,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积极宣传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生产管理经验;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传播国内外经济信息;勇于  相似文献   

6.
我是《中国建材》的忠实读者,我对她有深厚的感情。这是因为她指引了我后半生从事的专业方向,她架通了我涉足世界的桥梁。在“火红”的年代,我从首都下放到江西,后留在江西省建材研究设计院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地方工作,特别是所从事的一些研究与实际应用常存在距离。我一度为此而苦恼。我翻阅了不少杂志和报纸,希望得到启迪,意外地在1981年《中国建材》的一篇评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墙体材料要改  相似文献   

7.
我与《中国建材》的情缘已有14个年头了。那是1987年,我刚从学校毕业,在企业经营管理科上班。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我撰写了一篇题为《江山水泥厂经营决策得失浅析》的论文,并慕名向《中国建材》投了稿。记得当时《中国建材》对十几个国家发行,是我国建材行业的最权威刊物,在我们这些从事建材工作的人心中她是很崇高的。说实在话,我并没有指望能发表,仅仅是“试试看”而已。没想到两个月后,文章竟刊登了,而且是作为重头稿刊在“研究与探索”栏目。我很感动,这说明编辑用稿不论资、不唯上、不凭关系,真正是量稿录用。这…  相似文献   

8.
自我从事水泥技术工作以来,便是《中国建材》的热心读者,可算是“老朋友”了。在这位老朋友10“周岁”生日之际,一来表示祝贺,二来向“老朋友”进一言。我爱读《中国建材》杂志,是因为它作为我国的建材综合杂志,广泛  相似文献   

9.
欣闻《中国建材》杂志创刊20周年,思绪万千。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中国建材》创刊20周年给我人生的道路却留下了凝重的一笔。  记得1981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浙江建筑材料总厂工作,读到的第一份杂志就是《中国建材》,接着尝试给《中国建材》写稿。当时刚好《中国建材》进行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有关建材企业资金管理的文章,经杂志王贻骏编辑发表了,这为我以后的笔耕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从1984年任总厂领导后,我把《中国建材》作为案头必备书刊,经常将杂志上推荐的一些建材企业管理的典型案例,与本厂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董广驰 《中国建材》2006,(10):19-19
从鲁南水泥厂到国家建材局生产司、行管司.从中国建材协会到中材料集团.在20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每月必读《中国建材》.特别是国家建材局转制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建材》成为唯一直属的行业喉舌.我对于《中国建材》更多了几分关注.我愈加感受到《中国建材》是建材行业不可缺少的鼓号、桥梁、挚友。  相似文献   

11.
从军大西北17载,从政山东省18年,工作几经变化,朋友几经选择,虽然全非刻意,倒也自然天成。朋友需要分类,亦文亦友者不少,然可称为挚友者,《中国建材》及其相关者实属其一。35年工作中,数次搬迁,书刊虽为顶级财富,但也不乏删繁就简。但其中刊物唯有两种未肯释手,即甘肃的《读者》和北京的《中国建材》。而《中国建材》在我的事业中能起的作用实乃弥足珍贵。1989年转业到山东省建材局后,我即兼职服务于原国家建材局的“一报一刊”,现在仍还兼任着《中国建材》驻鲁记者站的站长。如果说我在山东省建材行业做了点事并有点知名度的话,除了上级的…  相似文献   

12.
在庆祝《中国建材》30岁生日的座谈会上,我心潮澎湃,目不转睛地盯着站在台上讲话的秦春雨社长,眼前不时浮现出我与《中国建材》相识、相知、相依的一幕幕往事。  相似文献   

13.
16年前,36岁的我从一个服装厂调到现在的建筑公司,从事小工工作,对一些基本的建筑常识茫然不知。偶然,我发现组长拿着一本小册子,借过来一看是《建筑工人》杂志,顿时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丰富的建筑知识由浅入深,涉猎的建筑内容广泛,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吗?后来我看完了一本又一本.写下了几本读书笔记,工作比以前会干了许多。年底,自己索性到邮局订上一份。组长看我这般痴迷,把当时至1980年创刊的《建筑工人》全给了我。  相似文献   

14.
我是山东省高密市成人中专的一名建筑专业课教师。由于我毕业后从一个校门踏进另一个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难以与实践结合灵活地讲授课本知识,只能照本宣科,讲课内容枯  相似文献   

15.
洪平 《建筑工人》2004,(9):48-48
我涉足建筑行业已有25年,《建筑工人》杂志与我相伴有整整24年。24年来,《建筑工人》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建筑技术的大门,为我解疑释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90年底开始从事消防工作的。作为一名企业的专职消防人员,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要懂得自己的业务,并能保证所属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而我学的是文学专业,参加工作也仅几年时间,要消防专业理论我没有,要经验也没有。可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难以忘怀。《中国建材》杂志通联工作就是其中之一。从《中国建材》一创刊,我就是热心的读者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建材》四川通联站成员、站长。20个春秋过去,我头发由黑变成灰白,2000年7、8月,我又办理了退休手续。20年来,我曾为《中国建材》杂志的发行而奔走呼号。1981年时,四川订数达1800多份,在各省市名列前茅;1986、1999年,我曾为《中国建材》组织过两个“四川专刊”;多年来,也曾为《中国建材》撰写过一些稿件,至今仍放在我的案头。杂志社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更为难忘的是《中…  相似文献   

18.
正1957年创办的《建筑材料工业》,1981年更名为《中国建材》。我伴随着更名后的《中国建材》杂志走过了37年。我与杂志社的情缘,《中国建材》曾发表过我的文章《也说当年那些事》,其中有详细记叙,不再复述,只说近十年杂志社与我约稿,发表了我的50多篇文章。我感谢杂志社为我积累了资料。《中国建材》杂志史海钩沉栏目,刊登回忆性文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医生,拜读《山东消防》得归功于我的弟弟。他是一名消防干部,对本职工作很尽力。两年前的一天,弟弟来我家串门,给我带来了几本刊物,说是有关消防方面的,推荐给我读读,说很有好处。我当时没介意,只是冲弟弟点了一下头,表示谢意。弟弟走后,便随手将这几本读物扔到了书架上。一晃多日,竟没再想起它们。一日闲来无聊,信手拿起一本读物来消磨时光。定眼一看,是《山东消防》,突然想起这是弟弟多日前推荐给我的读物。我便一边慢慢翻阅,一边笑话弟弟是职业病。忽然,几则消息映入眼帘,“电线短路起火,祖孙冷静脱险”、“点…  相似文献   

20.
当企业需要转产扩产时,信息超市栏目可以帮助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拓展思路和获得新项目的信息。编辑部意外地收到一些自由职业者和下岗工人的感谢信,表示信息超市使他们重新找到了就业门路和人生新的起点,这给《中国建材》带来了更多的鼓励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