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ISO通用访问控制框架,比较详细地阐述和分析了当前几种主要的访问控制框架理论及其在Linux中的实现,对这几种访问控制框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这些访问控制框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用访问控制框架LSM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桂媛  何大可 《微机发展》2004,14(7):73-75,108
由于用户安全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多安全策略的访问控制框架成为操作系统安全的焦点。Linux安全模块是一种新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它为用户定制自己的安全模块提供了一个通用接口。文中通过研究通用访问控制框架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LSM访问控制框架的原理,及如何在LSM下编写自己的安全模块。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安全操作系统中强制访问控制部分的理论和研究,自行构建了Linux系统的强制访问控制机制。该机制支持BLP修改模型的多级安全策略,其构建参考了GFAC和LSM等访问控制模型。内容包括总体设计思路、安全策略和安全信息的形式化、关键函数的实现等。  相似文献   

4.
通用访问控制框架扩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用访问控制框架(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ess control,GFAC)是经典的多安全政策支持结构,但是在实际实施多个安全政策模块之后暴露了它潜在的效率缺陷。通过引入访问决策缓冲器得到扩展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并且在RS-Linux安全操作系统中完成实现,性能测算结果表明,扩展后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可以有效地弥补效率缺陷。  相似文献   

5.
Linux通用访问控制框架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访问控制是用来处理主体和客体之间交互的限制,是安全操作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Linux系统中所采用的访问控制是传统UNIX的基于访问模式位的单一的自主访问控制,在实现这一功能时,系统的访问控制代码散列在核心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访问控制模块和相应的接口,不支持策略与机制的分离,缺乏相应的灵活性、扩充性以及易维护性,无法定制化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而在当前以分布式计算作为主导计算模式的背景之下,Linux系统中原有的访问控制是无法满足信息处理系统的日益多样化安全需求。针对上述Linux系统中访问控制机制的缺陷,该文引入了一种通用的访问控制框架称之为Linux通用访问控制框架。该框架是一种与具体的访问控制策略无关的体系结构,支持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和机制的分离,与传统的Linux访问控制相比,它借助于在Linux核心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框架式抽象数据类型,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抽象的访问控制接口从而对多种访问控制策略如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加以支持。在该框架之下,用户甚至可以提供自己的访问控制策略模块,以获得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扩充性和易维护性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同时,由于该框架的引入,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模块可以与系统其它部分相分离,从而有利于系统访问控制的结构化?  相似文献   

6.
访问控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网络安全标准(ISO7498-2)中定义的安全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中必须包含的五种安全服务之一,是信息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技术和有效手段。将UCON模型与Flask安全体系结构结合,提出并设计了基于UCON的访问控制框架,该框架允许管理员为应用制定更为精确、更为细粒度的安全策略,同时其动态的授权机制使访问控制决策取决于策略中多种有效的上下文限制条件,而不是简单的取决于用户角色。  相似文献   

7.
由于用户安全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多安全策略的访问控制框架成为操作系统安全的焦点.Linux安全模块是一种新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它为用户定制自己的安全模块提供了一个通用接口.文中通过研究通用访问控制框架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LSM访问控制框架的原理,及如何在LSM下编写自己的安全模块.  相似文献   

8.
带二级缓冲机制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智勇  孙玉芳 《计算机学报》2004,27(11):1576-1584
通用访问控制框架(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ess Control,GFAC)是经典的多安全政策支持结构,但是在实施多个安全政策模块之后暴露了它潜在的效率缺陷.该文在建立访问的三层模型基础上,引入二级访问决策结果缓冲器到GFAC中,并且在红旗安全操作系统(RFSOS)中实现.性能测算结果表明二级缓冲机制可以有效地弥补GFAC的效率缺陷.  相似文献   

9.
吴文高  刘强 《计算机时代》2015,(3):12-13,17
从操作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角度出发,探讨Linux系统的安全性。以Linux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为基础,增加一层访问控制,实现一个具有可扩展性的访问控制体系结构,并定义和实现相应的功能模块,达到增强Linux系统安全访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增强访问控制的安全Linux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操作系统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以Flask安全模型的Linux移植实现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增强文章控制技术在安全Linux中的应用,并对安全Linux的动态安全策略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LSM的安全访问控制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阮越  王成耀 《计算机工程》2004,30(1):4-5,13
LSM是Linus Torvakls提出来的支持多种安全策略的底层架构。而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介绍了LSM项目的结构与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在其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USB存储设备所造成的数据泄漏问题日益严重。对USB存储设备进行访问控制,可以有效阻止USB存储设备的数据泄漏。文中主要研究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USB存储设备访问控制机制,并且从用户态、内核Lsm框架以及驱动这三个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三种可行的USB存储设备访问控制机制。在这基础上,结合这三种访问控制机制各自的特点以及关键技术对它们的有效性、可用性进行了分析。作为验证,在Linux平台上实现了这三种机制。三种方法均可以有效地进行USB存储设备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框架设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访问控制相关技术研究的现状,并通过一个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框架来解决在NISTRBAC模型中未明确说明的权限的粒度问题,然后探讨了该框架在一个真实系统中的应用,并在该真实系统中对NISTRBAC模型中未明确说明或者部分说明的三个问题(权限的粒度、角色的激活、角色的回收)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可插拔访问控制框架,该框架主要由信息抽取器、插拔配置器、访问控制实施器、访问控制决定平台组成.将可插拔访问控制框架应用在小型银行业务系统中,通过使用框架,银行业务系统可以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访问管理规则.可插拔访问控制框架具有可重用性、方便性等特点,便于解决各领域重复开发访问控制模块和部署时给应用系统带来代码冗余、难于维护重用的问题,更好地保护应用系统资源,保障系统的正确运行.  相似文献   

15.
网络准入控制体系中,终端与策略服务器通过代理服务器连接。该文给出网络准入控制的实现流程,定义了代理服务器的功能。以Linux内核的网络模块为基础,提出一种两级过滤规则链的网络报文过滤方法,实现了准入控制代理的安全阻断功能。该文工作可作为网络准入控制代理服务器的实现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支持动态多策略的安全体系结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的主流Linux操作系统不足以提供健壮的访问控制机制,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安全需求。介绍并分析了一种支持动态多安全策略的安全体系结构——Flask和当前流行的可支持动态加载多种安全模块的通用访问控制框架——LSM.结合一个基于Linux的高安全等级操作系统SecLinux的开发,阐述了如何将二者合理有效地结合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7.
罗俊  谭兴烈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7):133-135,189
Linux内核只提供了经典的UNIX自主访问控制。Linux安全模块(LSM)是Linux内核的一个轻量级通用访问控制框架,它使得各种不同的安全访问控制模型能够以Linux可加载内核模块的形式实现出来。首先时Linux安全模块(LSM)的实现机制和接口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一种时Linux文件系统的基于LSM架构的强访问控制增强,同时改进了LSM机制引入了多级安全策略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完整性保护是计算机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绝大多数安全操作系统都设计实现了完整性保护机制,但仍存在着系统的完整性被破坏以及完整性策略不够灵活的不足。在实施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了一种灵活的完整性访问控制策略FIC,并给出了在LSM框架下的实现过程。FIC定义了主完整级和辅助完整级,通过访问控制规则、进程再标记规则和新建客体标记规则,实现了系统的完整性保护以及进程执行的灵活完整性保护控制。最后分析了实现效果,并指出了进一步可扩展性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