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高效经济地消除燃煤烟气中的SO2和CO2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开发具有高捕集能力、高选择性和良好稳定性的吸附剂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通过靛红与芳香族单体(三蝶烯)在超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了性质稳定的有机多孔聚合物吸附剂PPN-1,并对PPN-1季胺化以及离子交换获得离子型多孔聚合物PPN-1-OH。由于两种有机多孔吸附剂拥有合适的BET表面积、丰富的微孔孔道以及大量的富电子基团,PPN-1和PPN-1-OH对SO2和CO2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尤其是离子型有机多孔聚合物PPN-1-OH显示出超高的静态吸附能力,在298K、0.1MPa下其SO2的吸附量高达13.09mmol/g,超过了此前报道的多孔材料。基于瞬时吸附速率,理想吸附溶液理论模拟和固定床穿透实验的研究证明PPN-1-OH具有卓越的SO2动态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在三组分混合气体(SO2/CO2/N2=0.2/9/90.8,体积比)动态固...  相似文献   

2.
周建海  赵会玲  胡军  刘洪来  胡英 《化工学报》2014,65(5):1680-1687
构建了氨基修饰微孔/介孔复合材料AM-5A-MCM-41的全原子模型,采用巨正则Monte Carlo(GCMC)方法研究了它的CO2吸附分离性能,采用加权混合规则来描述氨基和CO2分子的弱化学作用。模拟结果表明,CO2分子优先吸附在复合材料介孔表面的氨基附近,CO2纯气体的吸附量和吸附热有了显著提高,而N2的吸附量和吸附热则基本不受影响。对于CO2和N2的混合气分离,由于复合材料对CO2的弱化学吸附作用,显著提高了CO2吸附量和吸附选择性,在573 K和100 kPa时CO2/N2的选择性达到了87.0。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可以从微观角度了解CO2在氨基修饰的微孔/介孔复合材料中的吸附分离的细节和机理,为实验设计和合成高效CO2吸附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3,3'-二硫代双(丙酰肼)和对苯二甲醛为组装基元,通过动态共价键采用界面组装法在常温常压下温和构筑了具有丰富CO2吸附位点的介孔超分子聚合物PDP。利用动态共价键的动态可逆性,通过合成后修饰法将两种具有丰富氨基位点的化合物(聚乙烯亚胺及四乙烯五胺)组装于PDP结构上,构建了两种氨基功能化超分子聚合物材料PDPP和PDPT。相较于PDP,修饰后超分子聚合物CO2吸附性能有了极大提升,PDPT在80℃下CO2吸附量可达27.79cm3/g。动态亚胺组装策略具有制备条件温和、结构功能可控等特性,为开发CO2高吸附性能材料提供了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CO2的捕获和分离具有重要的工业和环境意义。采用溶剂热法,以羧基和路易斯碱位点功能修饰的配体和锌离子构筑了阴离子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n2(N)·(DMF)3·(CH3)2NH2]·(DMF)2}n (NEM-7-Zn)。为了提高骨架的稳定性,通过金属离子置换工艺,将NEM-7-Zn转化为高稳定性的铜基框架材料NEM-7-Cu。采用EA、PXRD、TGA及比表面积分析等技术对多孔材料进行综合表征,并测定了NEM-7-Cu对二氧化碳、乙炔和甲烷单组分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NEM-7-Cu不仅具有较高的CO2 吸附性能(74 cm3·g-1),更表现出优异的CO2/CH4(11.5)和C2H2/CH4(7.1)吸附选择性。通过巨正则Monte Carlo方法(GCMC)计算得到CO2在NEM-7-Cu中的主要吸附位点为功能基团羧基与路易斯碱位点附近以及Cu的金属团簇附近。  相似文献   

5.
金属有机骨架MIL-101(Cr)是大孔径、高孔隙率的新型膜材料,可显著提升混合基质膜的CO2渗透性,但其掺杂会明显降低选择性,有两方面原因:有机配体的CO2亲和性较低;填料干燥活化后再分散性差,易团聚形成缺陷。对此,首先以氨基对苯二甲酸为配体合成氨基MIL-101(Cr),提高溶解选择性,再采用先浇铸-后活化的制膜工艺,减少团聚缺陷。红外测试表明氨基填料成功合成;扫描电镜表明膜中填料分布均匀。掺杂15%(质量)氨基MIL-101(Cr)的乙基纤维素混合基质膜,CO2渗透系数达到200 barrer,比MIL-101(Cr)膜提高11.2%,较纯聚合物膜提高133.1%;同时,CO2/N2选择性达到23.9,比MIL-101(Cr)膜提高25.8%,较纯聚合物膜提高17.1%。综上,采用先浇铸-后活化的制膜工艺掺杂氨基MIL-101(Cr)填料,可同时提高混合基质膜的CO2渗透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含碳固废来源广、产量大,其大量堆存严重制约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含碳固废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利用含碳固废制备多孔炭材料是其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多孔炭进行硫原子掺杂不仅可使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改善,还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异质性,生成有利于CO2捕集的活性位点,强化材料对CO2分子的吸附作用,从而提高其CO2吸附容量。简述了固废基硫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总结了硫掺杂多孔炭材料用于CO2吸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硫掺杂多孔炭材料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在CO2吸附领域的工业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淀粉为原料,使用水热法将其碳化后用活化剂KOH对其活化,制备了淀粉基多孔碳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CO2/CH4的吸附性能测试,计算吸附热以及材料对CO2/CH4的吸附选择性,讨论了碳材料结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随着活化剂KOH用量比例的增大,所制得的材料其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其孔径分布也就越宽。所制得的碳材料其比表面积可达2972 m2·g-1。这些淀粉基多孔碳材料对水蒸气的吸附等温线呈现出Ⅳ类等温线。所制备材料对CO2吸附容量主要取决于其孔径小于0.8 nm的累积孔容(Vd < 0.8 nm)。材料的超微孔的孔容越大,其对CO2吸附容量也越大。所制备的C-KOH-1材料在101325 Pa和298 K条件下,对CO2的吸附量达到4.2 mmol·g-1,其对CO2的吸附热明显高于其对CH4吸附热,其对CO2/CH4吸附选择性为3.7~4.26,同时本文通过对材料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得材料主要表现为中等憎水性,这对材料在实际工况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选用了7种不同物理化学特性的碳材料,分别为活性炭-1 (比表面积1779m2/g)、活性炭-2 (比表面积970m2/g)、多孔纳米炭-1 (平均孔径14nm)、多孔纳米炭-2 (平均孔径85nm)、多孔纳米炭-3 (平均孔径4.7nm,掺氮)、多孔纳米炭-4 (平均孔径4.1nm,不掺氮)和纳米碳纤维。在对比这7种不同的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其脱硫性能的基础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脱硫温度、反应空速等因素对碳材料吸附脱除S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材料吸附脱除SO2的性能受材料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脱硫温度和反应空速的综合影响。不同的碳材料中,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对材料的脱硫性能影响很大,以微孔结构为主的碳材料SO2去除率较高,以介孔结构为主的碳材料脱硫容量较高;随着脱硫温度升高,碳材料的吸附脱硫性能降低;随着反应空速降低,碳材料的吸附脱硫性能升高。本研究中,多孔纳米炭NCP-10的吸附脱除SO2性能最好,能在室温下保持100%的...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能够实现能源供给、基础原料产出以及限制气候变化。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具有高CO2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突出的结构特性以及优异的化学可调控性,其作为极具潜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CO2参与的有机反应中。其中,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具有100%的原子经济性,且其产物也极具工业价值。本文基于CO2环加成反应催化机制,从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结构性质与组成特性角度出发,综述了POPs在CO2/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配合物类、氢键供体类、离子液体类、金属配合物/离子液体和氢键供体/离子液体等有机多孔聚合物体系。通过阐述POPs在催化CO2制备高附加值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POPs的开发与应用以及CO2综合利用的工业化探索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用富含胺基的物质对多孔材料进行修饰可以得到高CO2吸附量的吸附剂。采用浸渍法将聚乙烯亚胺(PEI)和2-氨基-2-甲基-1-丙醇(AMP)负载在拟薄水铝石上,考察了CO2压力、胺类物质负载量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法(BET)、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等手段表征了吸附剂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性质,并使用重量法微天平实验装置对吸附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恒定为50℃,压力小于1 MPa时,负载PEI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77.53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85%;压力大于1 MPa时,负载PEI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123.79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10%。负载AMP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128.01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85%。CO2吸附稳定性实验表明,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碳基催化剂Ni-N位点上CO2的活化能垒,并解决Fe-N位点上的CO中毒问题,以NaCl为模板,采用限制溶剂生长和热解法合成了具有NiFe-Nx双活性位点的超薄二维碳基催化剂(ZNF-900)。结果显示:ZNF-900具有超高的电催化CO2还原生成CO的选择性(FECO>97%)和电流密度(jCO=37.3 mA·cm-2)。通过XPS、Raman等表征和EIS、Tafel斜率等电化学分析方法,证明Ni和Fe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了催化剂表面CO2分子的吸附和CO产物的脱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UiO-66、UiO-66─NH2和UiO-66─(CF3)2。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进行晶型和形貌表征;测定单组份二甲苯异构体在UiO-66及改性材料上的吸附等温线及速率曲线;通过动态突破实验,考察温度对三元等摩尔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在UiO-66及改性材料上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iO-66和UiO-66─NH2对二甲苯异构体的吸附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而UiO-66─(CF3)2由于较大侧链的位阻作用,其吸附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3种材料均具有反相选择性,吸附选择性遵循:邻二甲苯(OX)>间二甲苯(MX)>对二甲苯(PX);随温度的升高,125℃下UiO-66─NH2对OX/PX、OX/MX选择性均高于未改性的UiO-66;而双三氟甲基由于孔内扩散抑制作用,选择性降低。因此,高温条件下对UiO-66材料进行氨基改性是工业过程中分离二甲苯异构体获得高吸附分离性能的可行...  相似文献   

13.
胡鹏  赵丹  纪红兵 《化工进展》2023,(12):6133-6135
开发物理吸附驱动的功能化多孔晶态材料用于粗合成气中CO2杂质深度去除是生产高质量合成气的重要途径。尽管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s)在CO2捕获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在面临痕量CO2捕集和非室温CO2/CO提纯方面常有吸附量下降和产品纯度低等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Mg-MOF-74(1a)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和的蒸汽配位策略可将氨基吡嗪基元(apz)成功地限域在1a孔道中(1a-apz)。结果表明,1a-apz对1/99的CO2/CO混合组分有突出的分离性能,且在348K工况温度下,CO产品纯度和产率分别为99.99%和70.5L/kg。粗合成气H2/N2/CH4/CO/CO2(体积比46/18.3/2.4/32.3/1)穿透实验证实1a-apz仍保持突出的痕量CO2捕集性能。原位气体负载晶态衍射、变温光谱测试、原位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粒径调控策略制备了基于不同粒径ZIF-8的多孔液体(PLs),并用于CO2的捕集。考察了ZIF-8粒径对多孔液体捕集CO2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CO2/N2选择性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径多孔液体的CO2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液体中具有永久的孔隙结构,不同多孔液体均具有优异的流动性。3种不同粒径的多孔液体室温下放置60 d或4500 r/min下离心5 min后均未出现聚集、沉积现象,表明不同粒径多孔液体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不同粒径ZIF-8合成的多孔液体对CO2的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其中,ZIF-8粒径为43 nm的多孔液体ZIF-8-PLs(43)对CO2的饱和吸附容量最大,为63.0 mg/g;ZIF-8-PLs(145)展现了较快的CO2吸附速率,准二级动力学常数为1.91×10–3 g/(mg·min);ZIF-8-PLs(1400)具有最高的C...  相似文献   

15.
以乙二胺(EDA)、二乙烯三胺(DETA)、四乙烯五胺(TEPA)、聚乙烯亚胺(PEI)等多胺基化合物为表面改性剂,氧化石墨烯(GO)材料为载体,采用嫁接法辅以超声处理制备了表面胺基功能化多孔吸附材料,用于CO2气体的吸附捕集。所制备的多孔吸附材料孔径约为1.35~4.34 nm,比表面积约为98.032~210.465 m2/g。制备的四种吸附材料中,以PEI功能化吸附材料对CO2的吸附容量最大,70℃下达到了1.5 mmol/g,且经过20次循环吸附/脱附实验后,其CO2吸附量基本不变。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线型为Ⅰ型优惠型,另外吸附实验数据与Avrami模型模拟结果符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刘有毅  黄艳  何嘉杰  肖静  夏启斌  李忠 《化工学报》2015,66(11):4469-4475
主要研究了MOF-74(Ni)材料对CO/N2/CO2的吸附分离性能。应用水热法合成制备MOF-74(Ni),分别采用全自动表面积吸附仪、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孔隙结构和晶体形貌进行了表征,应用静态吸附法测定了CO、N2和CO2在MOF-74(Ni)上的吸附等温线,应用DSLF方程模拟了3种气体MOF-74(Ni)上的吸附等温线,依据IAST理论模型计算了MOF-74(Ni)对CO/N2二元混合物和CO/CO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Pa和常温条件下,MOF-74(Ni)材料对CO吸附容量高达6.15 mmol·g-1,而相同条件下N2的吸附量只有0.86 mmol·g-1。MOF-74(Ni)在低压下(0~40 kPa)对CO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对CO2的吸附量。应用IAST模型估算MOF-74(Ni)对二元混合物吸附选择性的结果表明:MOF-74(Ni)对CO/N2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在1000以上;MOF-74(Ni)对CO/CO2的吸附选择性在4~9范围,在所研究的二元气体混合物吸附体系中,MOF-74(Ni)都能优先吸附CO。  相似文献   

17.
H2S杂质对固态胺吸附剂吸附CO2性能的干扰机制还缺少全面研究。以Al2O3为载体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制备铝基固态胺吸附剂(PEI@Al2O3),系统探究了H2S对其CO2吸附容量、吸附速率和循环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H2S与CO2共存时,会相互抢占吸附剂上的胺基活性位点,从而发生竞争性吸附,但在模拟沼气条件(40%CO2+59.5%CH4+0.5%H2S)下,H2S的吸附竞争力远小于CO2,H2S吸附被抑制,且二者的最佳吸附温度不一致,在CO2最佳吸附温度下,PEI@Al2O3的CO2吸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均不受H2S干...  相似文献   

18.
以煤液化残渣(CLR)为原料制备CO2吸附剂,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经济性和环保价值。本文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为碳源,通过预氧化、炭化活化等工艺,制备出了吸附性能较优的CO2吸附剂。利用热重分析仪(TGA)、低温氮吸附仪(BET)、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孔径结构以及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低灰分液化残渣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微孔结构,更有利于CO2的吸附。以低灰分液化残渣为原料,在较优活化条件下(活化剂/原料质量比为1∶1、升温速率5℃/min、活化时间1h)制备的CO2吸附剂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40℃、15%(体积分数) CO2模拟烟气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为4.47%(质量分数),在0℃、1bar (1bar=105Pa)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可高达27.70%(质量分数),低温吸附性能优异,吸附速率快且具有良好的循...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节硅铝比和引入金属离子构建了Si96O192、NaAlSi95O192、Na2Al2Si94O192、Li2Al2Si94O192、K2Al2Si94O192分子筛模型,并用MonteCarlo模拟CO2和N2吸附。结果表明,硅铝比降低和金属离子量增加可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CO2吸附量逐渐增加,CO2/N2选择性显著提高。CO2吸附位点主要集中在Na+附近和孔道中。在低压力下,分子筛吸附量主要由不同金属离子与CO2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随着压力增加,吸附量由分...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燃煤热烟气为热源和介质条件下,以准东褐煤为原料,通过一维沉降炉进行炭化活化(一步法)制备粉状活性焦,考察了活性焦对Hg0的吸附能力,探索了SO2、H2O、O2、CO2、H2O+O2、SO2+O2及H2O+SO2+O2气氛对活性焦吸附Hg0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一步法获得的活性焦对Hg0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N2气氛作对比,H2O、H2O+O2、CO2和SO2气氛下抑制活性焦对Hg0的吸附;O2、SO2+O2和H2O+SO2+O2促进活性焦对Hg0的吸附。通过Hg 4f的XPS分析证明了不同气氛组成对活性焦吸附Hg0的抑制和促进机理。H2O覆盖在活性焦活性位上和堵塞孔隙而抑制活性焦对Hg0的吸附;SO2与Hg0在活性焦上发生竞争吸附而抑制对Hg0的吸附;CO2 吸附在活性焦微孔上而抑制对Hg0的吸附;O2气氛下主要形成了HgO, SO2+O2气氛下Hg0被氧化成HgSO3,进一步氧化成HgSO4; H2O+SO2+O2气氛下,Hg0被氧化成HgO和HgS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