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明  张宁  王世学  张静静  靳鹏超 《化工进展》2016,35(4):1068-1073
锂电池在使用时会持续产热,作为电动汽车电源使用时若不采取有效的热管理措施,可能导致其温度过高、电池单体间温差过大,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目前电池热管理系统多采用强制风冷、循环液冷、相变冷却、热管冷却等方法,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本文采用纯铜翅片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并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放电倍率和翅片厚度,研究了电池组在不同工况下的热特性.结果表明:自然对流条件下,加装翅片可显著抑制电池组温度过高,并可改善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增加翅片厚度可满足高放电倍率和深度放电时的温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的铅电池相比,锂电池具有较好的能量质量比、自放电率低、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成为现代储能装置的首选电池。为了推动锂电池的安全使用,需要确定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从而为锂电池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液态锂电池的广泛应用,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其热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固态锂电池以其优异的安全性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简要介绍了全固态锂电池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结构,重点阐述了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这3类全固态锂电池的热安全性差异进行了总结,包括固体电解质材料级别、固体电解质与活性材料或锂金属负极混合时界面级别以及全电池级别的热安全性。此外,锂枝晶现象对全固态锂电池安全性的影响仍不可忽视。目前,针对材料和界面级别的热安全性研究众多,但全电池级别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小容量电池,针对全电池级别的热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究。最后,指出了未来高安全性全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应着力于解决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关键界面问题以及锂枝晶问题。  相似文献   

4.
锂电池热管理设计的首要部分是对电池在不同充放电倍率下温度的准确估计,为了实现温度的准确估计,同时提高便捷性和经济性,本文基于Bernardi发热方程对锂电池发热量进行估算,并提出使用Simulink搭建一维热电耦合仿真模型对锂电池内外温度进行估计。我们在不同倍率放电实验和HPPC恒流充放电实验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和验证。以软包锂电池为例,模型充分考虑层叠式电芯内部各种不同材料比热容和热阻的影响,实现了不同放电倍率下锂电池内外温度的准确估计。最后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结果的准确性,证明所提出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满足锂电池热管理温度估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泡沫铜/石蜡的锂电池热管理系统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效的热管理系统能极大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并保证电池安全运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动力电池组散热问题设计了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热管理系统。采用泡沫铜/石蜡构成复合相变材料以提高石蜡的导热性能,并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进了测试。通过改变孔隙率、加热功率及环境温度,对不同工况下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管理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铜孔隙率分别为96%、95%以及93%的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分别是纯石蜡的14.2倍、19.2倍和25.4倍。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管理系统能显著降低热源温度,其冷却性能优于自然对流风冷热管理系统。当热源发热量及环境温度为定值,相同结构复合相变材料下,泡沫铜孔隙率越低,热管理系统性能越好。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管理系统能显著减小由于加热功率和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温度波动,提高了热源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7.
低温环境严重影响了电池放电性能,综合考虑多种预热方法对电池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利用绝缘油浸没加热NCM811电池,测试了不同低温环境下预热过程电池的温升速率、电池表面温差、不同电池剩余容量(SOC)下的电池1C放电时的放电参数。结果表明,NCM811电池低温性能良好,但是预热对于低SOC放电很重要,当SOC低于33.3%时,在-20℃的环境下,不预热则几乎无法放电。预热能明显改善低温下的电池放电性能、减小内阻,在-20℃的低温环境中将电池内部温度预热至0℃时,其温升速率可以达到0.31℃/s,对于100%SOC与33.3%SOC的初始电池状态,其对应的电池欧姆内阻分别降低至预热前的39.5%和37.9%,极化内阻则降低至预热前的15.4%和21.1%,即使是33.3%SOC的初始状态,1C倍率放出的容量可以达到充入容量的81.68%。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升三元锂电池的热安全性,通过十四醇相变对三元锂电池进行强化散热,以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三元锂电池温升特性及不同放电倍率下十四醇填充厚度对锂电池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放电倍率下(0.2、0.4 C),锂电池无需强化散热;当十四醇厚度分别为2、4、6 mm时,在0.6 C放电倍率下,电池最高温度分别下降...  相似文献   

9.
二次锂电池用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与良好的循环性能,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60.21%,效率接近100%。应用循环伏安、XRD、RAMAN等方法对其充放电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碳炔中无Li2S生成,有可逆的新相生成,碳基体也发生了可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高度可逆性是多硫化碳炔循环性能优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农增耀  苏庆宗  王亚雄 《现代化工》2022,(8):220-224+228
基于相变储能系统的储能及热管理性质,结合热管的热超导性与均温性,设计了一种耦合热管的储能型热管理装置。对装置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测试,获得了装置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及热管热阻变化。结果表明,引入储能模块可有效降低系统中热管热阻及蒸发端温度,保证了热管良好的均温性质,其中在20~160 W热输入区间测试时,添加储能单元的系统热管热阻降低了35.5%~44.5%,在80 W热输入时存在热阻最小值为0.053 91℃/W。通过对比装置不同放置角度下相变材料(PCM)熔化特性及热管性能发现,水平放置时自然对流影响更为显著,PCM熔化速率更快,熔化更均匀,储能装置中PCM储能效果更佳,系统热阻最小。同时,由于PCM存储了一部分输入热量,可达到一个优异的热管理效果,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颗粒示踪和热示踪两种方法对鼓泡循环流化床中的颗粒循环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热示踪方法和颗粒示踪方法测量鼓泡循环流化床的移动床中颗粒循环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但热示踪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验上完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颗粒示踪和热示踪两种方法对鼓泡循环流化床中的颗粒循环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热示踪方法和颗粒示踪方法测量鼓泡循环流化的移动床中颗粒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但热示踪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验上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下行循环流化床中液态废塑料热裂化转换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模拟.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下行循环流化床能在较短的时间(〈1.2s)内达到较高的中等组分产率(0.5477),而这种组分是比较理想的高附加值产品。最佳工艺条件为:固体载热体的初始温度为645℃,废塑料气体进入反应器的初始温度范围为450~500℃。  相似文献   

14.
针对石化行业蒸汽伴热的能耗及缺点,本文提出将高温部位的现场液位计由蒸汽伴热更改为自循环伴热,为液位计提供伴热热源。对比两种伴热方式,并对自循环伴热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认为在现场液位计保温应用中自循环伴热更节能、经济、投资合理,使用更省时省力,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饱和热水塔是一个重要的节能设备,为了充分发挥其节能功能,对我厂的678工段饱和热水塔的循环热水量采用微机寻优,使在最佳的循环热水量时,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石化行业蒸汽伴热的能耗及缺点,本文提出将高温部位的现场液位计由蒸汽伴热更改为自循环伴热,为液位计提供伴热热源。对比两种伴热方式,并对自循环伴热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认为在现场液位计保温应用中自循环伴热更节能、经济、投资合理,使用更省时省力,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家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锂电池实验室作为该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锂电池实验室在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地方高校锂电池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我厂热井EG循环回用的特色、作用及结果:用新鲜EG置换热井EG后回用,大大减少了回收EG量,降低单耗和蒸气量,减少污水量,实现节能,环保,大大改善了真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下行循环流化床中液态废塑料热裂化转换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下行循环流化床能在较短的时间(<1.2s)内达到较高的中等组分产率(0.5477),而这种组分是比较理想的高附加值产品。最佳工艺条件为:固体载热体的初始温度为645℃,废塑料气体进入反应器的初始温度范围为450-500℃  相似文献   

20.
利用涂布的方法分别制备出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通过电池检测设备分别测试电池的容量、高倍率下放电性能和电池的循环寿命,结果表明电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长循环寿命。为未来电动汽车、动力工具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