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需要、平等内涵、大学理想等方面探讨了在大众化阶段依然坚持精英教育的意义,分析了精英与精英教育的质的规定,提出以精英意识与精英精神为本质体现的精英特征具有非实体性质,并由此提出精英教育是一种参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这些正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所倡导的。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华  郝瑜 《现代大学教育》2012,(6):49-57,112,113
西方大学自创立起就伴随着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两种理念的分野。专业教育的特征是大学推崇专业化的学术性教育,以职业为目的,府学关系上表现为国家控制大学,以法国与德国的大学为主要代表;自由教育的内涵是大学实施博雅教育,以心智训练和德性培养为主要任务,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弱控制的松散关系,以英美国家大学为代表。西方大学理念虽种类纷繁,但是这两种理念却一直贯穿整个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1000年此消彼长、互相竞争,成就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繁荣并最终在20世纪中叶达成和解,走向通识教育的共同认识。然而历史与文化的惯性却使得西方高等教育界在认识与实践层面再一次呈现分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识教育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设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以北京某研究型大学为个案,对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证明,理念上的认可和行为选择上的矛盾成为最显著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将会是大学通识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解决理念认识与行为选择的矛盾,要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通识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通识教育与教师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人教育作为对现代教育"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而通识教育就是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因此,通识教育为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世纪末以来,为矫正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我国高校纷纷采取加强通识教育的应对举措,但客观而言,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还远未触及通识教育的根本精神。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使通识教育观难以生根发芽;二是强大的功利主义传统制约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三是我国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科制度客观上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需要、平等内涵、大学理想等方面探讨了在大众化阶段依然坚持精英教育的意义,分析了精英与精英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提出以精英意识与精英精神为本质体现的精英特征具有非实体性质,并由此提出精英教育是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作者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为依据,参照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有多方面启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通力合作,努力强化学生技术进步的历史感、技术人才的使命感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艺术审美观念.所以,针对工程师成长的历史教育、信仰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工科教育必须重视的三大板块内容,跟踪世界的前沿技术、把握技术的人生意义、提升产品创制的美学趣味是工程师走向卓越的重要努力方向.公共选修、学术论坛、创新实践及竞技比赛是人文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按照《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4页)。衡量教育质量主要是着眼于学生质量的评价。如何确定其评价标准,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实际涉及到高等教育的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标准两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